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贰 荷亭听雨

首頁
    評斷一本書。

    這是對它的損傷。

    事實上,一些真正的書的本質,隻是孤輪獨照。

     文字與制造它的人一體,又各有界限。

    寫作者不能以文字中的方式生活,也不能以生活的方式寫作。

    寫作因此是需要專門技術的職業。

    它不是純然對照自我的表達,是有所抽離和凝聚的表達。

    在一本書裡,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精神方式、觀念、特質,覺得與之契合,有共鳴,遂在心裡把他當作一個知己。

    他們之間的關系,有時會比生活中實際相處的人抵達更為深邃的心靈限度。

     一些書默默而有力地改變閱讀者的内心,改變他的價值觀、思考方式、人生模式。

    這是一本書對人所發生的作用,是閱讀帶來的饋贈。

     有才華的人,不該以世俗的方式去占有和評估他。

    存在于書中的作者,呈現出其精湛的内在,把靈魂中一簇明亮和集中的能量,毫無隐藏沒有絲毫保留地挖掘重塑。

    奉之于世,做出犧牲。

    現實中的他,有時不免顯得自私、乏味、沒有活力。

    現實對他而言,也許是身心蛻下來的舊軀殼。

    他領先它而去,失去興味。

     書帶着他既往的軀體血肉開始獨自旅行世間。

    (而他的現在又遠行到了哪裡。

    ) 47 他驅車在台風的天氣來看望我。

    半路匆促買的廉價的換洗襯衣和布褲穿在身上仍是好看。

    背影挺拔,像二十七歲的年輕男子。

    眼角還是起了皺紋。

    這個男子,容色安靜,站在我的身邊,說話常常會吞咽下半句,心裡又如同明鏡。

     我們走過廊橋去河的對岸吃晚飯。

    剛點完菜,閃電和雨點就把外面的人趕進了室内。

    通明的燈火,牆角的電風扇和在翻看菜單的情侶。

    為他盛一碗湯。

    他說,很多事都忘記了。

    如此,一句怨言也無。

    隻是平淡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與世無争,種植花草,生兒育女,與人相伴。

     48 “我以前不知道哀而不傷是什麼意思。

    現在明白了,卻不知道該如何對你解釋。

    于是想想還是不說了罷。

    ” 49 一個白色陶土大盆,描着菊花,線條灑落的枝葉,清雅拙樸。

    邊上一枚小小标價簽,價格昂貴。

    這樣的大盆若搬回家裡,是該供起來,還是用起來。

    按照一貫作風,會把它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日夜相對,時時碰觸交會,才不辜負美意。

    也許用它來盛米或盛水。

     石竹鋸齒狀花瓣有一圈意圖不明的圓環。

    纖細對稱的葉子,長長花莖。

    它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平凡花朵,很少有人歌吟或着意欣賞。

    适合稀朗地插入清水玻璃花瓶裡。

    一枝纖細的石竹,白中帶紫,着實清雅。

    今年在花園裡重新種了很多。

     石竹和夾竹桃适合佩戴在耳際,略帶放蕩和優美。

    在博爾赫斯的短篇裡,有耳邊插石竹的男子出現。

    從這一點來看,博爾赫斯亦具備極佳的男色鑒賞力。

    他那與世隔絕般的幽閉而奇幻的小說,如同夜色中的森林。

    閱讀時仿佛可以借以逃避人世。

     夏夜閱讀井原西鶴也是一樁妙事。

    日本古典文學所傳遞出來的對性與愛,生與死的豁達,是他們的人生哲學和審美觀中重要的基礎。

    津津有味而又波瀾不驚的語調,講述男女欲情,世事變遷,如同一場花開花落。

    最後皆付諸大海,滾滾而去,一物不存,昭昭獨顯。

    井原西鶴深得禅意真味。

    讓人讀得心裡澄明如鏡。

     如何對待性,如何對待死。

    這些被禁忌的問題,是需要面對的重要而實際的問題。

    它跟是否吃飽,是否能活,是一緻屬性。

    日本人的處理方式是我所喜歡的。

    他們面對,接納,享受,安然。

    給予審美的超越感,又視之為平常。

     隻有明白了這份态度,才能明白他們對待山水庭院,一場花事,一杯茶……以及滲透在人與萬事萬物的關系中,那份分量十足的鄭重與豁達。

     50 園子裡的回廊池畔,一望無邊際的荷花。

     風中傳遞刺鼻芳香,烈日下汗水濕透的衣衫。

     涼亭上的詩句。

     51 “政府同我沒多大關系,我盡量不考慮它。

    我不常生活在政府之下,我甚至不常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如果一個人思想自由,幻想自由,想象自由,那麼不自由的東西在他看來就不會長期存在。

