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量。
至心仰信耳。
唯依大乘基師傳授而述彼要。
謂諸異生起自無始迷執有我。
不了我無。
沒愛河輪回癡海。
故佛初說四谛法輪。
令知我空但有彼法。
憍陳如等最初得道。
彼聞法有證我皆空。
便執諸法為真實有。
付着小果不求大位。
佛為方便後說法空。
破除有執故。
次時中說大般若言一切法本性皆空。
須菩提等回心趣大。
彼聞法空隐密言教。
便撥諸法相性都無。
何所造修何所斷舍。
佛為除此。
複說唯識三性等教。
勝義生菩薩信解修學。
遍計所執知。
我法俱遣。
依他圓成有(ナリト)照。
真俗雙存。
問。
遍計所執無之言。
何有所無耶。
依他圓成有之言。
何有所有。
然彼言有耶。
答。
無者無所無故言無也。
有者有所有故言有也。
問。
無與有者既是偏言。
何以顯中耶。
答。
言有而有亦可言無。
遍計所執真俗無故。
言無而無亦可言有。
當情我法二種現故。
問。
若爾何故言無及有耶。
答。
令除所執我法成無。
離執寄诠真俗稱有也。
問。
若爾我法既離空有。
亦彼真俗既離有空。
共等離言。
何依我法空證真俗有耶。
答。
妄诠我法非無非不無。
當情顯現據體無故。
妄诠真俗非有非不有。
非稱妄情體非無故。
問。
若爾我法離言而寄诠有。
亦彼真俗離言而離執無耶答。
此義不爾也。
為遮異執而離言也。
存而不遣。
為舍妄情而離言也。
遣而不存也。
我法無故俱是執皆遣。
真俗有故諸離執皆存。
問。
若爾雖言有無而無執者皆悟。
若其言無有而有執者皆迷耶。
答。
如是如是。
由此應言。
迷情四句舉四句皆非。
悟情四句舉四句皆是也。
問。
若爾雲何般若遣執。
雲何深蜜舍偏耶。
答。
說境我法空而破初執有。
是般若之宗也。
示心真俗有而除次執空。
則深蜜之旨。
爾乃有空既遣。
空有不存矣。
問。
若爾諸偏見者何迷耶。
諸中道者何悟耶。
答。
初聞說有便快心于空起謗。
後聞說空亦複協心便謗于有。
是則偏見之過也。
非有非空中道之教。
則是中道之德。
問。
既知三時定教之意。
佛說諸教有前後之别。
誰為先教誰為後耶。
答。
依時先後不定教時。
今依理淺深又依機入道。
故判教時而為三時。
不約前後。
問。
其意如何耶。
答。
約理及機漸入道者。
大由小起。
乃有三時諸教前後。
若非漸次而入道者。
大不由小。
即無三時諸教前後。
但為頓漸無别教耳。
問。
華嚴經者。
佛出世最初說。
被普賢機。
遺教經者。
佛臨終最後說。
被小乘根。
豈非是則頓為大根。
亦非是則為小機漸耶。
答。
無如是理。
華嚴有小。
遺教有大。
不得頓漸以互有故若約深理華嚴第三時也。
若約淺機遺教初時。
問。
法藏師立有五教。
一小乘教。
二大乘始教。
三大乘終教。
四頓教。
五圓教。
且見初三放深蜜三。
後二若經文耶。
夫論依經而釋其義。
亦疏依論而顯是文。
今所建立五教等者。
依何經論而立此事耶。
初之三教像深蜜三。
後之二教放何經論。
問。
惠苑師立有四教。
一迷真異執教。
二真一分半教。
三真一分滿教。
四真具分滿教後三之教。
像深蜜文。
初一之教在何經論耶。
答。
一切文字及以語言無非佛說。
唯以橫計名為外道。
今以本體交佛說教。
非以為正攝佛出世所說諸教。
理顯淺深。
事示差别。
而定教時要交非理◎。
◎略顯諸宗各異門。
成劫之末。
有諸智者。
為導世間造論立宗。
總有十六之計。
所立宗在佛道之外。
名為外道。
此間不要。
故不以述。
佛滅之後。
有諸聖者。
為廣佛法造論立宗。
總有二十之部所立宗存大小之異。
故名小乘。
末代不樂。
故略而止。
華嚴一宗今辰最要。
我此日本大乘世界。
聖王重代崇仰三寶。
賢臣繼迹安養四民。
聞昔見今。
方是大乘恨性世界。
爾乃大方廣佛華嚴經者。
是佛成道第二七日最初所說。
大乘之本正理之源。
今述彼旨。
此經一部八十卷。
三十九品。
四萬五千偈。
七億九萬字。
七處九會之說。
實叉難陀之譯矣。
西域相傳。
此經之本結集之後龍宮所收佛滅之後六百年中。
龍樹菩薩入龍宮誦出下本十萬偈文。
造不思議論廣傳人間也。
世親傳雲。
彌勒菩薩教無著法師。
修日光三摩地。
無著如說修學得定。
得此定已。
昔未所解悉能通達。
有所見聞永憶不忘。
佛昔所說華嚴等經悉能悟解。
彌勒于兜率多天。
悉為無著法師解說大乘經義。
法師悉能通達。
皆憶持。
後于閻浮提造大乘經優婆提舍。
釋佛所說諸大乘經。
問。
既知經本有二代傳。
一龍樹誦出。
二無著習傳。
若爾今傳依何本耶。
答。
依惠苑師。
今學傳者則依龍樹誦出而傳。
問。
若爾世親造十地論而釋此經。
十地論者禀龍樹之旨造論耶。
習無著訓而造論耶。
答未分明也。
遠見龍樹之誦出本。
近習無著之教授旨。
其有何妨。
問。
若爾何今傳諸師違二代義耶。
龍樹中論本頌曰。
雖複勤精進修行菩薩提道
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
清目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