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五

首頁
    值遇增上意樂。

    五獨一□現三千大千世界增上意樂。

    六世□世間功德圓滿一切□依增上意樂。

    于如來所。

    于如來法。

    于增所。

    少分思惟而興供分。

    尚獲無量大功德果。

    何況□多供分。

    辭曰。

    我今歸依如來所知一切三寶無上大功德田。

    無上有大恩德。

    無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

    猶如塢昙妙花極難值遇。

    獨一□現三千大千世界。

    世□世間功德圓滿一切□依。

    是以我等随力堪能種種供具恭敬供分。

    願以大悲哀愍攝受。

    願于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分無量無邊三寶。

    □于當來具足菩薩一切正行。

    願于當來速證無上大菩提果。

    所修功德。

    回向諸天一切護世龍神八部。

    回向聖朝四恩施主。

    回向六道一切衆生。

    同共速□初僧祗行。

    同共速入初二僧祗。

    同共獲得百法明門。

    同共獲得神力自在。

    于一身中。

    化作無量相好嚴身。

    于無量身化作無量如意寶手。

    每身每手備持無數量上妙供具供分無際諸佛菩薩。

    佛佛所所得聞無上無邊法味。

    在在所所得滿足邊菩薩正行俱共六道父母宗親。

    俱共四生妻子眷屬。

    遍法界□等正覺。

     問。

    如是發心心如是發□如供是分□何德量。

    經。

    花嚴經頌曰。

     發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衆生界 衆生共說無能□何況所餘諸妙門 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 彼彼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 發菩薩心論雲。

    如諸菩薩最初發心下劣一念福得果報。

    百千萬劫說不能□。

    況複一日一月一歲乃至百千所習諸心福德果報豈可從□。

    何以故。

    菩薩所行無。

    □欲令一切衆生□住無生忍無上菩提故。

    大集經雲。

    譬如小寶衆不可輕。

    何以故。

    如是小寶能作大□多所利益。

    菩薩亦爾。

    初發心時不可輕。

    如餘小王一切悉屬轉輪聖王。

    一切人天亦複如是。

    悉來歸屬初發心菩薩。

    無甘子則無種種石密諸味。

    若無菩提心者亦無種種三寶諸味。

     問。

    見世上人。

    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後退得惡。

    何故有退得惡耶。

    答。

    瑜伽論雲。

    有四因緣。

    能令菩薩退菩提心。

    一種姓不具。

    二惡友所攝。

    三于諸衆生悲心□薄。

    四于長時。

    生死大苦難得苦得。

    怯畏驚怖。

     問。

    何種姓不具初發菩提心耶。

    答。

    或無姓人況不活□。

    或無姓人畏國王制。

    或無姓人随尊長語。

    或無姓人随善友□。

    或無姓人貧窮所迫。

    或無姓人病苦所迫。

    由善知識發菩提心。

    由姓不具終退不得。

     問。

    餘三緣何耶。

    答。

    □有種姓而訖緣退也。

     問。

    如是發心為有守護耶。

    答。

    五百青衣大鬼神王□恒守護如影随身。

    由此□災至福。

    此護所守若眠若覺安穩快善。

     問。

    發菩薩心已。

    托何等耶。

    答。

    親近善友。

     問。

    何為親近耶。

    答。

    先求善友将越艱險。

    會□□者無莫由之也。

     問雲。

    何名為善友耶。

    答□熟八支能為善友。

     問。

    何八支耶。

    答。

    一住戒也。

    住菩薩戒無缺無穿。

    二多聞也。

    覺慧□就。

    三具證也。

    得修所□随一□善。

    四哀愍也。

    内具慈悲。

    五無也。

    為他說法。

    非由恐怖忘失念辨。

    六堪任也。

    于他輕笑調弄鄙言違拒等□□悉能忍辱。

    七無倦也。

    力□充強能多思擇在四衆中說正法時。

    □□謇澀心不疲厭。

    八善調也。

    語具圓滿不壞法性。

    擇求是人以為善友也。

    涅槃經雲。

    告諸大衆。

    一切衆生。

    為無上菩提近因緣者莫先善友。

    何以故。

    阇王若不随耆婆語者。

    來月七日。

    必定命終。

    入阿毗獄(雲雲)。

     略顯修行位次門。

     天池地殊乎。

    行潦納百川而至道。

    地嶽别于。

    堆阜積衆塵而不棄。

    矧乎志求大菩提者不納萬行而何證之也。

    樂利益他者。

    足衆善而豈辨之也。

    是故行者要于五位修二利之得。

    定于十地積六度之功。

    方滿等覺之因。

    有登妙覺之果也。

    仁門□門知而勤之也。

    起者得覺而行之也。

     問。

    五位者何耶。

    答。

    一資糧位。

    唯識本頌曰。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 于二取随眠由迷能伏滅 問。

    此頌意何耶。

    答。

    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

    齊此□是資糧位攝。

     問。

    何故名為資糧位耶。

    答。

    為趣無上正等菩提。

    修集種種勝資糧。

    故名資糧位。

     問。

    何故此位成處名為順解脫分耶。

    答。

    為有情故勤求解脫。

    由此亦名順解脫分。

    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糧四勝力故。

    于唯識義□深信解。

    而未能了能所取空。

    多住外門修菩提二取所引随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意□者。

    謂此位中有三十心修菩薩行也。

    資者資益也。

    糧者備糧也。

    資益己身之備糧故名資糧位。

     問。

    三十心者何耶。

    答。

    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也。

     問。

    十住者其數如何耶。

    答。

    一發心住。

    二治地住。

    三修行住。

    四生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

    八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