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十

首頁
    論耶。

    答。

    義章雲。

    釋言。

    六通三乘共法。

    二乘之人鼻舌身根無有通義。

    為是不立。

    若于大乘不共法中諸佛菩薩六根互用。

    一一根中具一切用。

    說通無過(雲雲)(花嚴說。

    菩薩鼻根聞于無色宮處之香十住斷結。

    經第六說。

    有鼻通過于眼耳。

    文)又六通中身通是身色自在。

    非身根覺知自在。

    故雲身根無通義也。

    法花統略下卷雲。

    眼耳直明能遠見聞事。

    與二乘略同。

    鼻根全外道二乘無鼻通。

    而菩薩有之。

    二者外道二乘不能遠聞。

    菩薩則能。

    三外道二乘不能知上界微細香。

    菩薩能知(文)大品疏三雲。

    數論明。

    五通與凡夫共。

    漏盡獨聖人也。

    數雲。

    報得五通無障。

    修得者亦有亦無。

    他心宿命得定即得。

    漏盡以煩惱為障也。

    論人明。

    五通皆有别障也。

    又明。

    他心宿命定内用故是善。

    天眼天耳定外用故是無記。

    如意通若定内作十一切入轉變即是善。

    定外毀小為大等是無記也(雲雲)又雲。

    亦須知此中五通非但不凡夫共。

    亦不與二乘共。

    如大經雲。

    昔所不得而今得之。

    今明六通皆是波若。

    而離合不同○波若轉變用之如意。

    無所見無所不見則天眼。

    無聞而無所不聞即在耳。

    無知而無不知即他心宿命。

    煩惱畢竟即名漏盡也。

    以波若無應故名通妙。

    而莫測故雲神也(文) 三明義 言三明者。

    或名三達。

    然其三達正唯在佛。

    通論菩薩亦分得之。

    三明乃共二乘無學。

    是六通中宿命天眼及漏盡也。

    仁王疏上卷雲。

    三達者。

    宿命達天眼達·漏盡達。

    此三能知自他事虛及實名為達(文)涅槃疏第十三雲。

    釋十号中明行足雲。

    若是三達名三明者。

    宿命明知過去。

    他心知未來。

    漏盡知現在(文)同第十五雲。

    然六通中有通有明有力。

    若是外道所得但是通而非。

    二乘所得亦通亦明。

    若佛所得亦是通亦是明亦是力也(文)仁王疏雲。

    道理三達是佛得。

    菩薩随分亦雲仰習果德(文)義章六通義雲。

    明共二乘。

    達唯如來(文)涅槃疏十八雲。

    二乘人無三達。

    如來有三達(雲雲)同疏十五引超日月經雲。

    菩薩有三達。

    又同卷雲。

    五約六通中論示現與明辨于四句○若天眼與宿命。

    此二是明而非示現○此兩世幽隐難見。

    今能照了故是明。

    非示現者。

    向他說兩世事。

    人不信故非示現。

    若是神足與他心。

    此是示現而非明○是神足即能變化令人知。

    他心即了其心中事。

    故是示現。

    非明者。

    非是三明之數。

    若是漏盡通亦明亦示現。

    即是三明中一明故是明。

    複說法即是可見故是示現。

    天耳一種但是通而非明。

    複非示現。

    非是三明數故非明。

    向他說天耳聞十方世界聲。

    難信故非示現也(文)問。

    若他心是示現非明者。

    何故涅槃疏釋十号中。

    雲宿命他心漏盡為三明耶。

    答。

    彼文雲。

    他心知未來(雲雲)此違諸說。

    一者他心唯知現在。

    而言知未來。

    設約佛論。

    應通知三世。

    何偏預未來耶。

    又三明以天眼為數。

    而今不數天眼替以他心。

    故知以天眼通且名他心。

    他心智加行先見他色相。

    既有相資義故立此名耳。

    又一義雲。

    三達有二義。

    一者以天眼知未來。

    如仁王疏辨。

    二者取他心通。

    即如涅槃疏第十三卷文。

    又即涅槃疏第六雲。

    如來有三達之智。

    既有未來達照未來根緣(雲雲)既雲照根緣。

    即知是他心智。

    如十力中根上下智力等是他心智也。

    然以三達有二義為正義也。

    問。

    天眼能見現在色塵。

    何為照了未來世耶。

    答。

    法花疏雲(法師功德品)小乘人雲。

    天眼但見色法也。

    天眼通因天眼為方便故發天眼智能知未來生死等事(文)問。

    小乘自雲。

    天眼通知未來此死生彼(雲雲)今何判雲但見色法耶。

    答。

    天眼者是眼根故唯見色法。

    又天眼通正是眼識相應慧故亦但見色唯緣現在。

    其知未來者。

    但是天眼所引之勝智耳。

    問。

    若爾大小其義應同。

    何故而雲小乘人耶。

    答。

    準依此文。

    但以天眼為方便發其别智知未來者。

    是小乘義耳。

    若依大乘。

    諸佛菩薩即以天眼見未來世。

    不勞别智也。

     三示現義 三示現者。

    涅槃十五雲。

    六通有示現不示現者。

    若是如意通·知他心通·漏盡通。

    此三是示現。

    若是餘三非示現。

    已如别記(文)如别記者。

    指餘文也。

    餘文者何可尋之。

    法花玄一雲。

    問。

    六通之中三輪是何等通耶。

    答。

    就六通義。

    三是示現。

    三非示現。

    他心通即他心輪。

    如意通謂神通輪。

    漏盡通謂說法輪。

    問。

    餘三通何以不名示現。

    答他心等三能令衆生即事信驗故名示現。

    天眼等三則不能示故不名示現(文)又法花普門品疏解觀音名德凡有十對。

    玄論二十雙義其中第十六雙引神通示現。

    觀音六通中他心宿命天眼天耳。

    普門者謂如意通漏盡通。

    漏盡通即是說法也。

    觀音名雖攝四通。

    而文正主天耳通也。

    示現者可具二句。

    一者神通非示現。

    謂天眼天耳宿命也。

    二者亦示現亦神通。

    謂他心如意及漏盡。

    故六通中三是示現三非示現。

    所以大品雲。

    三事示現。

    下文即雲。

    普門示現。

    今普門即是三事示現。

    觀音既是天耳。

    故不名示現(雲雲)義疏十雙中第八雲。

    漏盡說法神足變轉。

    他心知機即以事令人信驗故名示現(雲雲) 名教抄第十 建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巳時于東大寺塔本為興法利生之寫畢。

    三論沙門覺澄。

     留贈後見共期佛慧 文明十四林鐘第二天雖惡筆其憚多偏為佛法紹隆令書寫了。

    三論宗英憲(生二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