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三勝義境界名義。
第四勝義道理名義。
問。
如是二谛名有四種以何為谛耶。
答。
初世俗谛有名無實。
謂瓶·軍·林·我·有情等。
離色香味無别體故。
離于人等無别軍故。
離木葉等無别林故于五蘊上假說有情及以我等雖體故。
問。
第二世俗其體雲何耶。
答。
謂所安立如蘊處界事。
第三世俗即四谛理。
第四世俗即所安立。
勝義谛性。
以帶安立。
名為世俗也。
第一俗體假名安立。
後三俗谛有相安立。
問。
四勝義體其雲何耶。
答。
第一勝義。
謂三科法為體性。
第二勝義。
四谛因果以為體性。
第三勝義。
二空真如以為體性。
第四勝義。
謂非安立一真法界。
問。
涅槃經中雲。
世谛第一義谛皆有中智及以上智。
何名中智。
何名上智耶。
答。
此顯人法各有二谛。
此即人二谛。
人有中上。
智有上中。
凡夫之智名為下智。
二乘之智名為中智。
菩薩之智名為上智。
問。
二乘之人不二谛觀。
何彼所知為二谛耶。
答。
二乘自說雖不依二谛觀行入真而今說于彼亦證生空加行觀時許觀真俗故。
彼所知名為二谛。
問。
依人二谛。
中智所知名為世谛。
上智所知名為真谛。
若爾下智所知何谛耶。
答。
非以為谛。
凡夫之人不知谛故。
二乘之人少知谛故。
問。
法二谛者其相雲何耶。
答。
二智之中。
彼所知法随其淺深随有無體而分二谛。
謂蘊等中。
假名無實為初俗谛。
蘊等體事以為第二。
于蘊等法因果差别以為第三。
于蘊等上依诠而顯二空理以為第四也。
蘊等事體以為初真。
于蘊等法因果谛理以為二真。
于蘊等法二空所顯以為三真。
廢诠談旨。
一真法界。
以為第四。
是名法二谛。
問。
既爾真谛實有四種。
以何真谛而為真谛耶。
答。
以四種真而為簡别。
問。
以何知爾耶。
答。
謂有二證。
一教證。
二理谛。
言教證者。
十卷楞伽第十卷頌曰。
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無别相所相無故
大乘基師述記第七說此文雲。
若以初俗執有别者即對四真而無别理。
第一真門如幻事故。
第二真門因果性故。
第三真門并無我故。
第四真門心言絕故。
似無别相也。
能所相無者。
識為能相。
境為所相。
識中用能相體是所相也。
以此文準。
四真為真。
若以初俗執心便離即對四真皆無離義。
第一真門如幻事故。
第二真門因果性故。
第三真門三無我故。
第四真門心言絕故。
對執相離而說不離俱舍論二十二卷頌二谛曰。
彼覺破便無慧折餘亦爾
如瓶水世俗異此名勝義
頌意顯者。
若法折時失名之者。
名為俗谛。
若法難折而不失名。
為勝義谛。
謂瓶軍林破折之時。
即失自名。
所依四塵難破亦折。
而不失名。
故為勝義。
若對此時。
後三真故境不離心。
又四真皆取而無妨也。
前解好也。
所以者何。
彼五蘊上假名為俗。
彼五蘊事名為真谛。
立此二谛而執離故。
婆沙論七十七卷說此二谛雲。
于四谛中有事有理。
即事為俗。
彼理為真。
即評家釋也。
依此二谛而為相離。
即依後二真而為簡别也。
婆沙一師雲。
四谛理事皆為俗谛。
于諸法中空無我理以為勝義。
此師立二谛如是執相離。
若對此師以第四真為簡别。
真所對計執如是不同。
故取四真而為簡别。
唯問何真。
答而可言。
正第四真。
兼前三真也。
問。
第四真門心既絕。
廢诠盡談。
雲何彼門可言離不耶。
答。
雖絕心言而唯識性。
既色心性。
以性同故何可執離哉。
問。
大乘基師所說唯識三性等依第二真而建立。
何依四真而立比量耶。
答。
彼依因果建立門說。
此依對他破執門說。
不可準思。
問。
别義簡真故。
既引教理而明決畢。
有法之中言極成色。
彼意如何耶。
極成之言亦簡别義也。
謂色有四句。
一自成他不成色。
二他成自不成色。
三自他俱成色。
四自他俱不成色。
于中為取第三俱成而言極成。
問。
自成他不成者何等色耶。
答。
他方佛色也。
謂大乘意。
他三千界在佛出世。
小乘之中。
此三千界佛出世時餘三千界無佛出世。
爾乃他方佛色大乘獨立。
小乘不言。
名自成他不成。
若立此色而為唯識。
一分所别不成過。
問。
他成自不成色者何等耶。
答。
後身菩薩染污色等也。
謂佛生王宮。
是最後生身。
此起染污。
何者其也。
攝妻拏故有不淨色。
大乘宗中無如是事。
彼此化身。
所化影事。
都無染污。
故名他成自不成。
問。
何為自他俱成色耶。
答。
一切人等共所了知眼等所緣色等雲也。
問。
何為俱不成色耶。
答。
異生外道所立身具我事色也。
今為局别此等不極。
而言極成色也。
問。
不離眼識者何為眼。
何為識耶。
答。
眼者根根也。
識者依眼而了色之識。
是眼之識故名眼識。
依主釋名也。
問。
何彼眼識而依眼根耶。
答。
識之依根即有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