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五

首頁
    年苦行。

    樹下□道。

    □同人天。

    而遂佛形也。

    佛滅度後。

    示五趣身。

    非是佛形也。

    佛在世身。

    佛滅度後身。

    故有二化。

     問。

    一人發心修行得果。

    何故果中必有三身耶。

    答。

    初發心時起二種智。

    一求菩提願。

    二利益他願也。

    由求菩薩智。

    而□起法身。

    是真佛身。

    遍滿法界無處不有。

    具四智品。

    □四涅槃。

    寂靜安樂。

    常住不變。

    三點四德具足圓滿也。

    由利益他智而彼真佛身變作二種身。

    一他受用身。

    此為十地菩薩等故變作此身也。

    二變化身。

    此為地前二乘凡夫變作此身也。

    以所化人有二種故智二種身。

    合本真身以為三身。

     問。

    如是三身況知由智為三差别。

    若因有三而得三身耶。

    若無别因得三身耶。

    答。

    有别因緣而得三身。

    謂一生因。

    二了因。

    彼生因者。

    從無始來。

    有法爾種。

    體是上品也。

    亦有六度。

    是生因助爾乃正助二生因故得此三身。

     問。

    彼佛三身唯從生因。

    若有了因耶。

    答。

    理法身佛從了因得。

    餘生因得。

     問。

    所謂二因。

    若有别□若是同□耶。

    答。

    一因别二。

    謂望理法身以為了因。

    望餘佛身以為生因。

    □有六度及法爾種。

    臨果分二耳。

     問。

    此三身中得幾法門耶。

    答。

    具足四智四涅槃等無邊法門。

     問。

    何名四智耶。

    答。

    一大圓鏡智。

    二平等性智。

    三妙觀察智。

    四□所作智。

     問。

    何名大圓鏡智耶。

    答。

    大謂廣大也。

    圓謂周圓也。

    鏡謂照映。

    以喻為名。

    如大明鏡現種種像。

    此智如是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故名圓鏡也 問。

    因位中有八識。

    轉何識□此圓鏡智耶。

    答。

    轉初八識而□此智。

     問。

    何名平等性智耶。

    答。

    平謂均平。

    等謂齊等。

    性謂實性。

    從境得名。

    觀一切法自他有情平等性故。

    故名平等性智。

     問。

    轉何等識而得此起。

    答。

    轉初七末那識而得此智。

    故名平等性智。

     問。

    何名妙觀察智耶。

    答。

    妙謂妹妙。

    觀謂觀昭。

    察有審察。

    以用得名。

    照了性智無礙轉所有義。

    作謂化作。

    以用得名。

    為利有情起·故。

    故名妙觀察智。

     問。

    何名□所作智耶。

    答。

    □謂□辨。

    所有變義。

    作謂化作。

    以用得名。

    為利有情。

    起化□故。

    故名□所作智。

    初二依主。

    後二持□。

     問。

    如是四智以何為體耶。

    答。

    若以自性。

    有别境中慧□為□。

    若以眷屬。

    有俱相應五蘊為□。

     問。

    如是四智與幾法俱耶。

    答。

    二十一法恒有相應。

    有并心王。

    二十二法。

     問。

    二十一法何耶。

    答。

    遍行五别境善。

    五十一。

    合為二十一。

    有并心王為二十二也。

     問。

    莊嚴論雲。

    轉于五識得妙觀智。

    轉于意識得□□智。

    何與此解有相乖違耶。

    答。

    其莊嚴論譯家錯耳。

    有人說雲。

    為顯互用理其不耶。

     問。

    如是八識何等位中轉□四智耶。

    答。

    妙觀平等二智。

    初地見道始轉。

    以二智□□圓鏡化。

    智論有二說。

    一雲唯後得智。

    雲。

    亦有正□也。

    餘三俱具也。

     問。

    何故初地不轉五八。

    而□二智耶。

    答。

    初八識是生死本故。

    若初地轉将佛故。

    誰持十地有漏種。

    五識者是所依五根。

    既是有漏。

    何得轉□也。

     問。

    何故大圓鏡智唯與初八相應。

    不餘耶。

    答。

    初八識者從無始來。

    為趣生□。

    能持有漏無漏種子不失。

    恒在佛果位中此智能持三智身土。

    故第八俱也。

     問。

    何故平等性智與初七俱耶。

    答。

    初七識者□□在因位。

    由執我故自他差别。

    今我執無故有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

    故此識俱。

     問。

    何故妙觀與意識俱耶答。

    此初六識。

    因位之中能緣諸法自相共相故。

    果位中與此識俱。

    此智妙觀諸法自共。

    為他說故。

    因圓之功不可量。

    果滿之德無邊際。

     四智心品·四涅槃·三身·四德·三念住·如來十力·三不護·四無所畏·不共法·四種一切種清淨·三點大悲·十自在·具三十二丈夫相·八十随好。

    微塵□無忘失法·四妙智。

    具足一百四十法。

    恐末代惓而省略。

    願諸智者共知之。

     我今随能略贊述凡心不解有稱理 奉資我王期千代恒轉金輪降萬葉 群臣諸司翼□朝身康壽遠安穩樂 願諸衆生同點福速出生死證涅槃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五 右全部五帖。

    雖為蟲損不能修補。

    棄置函底殆經年矣。

    一日褫閱之。

    偏難棄置焉。

    使弟子僧覺慧即應自幸等補其阙略加其繕裝。

    傳永世了。

    是并為敬寶律師等披見也。

    仰願曩祖早回慈眼。

    令滿愚願而已。

     寶曆第五歲次(乙亥)六月十五日 真言一宗勸學院僧正賢賀(春秋七十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