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贊仰。
是則戒波羅蜜多種姓之相也。
若被他害無返報心。
他不陳謝速能納受。
終不結恨。
不久懷怨。
是忍波羅蜜多種姓之相也。
若性克勤風悲悗寐凡事勇決樂為究竟。
大義無畏。
不自輕蔑。
是則精進波羅蜜多種姓之相也。
若法義性審思惟。
好樂寂靜。
愛慕出離。
所作無忘。
于怨慈愍。
是則靜盧波羅蜜多種姓之相也。
若性聰慧瓦毀易成離惡事中有力思擇。
性不能起上共共□造無間業斷善報等。
設生惡趣便能速出。
亦不受于猛利大苦。
是則般若波羅蜜多種姓之相也。
若見有此施等粗相。
蓋纏輕微。
粗重薄弱。
決定知有菩薩本性。
問。
如是具足六度種姓之菩薩者。
既是凡夫未發心者。
未修行者。
若造惡業而堕惡趣耶。
若造善業回輪生死。
答。
有如是事。
問。
菩薩種姓勢力最勝。
何故如是耶。
答。
雖具種姓而由未遇真實善友為說菩提。
設雖會遇而倒說授。
亦學慢緩。
善根未熟必回生死。
若造惡者亦堕惡趣。
然雖回輪而速厭離。
設堕惡趣速得免出。
種姓勝故。
問。
既知粗相。
實種姓體雲何有耶。
答。
有二種。
一本姓住種姓。
二習所成種姓。
本姓住種姓者。
謂諸菩薩六處殊勝。
有如是相。
從無始來。
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是名本。
姓住種姓。
習所成種姓者。
謂先串習善根所起是名習所成種姓。
此中義意二種皆取。
問。
有種姓人有如是等二種種姓。
既明知耳。
其種姓姓雲何所知耶。
答。
西方三釋。
勝軍論師雲。
無别種姓。
但其身中二障種子有可斷義。
以此義故言有種姓。
謂何時中值善知識。
聞法發心。
求大菩提。
地前熏成有四聞熏。
一福分善根。
二所熏有漏善。
三道分善根。
四所熏無漏善根。
第四善根名習種姓。
護月論師雲。
本有無漏法爾種子名為本姓住種姓。
複至十信聞法發心。
依現行心資發文性。
令彼增勝名習所成種姓随于何時更不新熏。
于舊一種義分為二。
護法論師雲。
地前雖被有漏聞熏。
資道本種。
而是本有之種類故總屬本種。
是則地前無有無漏習性種體。
但從性種生。
初地初心無分别智。
此智起已即熏成種。
方是無漏習種姓體。
若論有漏習種姓者地前亦有。
問。
六處殊勝等者其意雲何。
答。
眼等六根以為六處。
阿賴耶識在其意處。
此六處中最為殊勝。
此殊勝處有此種姓。
問。
何故而言展轉傳來耶。
答。
其種姓體是有為法。
依阿賴耶識而展轉相續來。
故雲傳來。
問。
何故名為法爾所得耶。
答。
不由熏習而本來有。
故雲爾也。
問。
既顯無性所有形貌。
有經論中一切成佛其意雲何耶。
答。
涅槃經三十五雲。
一切有佛性。
一切無佛性。
皆不得我意。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得成佛者。
何故佛言不得我意也。
爾乃或有或無可得佛意。
涅槃經古三十六。
新三十二雲。
如恒河中有七衆生。
一者常沒。
二者于已還入。
三者出已則住。
四者出已見四方。
五者遍見已行。
六行已複往。
七者水陸俱行。
大般涅槃中有七衆生也。
第一常設者。
注雲。
惡法住者則無種姓人也。
恒在生死故雲常沒。
若諸衆生皆有佛姓悉成佛道。
何故經言常沒耶。
若言暫沒而名常沒。
可言暫沒。
問。
如是七人。
一人具七。
若七人各一耶。
答。
一人具七。
或七人各一。
然此七人。
初常沒者畢竟無姓。
以常沒故。
問。
涅槃二十六高貴□王品。
有三種病人。
一若遇善醫若不遇善醫決定不差。
此無姓人也。
此則無姓畢竟闡提莊嚴論中。
慈氏言阿颠底迦也即顯畢竟無姓。
又涅槃經雲。
我一時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
我諸弟子不得我意而唱佛言。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皆悉成佛。
二乘之人皆成佛果。
何佛而言不得我意。
是故二乘中不定姓人決定成佛。
定姓二乘都不成佛也。
言我一時中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者。
法華經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問。
佛法之中。
大乘小乘所說各别。
然而同是在内法中。
爾乃說佛性得。
各别方在其如何耶。
答。
旦薩婆多師不說有本性佛性。
唯說有修得佛姓。
謂親近善友聽聞正法。
發菩提心。
爾時新得佛種姓體。
各别論者雲。
心性本淨。
客塵煩惱所染穢。
故名為雜染。
離煩惱時。
轉成無漏。
故無漏法非無因生。
即大衆部一說部說世世部雞胤部等名分别論者。
立本性佛性即以心為本性。
今破之雲。
汝言心者若彼空理名為心耶。
若緣慮心名為心耶。
若心空理名為心者。
何其空理以為本姓種子因耶。
空理者是為法所依。
不因緣故。
若緣慮心。
凡夫位中唯在有漏。
何生無漏耶。
若是有漏而成無漏。
無漏可生有漏法也。
薩婆多師無本佛性。
何生佛果也。
若修行時佛性方生元既無性。
何今方生耶。
若先無今有者。
今有後無。
即無佛果。
若修行時從何而生。
汝立法體恒有。
佛法性體不恒有耶。
法體在何而成修性耶。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