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為業。
雲何為慧。
于所觀境簡擇為性。
斷疑為業。
問。
善有十一。
三十唯識頌曰。
善謂信慚愧無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問。
何信勤二以為種姓耶。
答。
由有信根五乘善生。
由有勤根三乘果成。
故取此二。
理皆可有。
問。
如是五根。
一切有情皆具足有耶。
答。
具足皆有。
問。
一切有情具此五根。
雲何立有五乘别耶。
答。
如是五根中。
或唯生人天果。
或唯生二乘果。
或唯生菩薩果。
各望自乘為種姓體。
或通生菩薩聲聞二乘果。
或通生菩薩獨覺二乘果。
是為二乘不定姓人。
終得大乘菩提之果。
或通生聲聞獨覺二乘果。
是為二乘決定姓人。
終不得佛菩提之果。
或通生菩薩聲聞獨覺果。
是為三乘不定姓人。
終得大乘菩提之人。
問。
據三乘人終定自乘不定之人。
得佛菩提何等經文耶。
答。
大般若經五百九十三卷十六會中。
第十六會雲。
佛在自露池側時。
善勇猛菩薩請言。
唯願世尊。
哀愍我等。
為具宣說如來境智。
若有情類于聲聞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能證得自無漏地。
于獨覺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依自乘而得出離。
于無上乘性決定者。
聞此法已。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生。
而于三乘性不定者。
聞此法已。
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惟願如來為答所問。
此經唯說有種姓人。
入聖道者不說畢竟大悲斷善。
依如是理大乘基師立比量雲。
二乘之果應有定姓(宗)乘所被故(因)如有姓者。
喻此則定姓一乘唯定自乘。
不回大乘也。
華嚴經五十一卷雲。
如雪山頂有藥王樹。
名無盡根。
其樹根者從十六萬八千由旬那下書金剛地水輪際生。
彼藥王樹于一切處皆令生長。
唯于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
所謂地獄深沉。
及水輪中。
然亦于彼初無厭舍。
佛子。
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亦複如是。
唯于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
所謂二乘堕于無為廣大深坑。
及壞善根非器衆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
然亦于彼曾無厭舍。
是為如來心第七相。
此顯決定二乘之人及畢竟無姓有情身中不生如來智慧也。
問。
法華方便品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雲何今言定姓二乘畢竟無姓别有不成耶。
法華既言除方便說。
般若三乘性決定者及華嚴中二人。
身中佛智不生。
即方便說了。
答。
對不定姓為引彼等趣一佛乘。
即言無餘。
實有三乘五姓别異。
藥草喻品雲。
譬如一雨普潤一切三草二木生長不同。
佛教亦爾。
普雖等注。
而所潤别三乘五姓受潤各别(雲雲)論為除乘同病而佛說此喻。
為引不定聞說唯一而執無餘。
為除此執而說此喻。
安樂行品說明珠喻。
給餘财者定姓二乘。
給明珠者不定姓人。
如是經文。
普見廣學。
佛意顯然。
有二乘人不得明珠其誰人耶。
同十地行滿得髻明珠者其誰人耶。
勝鬘經雲。
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
唯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成熟之(雲雲)大莊嚴論慈氏頌曰。
一向行惡行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脫分善少亦無因
第五無姓中有此五人。
言亦無因者畢竟無姓。
前四暫時依此經論。
大乘基師立比量雲。
所說無姓決定是有(宗)有無二姓聖所說随一攝故(因)如有姓者(喻)問。
衆生之中或有種姓。
或無種姓。
依教既知。
亦有比量道理證成。
聞智定性無姓無佛種姓。
未明何人以為無姓。
何人以為有種姓人耶。
答。
以六種相可知無姓。
問。
六相雲何。
答。
一深染我愛。
堅着世事。
堅固不動。
二彼複聽聞以無量門呵啧生死衆多過失。
複聽聞以無量門稱贊涅槃衆多功德。
而于生死不起少分厭離之心。
亦于涅槃不見少分功德之心。
三彼人本姓成熟上品無慚無愧。
四于一切種稱當道理美妙易了。
言詞辯才四谛緣起三性唯識道理開示演說不能獲得少分悟解少分發心。
況能獲得身毛為堅悲泣流淚哉。
五彼複或時被王賊迫。
或時被續主迫。
或時畏不活迫。
設暫時中出家入道。
既出家已。
在家等衆同共諠雜。
或起邪見。
或起邪欲。
或為生天。
或為餘生。
舍所受戒。
破戒惡行。
内懷朽敗。
外現貞實。
螺音狗行示沙門形。
六或作善時專為自身。
全為當有。
都無出世心。
如是六相。
可知無姓。
問。
如是六相為當具六。
為當一一耶。
答。
一一可知。
或二三四五六易知。
若無二乘無漏種姓。
如是應知。
問。
何人轉為無菩薩姓之人耶。
此無六度粗相為彼人耶。
問。
何人而為菩薩種姓人耶。
答。
有菩薩姓者必定有六波羅蜜多種姓粗相。
問。
其粗相何。
答。
謂諸菩薩本性樂種。
好贊勸化。
無罪事中應時為說。
他債不柱。
受寄無差。
大财寶中心無耽着。
是則施種姓相也。
若性成熟。
惡品惡業不極損他。
作惡速悔。
常行慈愛。
知恩報恩。
凡所知求不以非法。
業修福業輕罪重怖見聞受苦過于自身。
善事好同。
惡事樂遠。
于諸僮仆尚無苦言。
于德有德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