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四

首頁
    是常。

    十地望佛并是有漏。

    佛是無漏。

    故十地等望佛是凡佛乃是望。

    而言汝今具足二莊嚴者。

    此歎菩薩極與佛同(取意略抄)義章雲。

    四依涅槃經。

    前之五度及事中波若同為福分○照理般若說之為智。

    見實義故(雲雲)問。

    法花經明三軌四行。

    于二種莊嚴何攝耶。

     三學義 三學者戒定惠也。

    涅槃疏十二雲。

    聖行以三法為體。

    謂戒定惠。

    然三法有二種。

    一者小乘。

    二者大乘。

    小乘人所行有持犯戒等。

    此為小。

    今此中明三法為聖行體者。

    此是不持不犯戒等也。

    問。

    此三法通因果不。

    解雲通。

    前既雲佛及菩薩之所行故。

    故名聖行。

    豈不通耶。

    又望文為論。

    前二即不通。

    何故爾。

    前明菩薩持戒得初不動地果。

    修定得堪忍地果。

    但在菩薩故不通。

    唯後就惠釋聖行則通○為取義通者。

    三種皆通因果。

    問。

    何文意但取惠通因果。

    亦二不通。

    解雲。

    三法中前二則淺。

    惠行則深。

    今據深者即通。

    淺即但在因也(文) 忏悔等五法義 菩薩六時行五法也。

    五者所謂忏悔·勸請·随許·回向·及發願也。

    涅槃所行總有二種。

    一離過行。

    二攝善行。

    離過行中具有五法。

    攝善行中但有四法無忏悔也。

    金光明疏雲。

    離過行體不過五種。

    五種者何。

    謂忏悔·勸請·随喜·回向·發願。

    菩薩何故行此五法者。

    欲反起惡根本心故。

    起罪根本亦有五。

    一者無慚悔心。

    二者不樂佛法心。

    三者嫉妒心。

    四者三有取着心。

    五懈怠心也。

    菩薩忏悔以慚悔心為體。

    故對翻第一心。

    然慚愧有三人。

    一者慚愧師友。

    思處不犯。

    不見處則犯。

    此是下品人。

    二者慚愧賢聖與天。

    憶時不犯。

    不憶則犯。

    此是中品人。

    三者愧自身。

    與諸佛同性。

    而諸佛已證已得。

    己性我未得故。

    愧自身不作諸惡。

    此是上品人。

    第二勸請以樂佛求佛心為體。

    故翻對第二。

    第三随許以四等中喜心為體。

    故相對第三。

    第四回向以向菩提心為體。

    故翻對第四。

    第五發願以願樂利益自他心為體。

    故翻對第五。

    故釋論雲菩薩六時行五法也○凡忏悔所有三障。

    不出因緣時節處所。

    故以此三攝一切盡(雲雲)(疏文雖廣。

    今略不出之。

    應對經文可料簡耳)言三障者。

    煩惱障·業障·報障也。

    此文具忏三障。

    而諸文多對業障明忏悔法耳。

    中論觀業品雲。

    諸業本不生。

    以無自性故。

    亦複無有滅。

    以其不生故。

    疏雲。

    此文雖是一行之偈。

    實是方等大忏悔法(雲雲) 法花勸發品疏雲。

    問。

    修行法耶。

    答。

    今依普賢觀經略明六法。

    一在靜處莊嚴道場燒香散花等。

    二洗浴自身着淨潔衣。

    三六時禮十方佛。

    法身遍一切處。

    應身佛在淨土。

    化身處于穢國。

    六通五眼常見行人至心禮拜。

    對十方佛及對普賢忏悔六根罪。

    無始已來至此生。

    内于一一根生六種煩惱。

    一見好色生貪。

    二見惡色起嗔。

    三見不好惡色起癡。

    四見色起斷常等諸見外道。

    五見有無堕二乘。

    六見色作有所得心菩薩障。

    以起此六種煩惱。

    故起業。

    故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障菩提心障菩薩障于佛果。

    一根既爾。

    五根亦然。

    深自呵責起重慚愧。

    于一一根三過對十方佛及普賢說之。

    請諸佛菩薩慈悲受其忏悔。

    及請六道衆生受其忏悔。

    四于淨處請釋迦為和上。

    文殊為阇梨。

    彌勒為教授。

    此三人即是三世佛。

    釋迦為現在。

    文殊為過去佛。

    彌勒為當來佛。

    故請為三師。

    次請十方佛為證人。

    十方菩薩為善友請普賢為忏悔主。

    于此六師前自受三歸。

    受三歸竟自受三戒。

    一從今身盡未來劫。

    誓息一切惡。

    二從今身盡未來劫。

    誓修一切善。

    三從今身盡未來劫。

    誓度一切衆生。

    此三攝一切法皆盡也。

    五晝夜讀誦大乘經。

    六端坐思惟第一義甚深空法。

    達此六根如幻如夢。

    從因緣生。

    因緣生即是寂滅。

    寂滅即是實相。

    實相即是法身作此觀時。

    念念見十方佛法身及普賢菩薩。

    于一彈指頃能滅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文)言因緣生即是寂滅等者。

    明三觀也。

    因緣即假有也。

    寂滅是假空也。

    實相者不二中道也。

    言忏悔者。

    金光疏雲。

    外國雲忏摩略。

    此雲知厭離。

    亦雲改悔。

    胡漢具存故雲忏悔(文)(忏悔者亦名悔過也)涅槃疏十三雲。

    忏悔有二種。

    一者顯示因果罪福決定不失名為忏悔。

    二者破除因果等見名忏悔(雲雲)(可見之)同十雲。

    昔教所明四重五逆謗法之罪。

    猶如拆石斷多羅樹。

    畢竟不可忏悔(雲雲)又雲。

    有六種藥。

    所以能治三種重罪。

    一者發菩提心。

    二者生重慚愧深自考責。

    三者建立正法種種方便護持正法為人解說。

    四者見有護法之人随喜贊歎○五者深識罪相○六者讀誦大乘經典○為人解說有此六事罪即當消滅(雲雲) 名教抄第四 建仁二年五月七日于東大寺為興法利生書寫之。

    三論學者覺澄。

     留贈後見共期佛惠 一交點畢。

     此帖又是勸他筆書寫了早斷煩惱之闇速證中道朗月(矣) 文明十三年九月二十日。

    三論宗英憲(生年十九) 同十月之比以寫本一交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