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十四

首頁
    論。

    未曾淨穢。

    随淨穢二緣見淨穢二土○故言一質二見(雲雲)然中道正法有二義。

    一是正法非淨非穢通為淨穢二土之本也。

    二是中道即為淨土。

    既言淨土。

    與衆生穢相對為異。

    論又既雲。

    第一義谛真實淨土是報佛土(雲雲)故知偏屬佛業所成義各自見于自業果故。

    故聖衆生所成報土為異質也。

    又論解釋清淨國土無上雲。

    量者方便示現一切佛國土清淨莊嚴。

    是出世間無漏善根所生。

    非世間有漏善根所生故(文)論疏雲。

    二者因業。

    謂無漏善根生。

    非有漏善根起也(雲雲)此釋見塔品淨土。

    然案十無上始終。

    壽量三身塔品淨土依止相關。

    即與報佛如來真實淨土其義相成。

    故依論說二意□□(文)問。

    花玄雲。

    異質同處。

    又同質同處(雲雲)為亦有一□□□□耶。

    答。

    此有四句。

    淨土門雲。

    三者一質二處。

    如淨名雲。

    斷取妙喜淨土置此穢土中。

    且是一土在彼後來此。

    故一質二處○今明。

    各有其義(雲雲)問。

    此言二處者。

    為前後在二處耶。

    答。

    傍可有此義。

    然此中正意是一時耳。

    故花嚴遊意雲。

    妙喜一世界本在東方無動處。

    淨名斷取來西方○不可思議菩薩以婆娑世界擲置他方。

    不動本處(雲雲)既雲不動本處。

    故知正是一時二處也。

    見塔品雲移諸天人準此可知。

     别就安樂國辨其因果等義。

    觀經疏等廣明安樂淨土因果等義。

    今略取之。

    觀經疏雲。

    化亦無别因義。

    但在因之時以慈悲願為化含識故。

    得成佛時由此本願力垂無方之身遍濟衆生也○二約所化論因果者。

    有通别二門。

    通論以三福十六種觀。

    皆是生淨土因。

    别則以菩提心為業主。

    餘善為緣。

    故雙卷經雲。

    十念菩提為因得生。

    此之菩提業非但生淨土而已。

    終至佛果為因。

    但衆生聞佛道長遠。

    望崖而退。

    故示淨土近果作進趣之緣為淨土因(雲雲)淨土門雲。

    第二别論西方淨土有五之别。

    一常無常者。

    有人言。

    此經猶是無常。

    覆相說常。

    與法花□□□□□□□□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故知是常依論種種□□問。

    佛國土是凡聖同居土。

    尚不及菩薩實報。

    何雲常住耶。

    答。

    此但诤經宗故雲此經不言彼國是常住也。

    意雲。

    經說生極樂淨土。

    遂得常住果也。

    雙卷經雲。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

    次于先為泥恒之道(文)又所引文雲究竟一乘等者。

    法花遊意引寶性論雲。

    究竟一乘經說有如來藏(文)其義尤分明也。

    又往生論雲。

    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文)又二乘生彼國土見佛應土疏勝現示中道第一義相故雲妙境界相耳。

    同論文雲。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雲雲)淨土門雲。

    二明三界非三界者○自在物機不可定判。

    斯則無粗三界有細三界耳(雲雲)往生論雲。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雲雲)不同娑婆故無粗三界。

    不及變易故有細三界也。

    淨土門雲。

    第三有聲聞無聲聞者。

    經雲。

    有得羅漢果解釋不同。

    一雲。

    下輩生于花中退菩提心土。

    生之後受二乘果。

    實有聲聞。

    二雲。

    法藏比丘說願雲。

    國中無有聲聞二乘之名。

    今言聲聞者。

    仍本為名。

    實無聲聞。

    今謂如香積佛國。

    無有聲聞之名。

    今此經雲有。

    故應有聲聞(文)言下輩花中退等者。

    正應是中輩。

    而言下者。

    以中望上名為下耳。

    言法藏比丘設願無二乘者。

    悲花經中無淨□□□□□□□□第十四願雲聲聞無量也。

    二經雖異猶是一力也。

    而二文相違者。

    應雲傳者互出耳。

    今謂已下評取有聲聞義也。

    有人雲。

    應化聲聞有也。

    今雲。

    非文章體也若爾應雲有聲聞。

    如下文雲有應禽獸也。

    而雲應有。

    故知非是應化言也。

    今此經言有者。

    此彌陀經言有。

    乃異香積佛土也。

    彼經唯言有。

    此經有兩說。

    問。

    此經何有二言耶。

    答。

    暫證小果故言有。

    無機嫌故說為無。

    不愚法故有聲聞。

    約愚法人故言無也。

    又一本雲。

    故有應聲聞(雲雲)(或可引之)淨土門雲。

    第四有天人無天人者。

    □□非天非人。

    若依文則是一相。

    豈可分别是人是天。

    而文雲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者。

    此有時勝者為天。

    劣者為人。

    欲引穢土人天生于淨土。

    實無人天别也(文)問。

    若未離欲者生應名為人。

    離欲人生可名天耶。

    答。

    亦可有此義。

    即勝劣義也。

    然無形報不同故。

    猶是一相。

    又于未離欲中。

    無人天趣異。

    雖言一類。

    非全無勝劣也。

    淨土門雲。

    第五有胎生無胎生者。

    皆應化生應無胎生○于花台中久不出故言胎生。

    非實胎生。

    禽獸之類亦如是(雲雲)中下輩者。

    可是實生。

    四生□□□□□□□輩上生中生是變易聖人。

    何生分□□□若爾皆應化生者。

    是應化之生耶。

    答。

    中下輩既非應化。

    何得雲皆是應化耶。

    故知但是可是四生中之化生非胎生明也。

     名教抄第十四 本雲。

     建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于東大寺為興法利生奉寫了。

    三論求法沙門覺澄。

     留贈後見共期佛慧。

     文明十五年卯六月二十日北室于密來坊學窗寫此帖了。

    三論宗英憲(生二十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