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宗為能立。
其意如何耶。
答。
古因明師大意顯者。
且立一法而成立已。
餘法亦成。
如所作故聲無常時。
餘四塵法亦所作者。
成無常法也今所立宗以為能立。
所餘準成。
以為所立也。
或有法及法(ハ)是宗所依。
不相離宗(ハ)是能依宗。
今不相離宗立所依法有法故。
能依合宗以為能立。
所依法有法以為所立。
古師依此理故宗為能立。
問。
陳那理門宗唯遣五過。
不遣餘四過。
是故理門頌曰。
宗等多言說能立此中唯随自意樂
為所成立說名宗非彼相違義能遣
既言非彼相違義能遣。
唯遮四不成。
若爾有四不成之宗。
亦可真宗耶。
答。
此有二說。
一雲。
宗所别不成(ハ)是因所依不成(ナリ)。
推因而宗不遮也。
宗能别不成是因不共不定以重而不遮也。
俱不成者是前二故。
符過者自本非宗。
何為遮之哉。
故不别遣。
一立理門論意略也。
五相違過是過重故。
重猶遣之。
問。
比重量相違是宗之違因也。
四種相違者因之違宗也。
因之違宗既有四種也。
宗之違因亦有四種明。
答。
俱有四種。
謂有法自相。
有法差别。
以違因故既成二過。
法自相法差别違因。
何不過哉。
故有四種也。
問。
若爾決定相違何耶。
若有四種。
答。
此亦有四。
問。
三之四種相違差别何等耶。
答。
四種相違用必用本也。
法自相相違喻必改也。
餘三随宜為本為改也。
宗互乖反也。
決定相違四種因喻角成宗互乖反也。
比量四種即随宜可知也。
宗四違一因。
謂初無後無因違宗四故。
唯識比量決。
唐朝貞觀年。
有大名法師。
諱曰玄奘。
俗姓陳氏。
陳留人也。
慧基早樹。
智力夙就。
行潔圭璋。
操逾松柏。
遂能躬遊聖域。
謂禀微言。
實季俗之舟航。
信缁林之龜鏡者也。
依于中天戒日大王無遮會請立此一量。
内外無敢。
大小無指。
大乘衆會稱贊而号摩诃耶那提婆。
小乘諸部歎美而名木叉推婆。
今陳量詞則進末學。
比量辭曰。
真故極成色不離色于眼識(宗)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因)猶如眼識(喻)。
問。
誰人為敵而立此量耶。
答。
諸部小乘計執各别。
但皆随俗。
托自乘學。
而演說雲。
心境相離。
即便不信境唯心理。
今對此等而立量。
問。
彼小乘部是佛弟子。
何故彼等不信唯識耶。
答。
佛說教法悉随機器。
大根未熟不與大教。
佛雖入滅而根漸熟。
是故今者立量令信。
問。
真故何耶。
答。
是簡别之言也。
謂為簡過而設此言。
問。
不言真故。
有何過失耶。
答。
得有世間相違過失。
故置此言而簡彼違也。
問。
何法名真耶。
答。
真有二義。
一勝義名真。
二大乘殊勝義名真也。
問。
真二義中。
方取何真而為真故耶。
答。
二義俱用而為真也。
問。
何故二真俱用名真耶。
答。
世間有二。
一者學者世間。
二非學者世間。
對二世間為簡相違。
故用二真。
問。
彼二世間為一人耶。
為二人耶。
答。
唯敵論者一人為二。
非是二人。
問。
若爾二真為一體耶。
為二體耶。
答。
彼亦一體對二世間而為二。
問。
何彼學者非學者以為一人耶。
答。
一人之智有二之義。
一者由學之智。
二者随世之智。
由學智者。
由師教授而學得智也。
随世智者。
由世流布而非學得智也。
問。
世流布智其相雲何耶。
答。
父母宗親。
飲食飯菜。
非習而知。
随世所言與彼言故。
問。
由學智者雲何其耶。
答。
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三性唯識。
二谛。
四谛。
唯由師授而學得之。
敵者一人有此二智。
計執心境界義相離故設二真而幾彼違。
問。
真俗二谛大意雲何耶。
答。
二谛深妙。
聊述綱要。
言二谛者。
一世俗谛。
亦名随顯谛。
二勝義谛。
亦名真谛。
古人名第一義谛。
今明二谛。
有無體異。
事理義殊。
淺深不同。
诠旨各别。
故于二谛各有四名也。
世俗四名者。
一世間世俗谛。
亦名有名無實谛。
二道理世俗谛。
亦名随事差别谛。
三證得世俗谛。
亦名方便安立谛。
四勝義世俗谛。
亦名假名非安立谛勝義四名者。
一世間勝義谛。
亦名體用顯現谛。
二道理勝義谛。
亦名因果差别谛。
三證得勝義谛。
亦名依門顯實谛。
四勝義勝義谛。
亦名廢诠談旨谛。
問。
言世俗谛者以何義名世耶。
以何義名俗耶。
答。
世謂隐□也。
可毀壞義也。
俗謂顯現也。
随世流義也。
問。
世名隐□其所以何耶。
答。
隐□空理。
問。
俗名顯現其所以何耶。
答。
有相顯現。
如結手巾為菟等物。
隐本手巾菟相顯現。
此亦如是故名世俗谛。
世即是俗。
持業釋名。
問。
谛者何義。
何故名為世俗谛耶。
答。
谛者實義。
有如實有。
無如實無。
有無不虛。
名之為谛。
世俗即谛。
持業釋名。
或世俗之谛。
依主釋名。
問。
勝義谛者以何義名耶。
答。
勝謂殊勝。
義有二種。
一境界名義。
二道理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