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受。
六回向最勝。
要回向無上菩提。
七清淨最勝。
謂要不為二障間雜。
若非此七所攝受者。
所行施等非到彼岸。
問。
何故施等必唯有十。
而不增減耶。
答。
十地之中。
對治十障□十真如。
□不增減
問。
十勝行中。
何故前六各有三種。
得四唯二耶。
答。
别六别□故。
得四唯後得故。
十重障者何耶。
答。
一異生性障。
謂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
初地見道悉□□□□得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三□。
三闇鈍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
四微細煩惱現行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執我見等。
同體起故立煩惱名。
五于下乘□涅槃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厭生死□起滅同二乘故。
六粗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粗相現行故。
七細相現行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執有生□細相現行故。
八于無相中作加行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無相觀界任運起。
九利他中界欲行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利□有情□中。
不欲勤行。
十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于諸法不得自在。
問。
何為十真如耶。
答。
一遍行真如。
二最勝真如。
三勝流真如。
四無攝受真如。
五類無别真如。
六無染淨真如。
七法無别真如。
八不增減真如。
九智自在真如。
十□自在所依真如也。
問。
涅槃如性者。
一涅槃法界無有差别。
何故為十耶。
答。
□涅槃如性實無差别。
而随勝德假立十種。
問。
初地所□涅槃如名為遍行。
涅槃如何更十别耶。
答。
□初地中已達一切。
而能□得猶未圓滿。
為令圓。
得後建立。
故别有十。
問。
菩薩如是于十地勇猛修行十種勝行。
斷十重障。
□十涅槃。
如其為有何别耶。
答。
為□二轉依故也。
問。
何為二轉依耶。
答。
一能轉依。
二所轉依。
能轉依二。
一能伏道。
二能斷道所轉依二。
一持種依之。
謂本識能持種故一切所依。
□道轉令舍染得淨。
故雲轉依。
二迷悟依也。
謂真如諸法性故一切所依。
□道轉令舍染得淨。
故雲轉依。
如是二種名二轉依。
頌文既□便□得轉依有是此二轉依果也。
問。
初五究竟位其相何耶。
答。
唯識本頌曰。
此有無漏界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有是究竟位相也。
此謂此别二轉依果也。
有是究竟無漏界攝也。
諸漏永□。
性淨圓明。
故名無漏也。
界是□義。
此中含容大功德故。
或是因義。
能生五乘利樂□故。
問。
何故名為不思議耶。
答。
超過尋思□議道故。
問。
何故名善耶。
答。
白法性故。
清淨法界遠離生□。
極安隐故。
四智心品妙用無方。
極巧便故俱說為善也。
問。
何故名常耶。
答。
無□期故。
清淨法界無生無滅。
性無變異故。
說為常也。
四智心品。
所依常故。
無斷□故亦說為常。
問。
清淨法界說常實爾也。
四智心品何說如常耶。
答。
無斷□故亦說為常。
非自性常也。
問。
何故非是自性常法耶。
答。
從因生故。
生者歸滅。
一向記故。
不見色心非無常。
故有以三因。
故非常住。
作比量雲。
四智心品應非是常(宗)從因生故(因)如餘有為(喻)四智心品應非是常(宗)生者必滅。
一向記故(因)如餘心等(喻)四智心品應非是常(宗)不見色心非無常故(因)如餘心等(喻)涅槃經雲。
常法無知。
猶如虛空。
如來有知。
是故無常。
意顯者。
常法無知者。
清淨法界理法身佛也。
有是自性常無變異。
如來有知是故無常者。
四智心品名為有知。
以有知故以為無常。
又雲。
如來世尊□非常住。
非念念滅。
意顯者。
四智心品□非常住。
清淨法界非念念滅也。
涅槃經雲。
如來無常。
舌根堕落。
其意如何。
意耶者。
釋迦如來在雙樹間而入涅槃。
若有情類見彼□已。
有□佛無常。
此人舌堕落也。
以示現故非是無常。
□有念念滅。
而不間斷常在鹫山。
然□實死舌根壞。
略顯因圓果滿門。
十地之因既圓。
三身之果有滿。
故雲因圓果滿也。
問。
修行位次中有五位次。
初何位以為因。
何位以果耶。
答。
五位之中初也四位以為因位得之一位以為果位。
問。
若爾說五位。
既因果□畢。
何更既有此門耶。
答。
因十地中斷十重障。
滅二十二愚。
修十勝行十真如。
此則因位所作之□也。
果三身中有四涅槃。
有四起品。
有佛土義。
亦有一百四十不共法等。
今明此法以為果滿。
故别有門。
問。
其果滿中三身者何耶。
答。
一化身。
二應身。
三法身是名三身。
依佛地論·唯識等論。
一自性身。
二受用身。
三變化身(雲)。
問。
何名化身。
耶。
答。
有二化身。
一佛形化身。
二五趣化身。
問。
其意如何耶。
答。
從天來下托生王宮。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