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住。
九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也。
問。
十行者何耶。
答。
一歡喜得。
二饒益行。
三無恚行。
四無□得。
五無癡行。
六善現行。
七無著得。
八尊重行。
九善法行。
十真實行也。
問。
十回向者何耶。
答。
一救護衆生□衆生相回向。
二不壞回向。
三等諸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
五無□藏功德回向。
六随順一切堅固善根回向。
七等心随順一切衆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
九無著無縛解脫心回向。
十法界無量回向。
問。
何十住們名為住位耶。
答。
最初發起大菩提心。
自心安處六度四攝四無量等。
故名為住。
行末勝故不名為行。
問。
何十行名行位耶。
答。
此位菩薩正行六度四攝等行。
所修行□既能勝故名為行也。
問。
何故名為回向位耶。
答。
以所修善。
回向大菩提。
回向諸有情。
故名回向。
如是三十心□名義何等耶。
釋名□□如别記注。
繁故不注。
問。
攝論第六說四處障。
三十心中何處斷此障耶。
答。
斷二乘作意障而入十信心也。
十住十行二位之中諸疑□疑也。
回向之中斷法執也。
四善根位斷分别障。
問。
何名為二乘作意障耶。
答。
初行菩薩□生死苦聞涅槃□。
将□□□生死六道方疾證得二乘涅槃。
名之為二乘作意。
能斷此作意而有入菩薩信位。
問。
何故最初斷此作意能。
答。
如是作意能障大乘大菩薩果。
故先斷之。
問。
修何觀得斷此作意耶。
答。
觀察生死涅槃無二。
舍何生死證何涅槃經。
又思衆生有我我。
有衆生。
法性同故。
何舍衆生猶入涅槃耶。
又思三界所有一切衆生□是我父母。
六□所攝一切衆生□是親戚。
今我何。
父母在生死苦中。
今我何。
宗親在輪回苦逼。
猶妄求安樂耶。
由此大悲斷彼作意。
由能斷彼入十信位。
問。
諸疑□疑者何疑耶。
□耶。
答。
設斷作意。
入菩薩□。
而大乘中異說不同。
菩薩有疑。
惑随執一教。
謂□□有非也。
問。
何大乘中異說不同耶。
答。
或大乘說一切諸法□無自性無生無□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或大乘說一切說法□如幻□陽炎谷響鏡像水月影像。
或大乘說一切諸法□唯是如□等實際。
由此菩薩随執一教。
有執此是□。
有此非也。
猶有疑心。
猶有異慧。
有是法執耶見等是也。
問。
何能斷彼而入解行耶。
答。
佛說三性。
或說無性。
此位菩薩依三性觀及無性觀舍大乘中種種諸疑。
而修行大□解得位。
問。
何觀三性而于諸疑。
能□彼疑耶。
答。
大乘中有安立法相三自性教。
依此等教而能□疑。
問。
□疑相何耶。
答。
大乘中說一切諸法□無自性無生□等。
諸如是等永無異門□。
依遍計所執自性。
而作此說。
大乘中諸一切諸法□如幻□陽炎等。
諸如是等虛妄異門也。
依□生依他自性而作是說也。
大乘中說一切諸法□唯是如□等實際。
諸如是等真實異門也。
依圓成實自性而作是說也。
依三性觀而如是觀。
異慧及疑。
永無複轉。
有入□行。
問。
何□得位而斷法執耶。
答。
設□諸疑而内有執。
而于所聞所思所修我謂能為。
于所思而為實有。
由此不入大乘證法言而能斷之。
□舍想行。
十住十行能除此想而□□行。
問。
何斷分别耶。
答。
雖除法執而有分别。
謂所引山河等境。
定力所及骨鎖等境。
淨法假者。
謂佛菩薩等淨法所行波羅蜜等。
如是境上猶有分别。
既分别。
何起無分别智。
能證無分别理。
故斷此分别入見道無相理。
門。
依何觀門而斷斷四處耶。
答。
由生死涅槃無二之觀伏作意障。
由三性觀而離諸疑。
由法空觀而伏法執。
由二取無觀而伏分别障。
問。
在何等位而伏此四耶。
答。
初伏作意在十信位。
由離小心入信位故。
第二伏疑在十住十行。
第三伏法執在十回向位乃至忍位。
由空遍計觀遣其所取離法執故。
第四伏分别在世第一法。
由此第一分别觀智加行息滅。
得成初地最上覺故。
若據相違正滅言之。
斷分别位在初地。
問。
略辨資糧位行相已。
第二加行位其行相何耶。
答。
唯識本頌曰。
現前立小物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菩薩先于約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
順解脫分既圓滿已。
為入見道住唯識性。
複修加行。
伏除二取。
此位有四。
一暖位。
二頂位。
三忍位。
四世第一法位。
問。
何故此惑名順決擇分耶。
答。
順趣真實決擇分故。
問。
何故此位若為真實決擇耶。
答。
見道位中。
無分别智若為真實決擇分也。
問。
何故此位名為加行耶。
答。
近見道故之加行名。
問。
何故此位有暖等四相。
答。
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
問。
四尋思者何耶。
答。
一名尋思。
二義尋思。
三自性尋思。
四差别尋思。
問。
如是尋思于名義等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