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四

首頁
    五涅槃第四耶。

    答。

    今言菩提心者。

    欣佛果菩提之心故雲爾(猶可問答之) 四弘誓願義 仁王疏中雲。

    四弘誓願者是利他願。

    未度苦令度苦。

    未解集令解集。

    未得安道令得安道。

    未得涅槃令得涅槃(文)法花藥草品疏雲。

    内德之中。

    前明四弘誓願者。

    此述如來出世意也。

    如來所以出世者。

    良由昔有四弘誓願○故肇師雲結僧那于始心終大悲以趣難。

    即同此文意也。

    璎珞經明。

    約四谛立四弘誓願。

    未度苦海願令度之。

    故雲未度者令度。

    衆生為集谛之煩惱所縛願令解脫之。

    故雲未解者令解。

    未安道谛者令安。

    未得滅谛涅槃者願令得之。

    故約四谛立四弘誓。

    又前二則是大悲願。

    後兩即是大慈願也。

    大悲願有二。

    拔苦果斷苦因。

    大慈願亦二。

    與樂因與樂果也。

    又即顯如來出世利益意。

    故先明四願也(文)法花玄略述二雲。

    四弘誓願其例非一。

    且示一文。

    花嚴經雲。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邊誓願知。

    佛道無上誓願成(雲雲)私雲。

    衆生無邊誓願度等四句。

    即當未度者令度等四谛之四弘也。

    第三雲法門無邊者。

    即泥洹法寶當滅谛也。

    佛道無上乃當道谛也又可雲法門無邊修道覺知法門也。

    佛道無上得佛果也。

    但法花等舉果果德。

    華嚴舉菩提果德。

    二果雖異同明佛果也(後義為勝)譬喻品疏雲。

    寶繩絞絡者。

    次歎四弘。

    軒不施絞絡則飄鼓飛揚。

    是以安繩而遐持令不動。

    由此四弘禦于四等盡未來際不舍四生。

    又複防持令無愛見之過也(雲雲)涅槃疏三雲○明佛昔四弘誓欲度衆生。

    前肇師雲。

    結僧那于始心。

    終大悲以趣難(雲雲) 四無量義 四無量者亦名四等。

    涅槃疏第十五雲。

    慈悲喜舍四等之心。

    仁王疏上雲。

    慈悲喜舍。

    慈能與樂。

    悲能拔苦。

    喜與衆生增上樂。

    舍舍于煩惱。

    又舍上三心(文)涅槃疏十五雲。

    成論雲。

    開慈以為四等(雲雲)維摩佛國品疏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文雲。

    小乘四心但緣欲色二界衆生(雲雲)義章雲。

    如毗昙四無量心。

    唯依欲界衆生而起。

    非上二界。

    以欲界中有苦須救故偏緣之。

    上界無苦。

    所以不說。

    成實法中通緣三界。

    故彼論言○佛說慈悲普覆一切。

    豈獨欲界。

    又色無色諸衆生等亦有退沒堕惡道等。

    何為不緣(雲雲) 維摩疏雲。

    但緣欲色者何。

    答。

    今所未祥。

    涅槃疏十二雲。

    二乘慈等橫遍于十方。

    豎掟但欲界不遍上二界。

    上界無苦故。

    菩薩慈等橫遍十方豎窮三界(略抄)義章雲。

    然成實中○通緣三界止一三千(雲雲)考成實不言止一三千也。

    仁王疏中卷雲。

    言四無量心者是利他心。

    此具三緣。

    一衆生緣。

    緣假名衆生與樂。

    二法緣。

    緣五隐法數。

    三名無緣。

    緣諸衆生五隐無所得。

    一慈是與樂心。

    二悲是拔苦行。

    三喜是慶物心。

    四舍是平等心。

    緣境無限故名無量(文)涅槃疏十七雲。

    非是不緣衆生名無緣。

    今明菩薩大慈緣衆生欲與其樂。

    緣無所緣與無所與故言無緣(文)同疏十二雲。

    衆生緣者。

    即緣五隐願與其樂。

    法緣者。

    衆生所須衣服而欲與之。

    無緣者緣于如來。

    如來如是非二緣之境故名無緣(文)法花玄八雲。

    慈悲有三。

    一衆生緣。

    見有衆生。

    二法緣。

    不見有法。

    三無緣。

    此三異者。

    亦得三人具三一人具三。

    三人具三者。

    外道有衆生緣。

    二乘法緣。

    菩薩無緣也。

    一人三者。

    始行為衆生緣。

    中行為法緣。

    上行為無緣。

    今品所明者。

    既發趾标生法二空。

    則以無緣為正宗也。

    問。

    既言無緣則應不緣衆生。

    何名慈悲耶。

    答。

    緣衆生如實相故名無緣。

    無緣者不複起衆生見及法見。

    如實相而識衆生故名無緣(文)涅槃疏十二雲。

    言淺深者。

    初未得衆生空故名衆生緣。

    第二法緣則得衆生空而未得法空。

    第三無緣則具得生法二空最深(雲雲)又雲。

    生處不同者。

    三藏中解。

    修慈心之極者生第三禅遍淨天(雲雲)(悲極空處。

    喜極識處。

    舍極不用處。

    具如文耳)又雲。

    修慈心從下禅極至遍淨。

    今據初為言故言生大梵處也。

    四無量難解。

    毗婆娑中兩三解。

    五百羅漢不能分别也(文)又雲。

    文雲。

    除無利益名大慈。

    此慈乃拔苦與利樂名大悲。

    悲複與樂。

    此兩用與從來則反(文)涅槃疏十二雲。

    明菩薩于衆生中三品分别。

    一怨二親。

    三者中人。

    于三種中複開七品。

    于怨人中更開下中上。

    于親人中複開下中上。

    中人不開。

    故合為七品。

    所以開怨親者。

    意欲均怨親故。

    所以各開為三也。

    複有師通開為九品。

    今直為七。

    菩薩修慈漏次上親與上怨平等與增上樂。

    雖爾猶不得名大慈。

    以難成故也。

    初地菩薩名大慈。

    三十心菩薩故是小慈也○文雲。

    除無利益名大慈。

    此慈及拔苦與利樂名大悲。

    悲複與樂。

    此兩用與從來則反也。

    此是轉用無所以不通。

    若爾者治病亦爾。

    慈亦得治嗔癡等随意無礙(雲雲) 四攝義 大品般若第七十八章名四攝品。

    疏第十卷中解之雲外化方便。

    布施·愛語·利益·同事。

    是四攝也。

    大品疏第八雲。

    四攝具足自行化他。

    同事是自行。

    餘三是化他也。

    行十善具四攝。

    說十善即是布施。

    布施具财法。

    今法施布施也。

    随其所應為贊十善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