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
得長壽無病無苦等。
即是愛語也。
現世行此十善得法利益。
是利益。
菩薩亦得十善。
是同事也(文)同事是自行者。
四攝總是利他。
然于其中細分。
亦有自利行也。
譬喻品疏雲寶繩絞絡者。
次歎四弘○垂諸花纓者。
次歎四攝。
雖有四弘誓願。
複須四攝之行。
花纓垂下悅于來衆。
四攝俯順仰歸若林(雲雲)仁王教化品疏雲。
初地行布施攝令生信。
愛語攝令生解。
利行攝令起因。
同利攝令得果。
亦名同事。
謂苦樂事同也(文)
六波羅蜜義
法花序品疏雲。
菩薩所行不出六度。
六度即是因乘之體。
故智度論雲。
六波羅蜜名為乘體。
今欲令菩薩乘是寶乘直至道場。
是故六度行也○經中或但明内外施攝一切施。
或明三施。
一内。
二外。
三亦内外。
亦内外者。
如菩薩吐其所食施與餓鬼。
問。
金剛般若明三種檀。
今是何檀。
答。
彼以檀攝于六。
初一為資生。
次兩名無畏。
後三名為法檀。
今既别有六度。
但是資生檀也。
問。
以何為施體。
答。
毗昙以無貪相應思及起身口業用為檀體。
有人言。
諸心數内别有舍數名為檀體。
有人言。
施心财物及以受者。
因緣和合名施體○明菩薩有三種戒。
一息一切惡。
謂律儀戒。
二修一切善。
謂攝善法戒。
三度一切衆生。
謂度衆生戒。
此文是菩薩出家必具受三戒。
而未行餘二。
正明是攝律儀戒也。
問。
三戒以何為體。
答。
有人言。
初戒以上善為體。
後二以行善為體。
今明不爾。
若後二以行善為體。
初受戒時未修行度人。
則應但受得一戒。
菩薩之戒便不具足。
今明三戒并以上善為體。
初戒止息威儀之惡。
次止不行善之惡。
後止不度人之惡。
故初受戒時具得三戒。
但後時修行善法及度衆生耳(私問)。
初受戒時未修善行未度衆生如何能止不行善之惡及不度人之惡耶。
答。
初受戒時頓舍放逸不修善心。
及舍衆生心故。
二止善并得也。
問。
若爾初受戒時頓得不放逸能修一切善之心。
及得大慈度衆生心故。
後二行善亦應得戒。
何不許之。
答。
止是防非。
于一體上無多惡故。
頓得易成。
行是集義。
初心一念不能頓起一切善也(已上私注之)問。
何故但明三戒。
答。
息一切惡戒後得累無不盡果。
行一切善戒後得法身德無不圓。
度衆生戒亦令得此二。
故持于三戒自他俱證法身。
問。
戒以何為體。
答。
毗昙以色為體。
成論非色非心為體。
譬喻僧祇明。
離思無報因。
離受無報果。
故以心為戒體。
今明大乘适緣所宜無有定執。
若有定執即成诤論趣向闡提○忍有三種。
一他不饒益忍。
二安苦忍。
三法思惟忍。
今雲獨處閑靜遠離五欲抑制六情。
是安苦忍及法思惟忍也○精進有三。
一弘誓精進。
出生大願故。
二集善精進。
自修諸善故。
三利益衆生精進。
度衆生故○禅有三種。
一現法樂禅。
内靜故。
二出生功德禅。
生四等五通故。
三利益衆生禅。
度衆生故○惠有三種。
初第一義惠。
次知五明世谛惠。
三度衆生惠(文)問。
釋名如何。
答。
法花疏文雲。
通稱度者。
一是時度。
謂三阿僧祇劫滿。
二果度。
謂得菩提果是。
三清淨度。
謂窮實相一一度有四句。
一是施非度。
初二僧祇劫行施也。
二是度非施。
第三僧祇餘行也。
三施亦度。
第三僧祇劫施行也。
四非施非度。
初二僧祇劫餘行也(文)
問。
經說十度與六度同異雲何。
答。
法花疏雲。
經有二文。
一者方便伴前三度。
次以三度伴後三。
以願伴精進。
以力伴禅以智伴惠(文)(新撰同之。
而雲經有二文者。
似欲出異說。
次明相攝無異說如何。
更可考之)
二種莊嚴義
二種莊嚴。
一者福德莊嚴。
亦名功德。
二者智慧莊嚴也。
法花分别功德品疏雲。
如涅槃師子孔品說。
故地前為功德。
登地為智慧(文)涅槃師子孔品疏雲。
釋二莊嚴經論不同。
今案此文就優劣論之。
智慧為勝。
福德為劣(略有三對)今初一對。
智慧莊嚴者。
從初地至十地。
福莊嚴者。
從檀波羅蜜至般若非般若波羅蜜(雲雲)此取聖位無漏智慧為惠莊嚴。
故雲從初地至十地也。
福德莊嚴者下明地前三十心名福德莊嚴(文中就行直雲。
檀波羅蜜乃至般若。
雲雲)非般若波羅蜜者。
此非初地十地般若故言非也。
檀等亦爾。
複所以别簡波若者。
正明福德莊嚴。
般若屬智故别簡也。
問。
言檀波羅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羅蜜者。
前五波羅蜜及般若中非波羅蜜者為福。
唯取般若波羅蜜為智。
此見文中。
而何釋雲地前六度為福。
地上六度為智耶。
答。
既雲十地為智。
故知初地已上六度并屬智也。
問。
若爾何故唯簡雲非般若波羅蜜。
不雲非檀等波羅蜜耶。
答。
疏釋雲。
據般若一類餘可知。
又複般若屬智故别簡耳。
問。
檀等非智。
何名智耶。
又般若屬智故别簡者。
地上前五波羅蜜攝屬何耶。
答。
地前地上并有福惠。
而地前無無漏惠故隐惠顯福。
地上惠勝顯惠隐福。
故地上檀等猶名智慧。
而文别簡般若者。
欲别福智二莊嚴故。
故此二釋唯成一義。
又雲。
第二對者。
佛與十地為惠莊嚴。
凡夫二乘至于九地皆是福德。
第三對者。
從凡夫至十地皆是福德。
唯佛一人智慧莊嚴。
以于此中約常無常漏無漏判。
若論十地。
并是無常。
佛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