    ”摘自梭羅。

     52 今日寫作八千字。

    早起跑步,反複看自己的手腕。

    路邊的打碗花在露水中安靜綻放。

     存在,并清楚察看生命的每一刻。

     53 天色灰暗,炎熱。

    中午去餐廳吃飯。

    母親打來電話。

    穿上絲裙,戴耳環,化妝得當。

    餐廳空無一人,七八個男侍應,隻有一桌客人。

    樓下電視轉播閱兵,與己無關。

    一間小小的兒童遊戲室。

     生日有時想收到一捆白色或淺粉色的花朵,有芳香,皺紙包裹,棉線紮起。

    大束的白色牡丹或月季。

    一小把茉莉和栀子也很親切。

    但事實上,我許久沒有收到花束,沒有送花給過他人,也沒有寫信給過人。

    這些行為未免不是一種可恥。

    那天陪W去買賀卡,他買了許多,順便問我,能不能寄給你一張。

    愉快地給了他地址。

     吃一頓正式的飯,喝了酒。

    選蛋糕時有小小選擇,一隻烤奶酪蛋糕,鮮奶油和奇異果。

    一隻巧克力蛋糕,撒滿深褐色巧克力粉,點綴杏仁片和白巧克力的曲線造型,有一個名字,法芙娜,是法國巧克力Valrhona的譯名,如同任性少女。

    選了後者。

    以美的标準而非實用的标準做出選擇,這是進步。

     吃完飯,打不到出租車,坐地鐵回家。

    收到的問候全部來自舊日認識并失去聯系的男子。

     54 對M說,在我的關系中,能夠擁有深度的朋友一般隻是戀愛中的或者戀愛過的男子。

    我與他們如此貼近和親密,這種情感的強度恐怕連自己都無法感知。

    他們因此以為對我無所不知。

    分手之後,又通常覺得對我一無所知。

    事實也是如此。

     在我的心裡,住着一個男人,一個沒有性别的兒童,一個女人。

     這些愛過我的男子,或者以父親般的情感方式對待我,或者以男孩般的情感方式對待我。

    從來沒有對等過。

    年歲遞長以後,人應得到勢均力敵的伴侶。

    而前提是,需讓自身強大。

    如此才能得到一個同等強大的對方。

     55 “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隻要信,就必得着。

    ”《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二十二節。

     56 去古玩市場,隻是看一些物品。

    朝鮮瓷,牡丹青花小罐,沉香佛珠,琥珀,蜜蠟,日本手繪畫本,民國小罐,粉盒……種種。

    買了兩顆松石和珊瑚,一支銀簪,一枚花瓶形狀青玉。

    下午用新買來的老松石和珊瑚重新鑲嵌了耳環。

     收到女友G寄來的牽牛花種子。

    信封上有手寫的字,如同小學同學般的童體字。

     如果沒有癡迷過黑暗,被它反複撞擊到片片碎裂,不可能放下執着。

    遇見生命中剛硬而深沉的黑暗,也許是一種殊遇。

    它使你成為俯首探望過深淵的人。

     你被這所瞥到的一眼撼動,并隻能保持沉默。

    但終究,你是一個新的人了。

     在你忘記的那一天,你将重新記得這一切。

     56 他想在結婚前再戀愛一次。

    她想在死去前見到另一個自己。

     57 沒有經曆過婚禮。

    沒有穿過婚紗。

    白色的蕾絲、頭紗、戒指、花束,女子都會喜愛。

    作為一個女人,人生内容有一部分完全是空缺。

    别人可以簡單做到的,我沒有做到。

    但對此也并不覺得遺憾。

     隻是覺得與一個人交換誓約是美好的事情。

    電影TheVow,一對相愛的人在美術館角落,五六個好友作證,把誓約寫在餐廳餐單上,彼此對述。

    喜歡男主角Leo說的那一段。

     “我發誓用全力愛你,不管你是何種形體,直到永遠。

    永不忘記,這是一生一世的愛情。

    在我靈魂深處永遠知道,無論發生什麼,我們會回到對方的身邊。

    ” 隻有提及“永遠”,才可以稱之為誓約。

    但是永遠有多遠。

    永遠是否存在。

    相愛的人,有可能因為小小波折和不信任各奔東西,也有可能深情的因緣輪回生命無數個世代。

    如同Leo所說:“如果我們注定不會分開,就一定會在一起。

    ” 是這個注定重要,還是誓言重要。

     不用理性分析的誓言,才會發出它的光芒。

    那個讓我們許下諾言的人,那個與我們互換承諾的人,他在哪裡。

    他何時何地出現。

    他如何與我們相遇。

     失去記憶的女子對深愛她的男人說,我如何才能夠做到像你愛我這樣地去愛一個人。

    男人對答,你曾經做到過一次,以後還會再次做到。

     電影最後的歌曲是TheCure演唱的。

    十年前聽過他們的專輯。

    前奏和聲音一出來,就已知道。

     58 早上趕去社科院,聽略薩演講。

    作家頭發花白,言談有魅力,演講内容沒有上次帕慕克的那場深入我心。

    帕慕克諸多觀點我都甚為贊同。

    大概略薩較傾向把文學與政治和行動相聯接。

    帕慕克是更注重人性幽微的帶有神經質美感的作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