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三

首頁
    略顯佛教利益門。

    略顯佛教時會門。

    略顯諸宗各異門。

     ◎略顯佛教利益門。

     諸佛出世必有二緣。

    一如來大悲。

    二有情機感出世說法亦有二益。

    一義益。

    二輪益。

    如是二益。

    大乘小乘所說殊異。

     問。

    雲何名為義益亦為輪益耶。

    答。

    佛所說教能顯義理而生他解。

    名為義益。

    佛所說教能生他解而起法輪。

    名為輪益。

    顯義即遠。

    若近若遠以有此益。

    佛出世說三乘之教。

     問。

    大乘小乘說此二益。

    雲何殊異耶。

    答。

    小乘之中。

    二十部别。

     其多聞部·薩婆多部·雪轉部·犢子部·法藏部·賢胄部·正量部·蜜林山部·化地部·經量部同說。

    佛所教非必有益。

    或有二益或無二益。

     其大衆部·一說部·出世說部·雞胤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飲光部十部同說。

    佛所說教必有二益。

    無非利益。

     問。

    雲何諸部如是異說耶。

    答。

    初十部意。

    唯八正道教必有此二益。

    自餘諸教皆無此益。

    今佛問阿難言可天雨不。

    又問諸比丘乞食易不也。

    如是佛言有何利益。

    後十部意。

    佛一切言教皆必有二益。

    問天雨事。

    問乞食事于法審定。

    傳于未來亦賀悲問勤修精進早令入道。

    何故無益。

     問。

    大乘義意。

    此事如何耶。

    答。

    佛言必有二利益也。

    令諸有情若近若遠勤修入道。

    唯于其中有正及助。

    诠八正道是正法輪。

    餘助法輪皆以有益異初十部。

    以有正助異後十部。

     問。

    如是諸說其是非何耶。

    答。

    是非難判。

    作如是計。

    有證聖果亦具方便。

    何是何非。

    但大乘義得中道耳。

     問。

    既知生解名為教益。

    何名法輪耶。

    答。

    生正解已起無漏智。

    是無漏智名為法輪。

     問。

    何無漏智名為法輪耶。

    答。

    譬非輪王所有輪寶能伏未伏能鎮已伏。

    聖無漏智亦複如是。

    能除無知能斷惑障。

    是故喻輪。

     問。

    行者位多。

    何位智解喻輪寶耶。

    答。

    聲聞獨覺有七方便。

    有見修位。

    正真見道初無漏智以喻輪寶。

    菩薩有五位彼亦如是。

    正真見道初無漏智以喻輪寶。

     問。

    何故見道初無漏智喻于輪寶耶。

    答。

    如聖王輪寶有毂辋及輻而輪轉行。

    聖無漏智亦複如是。

    正見·思惟即是如毂。

    正語·業·命即是如輻。

    精進·念·定即是如辋。

    聖無漏智能具此八摧煩惱。

    以喻之也。

     略顯佛教時會門。

     彼印度界無教時诤。

    此大唐界異說不同。

    深蜜·瑜伽未來已前。

    諸師任意各述異說。

    明文已阙。

    後學無據。

    今者依憑深蜜·瑜伽述教時會(深蜜第二。

    瑜伽七十二卷)如有師立頓漸二教。

    此說不安。

    凡為頓漸無别教文。

    以互通故。

    彼深蜜經雲。

    勝義生菩薩白佛言。

    世尊。

    初于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堕處施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轉正輪。

    雖是甚為希有。

    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輪者。

    而于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世尊。

    在昔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I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轉正法輪。

    雖更希奇甚為希有。

    而于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世尊。

    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最為希有。

    于今世尊所轉法輪。

    無上無容是真了義。

    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今依此經及瑜伽論定教為三。

    既是一經一處之文。

    而非是彼此處之義。

    以是定時也。

    是則如來所說三時若據資時。

    初于鹿苑說阿笈摩有四谛教。

    依此教時佛滅度後一百餘年。

    二十部小乘出分傳法有教。

    婆·俱舍·順正理等諸論則是也。

    于時衆生唯著有教未解法空。

    附着小乘未求大位。

    次佛在鹫嶺說大般若空二取教。

    破先有執廣解法空。

    依此時教。

    佛滅度後五百年後龍樹·提婆諸大論師也世造論而傳空教。

    則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是也。

    于時衆生唯着空教未悟中道。

    既堕偏空未契正理。

    後佛在七寶宮說三界唯心。

    雙令離有空契會中道理遣心外二取而破初有執存識内一心為遣後空見。

    于是慈氏·無著·世親等諸大論師出世造論。

    深述中道教。

    是即瑜伽·顯揚·雜集·唯識等論是也。

     問。

    彼深密經是大師釋迦盡理之說。

    此瑜伽論則是當來導師慈氏極性之教。

    有何意趣定教三時耶。

    答。

    既此先師及以後德究竟之教。

    亦則現在及以當來至極之言。

    不敢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