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三

首頁
    三種觀。

    一五停心觀。

    二别相念處觀。

    三總想念處觀今言觀者。

    三中何觀耶。

    加行觀中有暖·頂忍·世初一法。

    聲聞乘人依無我觀觀蘊處界。

    緣覺我人依無我觀有七十七智觀有四十四智觀。

    若根本位有四谛理十六行觀。

    今言觀者。

    若是何觀耶。

    若菩薩觀·三性三無性觀·能取所取觀·十住十行十回向所有諸觀·十真如觀·七真如觀。

    若佛果位。

    三念處·四種一切種妙智觀。

    三不護等。

    何觀名觀門。

     三摩地·三摩跋底·三廣呬哆觀。

    是止中有其意如何耶。

     問。

    有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觀。

    何名觀耶。

    諸如是事。

    比睿延曆寺圓證義真法師等之所悉也。

     問。

    瑜伽論說有止舉舍。

    三乘行者由此修行得自乘果。

    何故唯說止及以觀而不說舍。

    止有是定也。

    觀者是則止中慧□。

    舉與舍二略而不明。

    理須明說。

     問。

    若爾舉舍亦可明說。

    何名為舉。

    何名為舍耶。

    答。

    行者住止。

    定心若止下。

    有便修舉舉者高聲讀經禮佛行道等行。

    如是行舉。

    心若散亂亦還住止。

    心若羸時便有住舍。

    舍者有唯無念安息心羸也。

    行者如是因圓果滿故。

    止舉舍是行者所舉也。

     問。

    天台師等立有四車。

    羊鹿牛車加何為四耶。

    答。

    牛車分二。

    故有四車。

     問。

    何故分二耶。

    答。

    與羊鹿共說有三者。

    同羊鹿假。

    露地與車有異彼三故以為四也。

     問。

    何故羊鹿共說。

    牛車非是實耶。

    答。

    唯同二車。

    唯有言故。

     問。

    二無一有合為三車。

    是有何妨。

    何故共二而所許者必同二假。

    譬如有人有三幼子。

    手持一梨。

    餘物都無招三子雲。

    汝速出來。

    為汝說三。

    各方與之。

    三子诤來。

    有父語雲。

    有三物是我方便。

    唯有一梨即分三與。

    佛亦如是。

    唯有牛車。

    即語子雲。

    有羊鹿牛。

    汝等速出三界火宅。

    以此三車各一一與。

    諸子出來。

    有便語雲。

    唯有一車。

    二我方便。

    分一牛車而等與子。

    如是譬喻。

    世間非無。

    何便計雲。

    與二授牛。

    同彼非實。

    後與是實雲耶。

     問。

    頗有經文雲有四車耶。

    答。

    法華經中都無此文。

    須無顯文而意存四也。

     問。

    既經文無也。

    意存等者是妄語耳。

    答。

    瑜伽論說有四車義。

    于三加象。

    是顯文也。

     問。

    彼論意别。

    以有四車而喻涅槃四德。

    不喻種智。

     問。

    須無顯文而義意存四車義者。

    彼義意何耶。

    立四車義。

    彼大唐有四智德。

    一光宅寺雲法師。

    二天台山智顗師。

    三法藏師。

    四惠苑師。

    日本神洲有一智德名聖德太子。

    合有五師立此四車。

    其所建立各有道理。

    但無顯文。

    述義意耳。

    自餘諸師此義不許。

    合有五理。

    是以三外别有一乘。

    臨門三車教為三乘權教。

    露地授白牛為一乘實教。

    大乘之中況有權實。

    故有四車。

    若不爾者。

    諸子出宅各應得車。

    更不可求。

    何故三子俱出求車。

    羊鹿是權。

    出宅不得。

    故出而求牛車。

    是實。

    何故出已而齊索之耶(以為一理。

    )若四衢等授。

    是三中牛者且其二子先自無得大車之心。

    不期而舍有歡喜言非本所望。

    其大一子正當無志。

    何故喜意非本所望(以為二理)經文既言。

    初以三半誘進諸子。

    然後但與車。

    如來亦初說三乘引導衆生。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以為三理)經文既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既别說三。

    并本佛乘。

    有顯有四。

    何無别一(以為四理)經文亦彼佛出時須非惡世。

    以本願力故說三乘法。

    意願者。

    惡世本願方說三乘。

    不爾諸佛唯說其一。

    明知三中之大非實教大(以為五理)如是五理證有四乘。

    于中初四所言小似。

    初五理者不相似也。

    甚可笑哉。

    會初理雲。

    宅内所期。

    三界之外有三乘果。

    至彼果時聞有種智也。

    仍三乘子各求自果。

    意望種智也。

    然二乘子出三界宅而得自果。

    況得至果而無種智故進索之也。

    菩薩之子未得所募。

    佛果極位故。

    在下智起進求心得果無智。

    進心何輕。

    果智未得。

    求心何遲。

    故俱索之也。

    淺取經義。

    謬謂得理。

    何不悲矣。

    會二理雲。

    何有廣略。

    先即示略。

    由此出宅。

    今亦授廣故非本望。

    又喜至深名非本望。

    以為二大。

    愚至甚哉。

    會三理雲。

    初以三乘因。

    令修三乘行。

    今與一乘果令修一乘行。

    何故為二大耶推甚哉。

    會四理雲。

    于一極果說為三因。

    又雲于一佛乘之時。

    唯有一而無三也。

    言分别說三之時。

    唯有三而無一也。

    以何為四。

    初五理者不足言也。

    以何相□哉。

    夫見野雉而為鳳者。

    非唯不知鳳。

    亦其不知雉。

    夫見秋楊葉而為金鋋者。

    非唯不知金鋋。

    亦猶迷楊葉。

    以何故之。

     成實論宗。

     此論一部十六卷。

    或二十四卷。

    有二百二品也。

    卷數雖别。

    同是一論也。

    诃梨拔摩此言師子铠之所造也。

    此論師者。

    佛滅度後八百餘年中。

    印度境婆羅一家而出世也。

    神度弘深。

    天姿高拔。

    懷高世之道業。

    秉逸群之才能。

    經部出家。

    其經部者。

    佛滅度後四百年中。

    從薩婆多部出。

    依修多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