返回

名教抄卷第十五

首頁
    。

    若依大乘。

    地前四十心具煩惱性為第一依。

    從初地至六地為第二依。

    七八九地為第三依。

    第十地為第四依。

    今是後四依也(文)後四依者。

    法四依人四依中。

    是人四依也。

    又小乘大乘中。

    是後大乘四依也。

    百論序疏雲。

    四依出世實大小兼弘。

    道俗俱化必須出家。

    出家有四。

    一出形家不出心家。

    凡夫出家人也。

    二出心家不出形家。

    在家聖人也。

    三俱出家。

    出家聖人。

    四俱不出。

    在家凡夫也。

    今是第三也○問。

    何故不明心形俱是菩薩。

    答。

    釋迦法中無别出家菩薩。

    僧皆入聲聞衆攝故。

    文殊彌勒住在祇洹。

    依聲聞高下次第也。

    又形是聲聞。

    得弘小教。

    引小義便心為菩薩宣揚大乘(雲雲)(提婆菩薩也)中論序疏雲。

    問雲何是四依。

    答。

    且依一判。

    如小乘見道前具煩惱人是一依(乃至)約大乘聖十回向是一依。

    初地至七地是二依。

    八九地是三依。

    十地第四依(雲雲)龍樹位者。

    序疏次文雲。

    如楞伽是第二依。

    如睿師是第四依。

    以釋迦佛法無别菩薩僧。

    龍樹是出家之人故。

    依小乘位分之(雲雲)序疏以七地屬第二依。

    大乘玄等乃屬第三依。

    若以無生忍判之屬第三依。

    若以功用論之屬第二依。

    各以一義明之而不相違也。

    問。

    初依始是何位耶。

    答。

    教迹義雲。

    三十心。

    故知十信通為初位也。

    法花玄八菩薩法師位雲。

    若例四依應起自内凡通乎十地。

    是其人位。

    但于初依自有師資之别。

    此自明依正之位。

    今就弘化分之。

    外凡已上皆法師位也(雲雲)意雲。

    初依從内凡始别師資故。

    以外凡為弟子位耳。

    法師直就弘經化人其義稍寬。

    通外凡也(義疏有通别意也)次文雲○八恒人具解十六分義。

    此九品人。

    前四人既無解。

    是弟子位非師也。

    後五品人既有解義屬法師位也。

    此五人合為四依人。

    即初依人。

    又通而為論。

    三十心位皆是法師也(雲雲)即初依人者學者有二料簡。

    一雲屬上句。

    謂上句謂五人。

    于四依中為初依人也。

    二雲屬下句。

    謂初依人。

    通論三十心皆是也。

    此意則以五人合為四依。

    謂五人稍寬。

    若立四依乃狹故意合也。

    實則初二人合為初依。

    餘三人即是後三依也。

    涅槃疏七雲。

    問。

    此中并明初依行解者。

    從上四恒解一分義。

    至八恒解十二分義合有五恒。

    則應有五人。

    若爾則有五依不得意。

    初止是四依此為難解。

    答雲。

    此亦無妨。

    初依中自開有五人。

    猶如三十心同是初依。

    何妨有五人同是初依。

    且後第二依從初地至七地則有七人。

    同為第二依。

    何妨五人同是初依(文)又雲。

    問。

    此中并明四依往因為不然也。

    答。

    南北舊有二解。

    北方解雲。

    此中九恒。

    前五是弟子位。

    後四恒釋四依因行○第二南方解釋此義不同。

    明此中并釋初依往行。

    以兩義故知即得是欲初依解也。

    一者○初依既具煩惱性○所有言說。

    未必了信故。

    今釋。

    初依往行深遠。

    發心來久也。

    二者○仁王經及璎珞本業經并明。

    十地菩薩供養微塵數世界諸佛○今何止言九恒。

    故知九恒止是初依往行也(雲雲)(加迦連河沙為九)又涅槃疏雲。

    三十心中後二十心法空位為師位也(雲雲)序疏雲。

    十回向是一依(雲雲)準此現文但取十回向耳。

    故知。

    或唯十回心。

    或二十心或三十心或四十心。

    随義寬狹也。

    次明十三法師。

    仁王疏雲。

    謂三賢十聖為十三。

    前之四忍各有三品以為十二寂滅。

    下忍為十三○依持建立者。

    明十三種今可依止○又雲。

    應如佛供養者。

    教其重敬供養也。

    故二谛品雲。

    一念信波若當知是人即是如來。

    況十三法師不應如佛供養也○更解。

    三十心前外凡夫十善菩薩○十信者。

    即教化品伏忍下品十種心。

    十信者。

    一精進心乃至第十回向心(雲雲)教化品疏雲。

    此經性種在十解十行。

    依花嚴十住為習種。

    十行為性種。

    依花嚴十解為十住(雲雲)仁王經以十信為習種。

    以十住十行合為性種。

    其外凡位在十信前也(可善見疏文也)問。

    天親涅槃論以初地為初依也。

    今何以前地為初依耶。

    答。

    四依本出涅槃。

    然經說初依雲是凡夫人。

    具煩惱性故。

    依經判為地前。

    然論雲。

    初地者應雲三十心。

    是初地方便故。

    從其正位雲初地也(初二三地相同世間。

    何以雲凡夫必為地前耶。

    今依長途欤) 法師三軌義(附四安樂行) 三軌者。

    弘經法師所住法也。

    法花玄第一卷首雲。

    法師品雲。

    于我滅後欲說此經。

    當安住三事。

    所謂入如來室着如來衣坐如來座。

    如來室者。

    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

    柔和忍辱心是。

    如來座者。

    諸法空是。

    慈悲有陰覆之功喻之如室。

    和忍有障蔽之用。

    譬之如衣。

    空理可以安心。

    目之為座。

    然此三門即為次第。

    大悲拔苦。

    大慈與樂。

    蓋是種覺之洪基。

    弘道之本意。

    欲說妙法。

    宜先建此心。

    是故第一明入如來室。

    既出惡世欲弘善道。

    要多留難。

    宜應忍之。

    是故第二明着如來衣。

    雖慈悲外覆和忍内安。

    若無空觀虛明二行不成。

    何由悟物。

    是故第三明坐如來座。

    内具斯行外勤說法。

    則道無隆。

    人無不利。

    故令住三事弘法花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