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而立自義。
故雲經部。
此論二翻。
而共是羅什所譯。
問。
此論卷數不定。
或十六卷。
或二十四卷。
羅什所譯。
既一師所譯。
何故卷□不定耶。
答。
初譯未暇治正。
卷□未定而流行。
後譯具而流行。
故卷□不定。
問。
二本以何為别後譯耶。
答。
身受心法名念處者。
别本也。
身受心法為憶處者後本離左右别而體不殊。
問。
今此論師者。
号地位何耶。
答。
四依之中。
初依菩薩位在地别。
問。
此人初從外道法出家。
何雲菩薩耶。
答。
付法藏傳列二十六付法人中。
初二十五人名師子。
彼有此論主。
問。
世間之人。
多在同名。
此論主。
有師子铠。
彼付法人名但名師子。
何其同人耶。
答。
未得慧眼。
何得堅執哉唯疑其人耳。
問。
此論文雲四塵為能造。
四大為所造。
何與佛法其義相違耶。
答。
此論師本□論法中出家。
習學本所學義。
不違正理。
而傳此義。
問。
其□論師本所立義如何其意耶。
答。
其外道雲。
無等五種名五唯量。
乃是能造造地水火風。
此地水等造眼等根。
能造所造雖聞無常。
然非生滅。
轉變無常并聞有礙。
今此論師本所學義以為論文。
問。
佛道義中。
小乘大乘都無此義。
四大是能造。
四塵是所造。
而今所立全乖此義。
何以為信耶。
彼論文意雲。
四塵為能造。
四大為所造。
四大為能造。
五根為所造。
爾乃四塵一向是能造也。
五根一向是所造也。
四大通二也。
如是相違如何會通耶。
答。
不見會通。
唯自可會。
色香味觸為能造者。
地水火風中有四塵。
以知四大則四塵之所遣。
準之會耳。
其宗學者雲。
四塵實有以為能造。
四大假立故為所造。
問。
何故四塵體是實有。
四大假有耶。
答。
地堅性。
水濕性。
火暖性。
風動性。
由四塵助而方生起。
既依四塵而四大生。
故四大假而是所造。
問。
若爾地之堅性等于四塵上具。
若四大之上備耶。
答。
由四塵力堅等方生。
假名四大。
既是假立故是所造。
問。
若爾四大有是四塵之所造也。
四塵必具而造四大。
若一一别而造四大耶。
答。
三大者是俱是四塵之所造也。
一大者是但是二塵之所造也。
問。
三大者是何耶。
答。
地水火三。
此四所造。
其一大者風大是也。
唯香與觸二之所造(更見)。
問。
大乘有宗于見道别立七方便。
如此論意亦有如是耶。
答。
此成實論唯立五方便。
不言七也。
問。
彼五方便除何而立耶。
答。
念處為一。
并四善根以為五也。
問。
念處有四。
謂身受心法。
何故合為一耶。
彼四善根合而為一。
開其念處而為四者。
其有何妨耶。
答。
念處之觀。
一人唯觀一而入四善根。
不必具四念。
善根之觀。
必一人觀四。
若不具觀不能入見。
故其四念處合為一方便。
此四善根開為四方便。
問。
四谛之中。
滅谛者。
何滅故名為滅谛耶。
答。
滅三心故名為滅谛。
問。
何為三心耶。
答。
一假名心。
二實法心。
三空心。
是名三心。
問。
何名假名心等耶。
答。
迷假名法名為假名心。
迷實法心名為實法心。
悟空理心為空心。
問。
雲何此三名為滅耶。
答。
初二是者是迷心須滅。
空心者是以行法故。
是苦法故須滅也。
問。
初二心者是迷心故雲滅。
彼若爾人法二執相配耶。
答。
假名心者是人執也。
實法心者是法執也。
問。
空心何執耶。
答。
空心者體是有為行法。
名為空心。
非是迷故非二執法。
問。
彼宗中言見有得道見空得道。
何等其耶。
答。
見四聖谛是有得道。
見四聖谛是空得道。
問。
此宗意者立何得道耶。
答。
見空得道此是宗義。
見有得道非此宗旨。
問。
若爾見有而得道者何宗義耶。
答。
是薩婆多義。
問。
若爾此宗不言四谛有耶。
答。
約俗谛者可爾言。
唯正入見而得道者見空入道。
問。
此論者二十部中何部所攝耶。
答。
說師多有。
然經部攝。
是正義也。
問。
若爾經部建立種子。
此論中有耶。
答。
此論可言建立種子。
問。
論文之中何文有耶。
答。
論初二卷四谛品雲。
入滅定者。
須無現識而得有識。
初一卷雲。
生死相續中常随衆生故名為使等。
以此文見立有種子。
問。
若以此文立種子者。
何故有師說雲。
此論多門部攝。
其多聞部不立種子故耶。
答。
多聞部攝。
是不正義也。
問。
論名之中。
何故論名成實論耶。
答。
成者梵言阇那迦。
此唐言成也。
實者梵言婆樓務。
此唐言實也。
論者梵言優婆提舍。
此唐雲論也。
言成者顯立義昔隐今也。
顯者有出也。
立者有住也。
昔隐今顯。
顯而令住。
故名為成也。
言實者真義。
對俗得名。
成明有用。
約為人語。
真語真實當體立稱也。
然則實名四谛。
為成此法故造此論。
名成實論今顯名。
成者能成之名。
顯立為義。
實者所成之理。
真實為義。
謂四聖谛理。
體非虛妄故名為實。
此論能顯立故名為成。
于中有四。
以教成教。
謂以論教而成經教。
二以教而成理。
謂以論能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