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观心觉梦钞上

首頁
    假慮非慮無實能所取。

    執誰為心外。

    故一切唯識 夫欲得菩提。

    須知自心。

    知之寔在唯識教門。

    求法之人誰不學乎。

    但文義廣博不能頓學。

    今取略中略聊示其旨趣。

    一者所依本經。

    二者一代教時。

    三者百法二空。

    四者四分安立。

    五者三類境義。

    六者種子熏習。

    七者十二緣起。

    八者三種自性。

    九者三種無性。

    十者二谛相依。

    十一者二重中道。

    十二者唯識義理。

    十三者攝在刹那 所依本經(十一部論且略之矣) 唯識疏雲。

    爰引六經。

    所謂華嚴。

    深密。

    如來出現功德莊嚴。

    阿毗達磨。

    楞伽。

    厚嚴(文)故以六經為本經也。

    但此六經中。

    以解深密經殊為其本。

    正明唯識三性十地因果行位。

    了相大乘中道教故。

    又莊嚴經阿毗達*磨經及厚嚴經皆未渡經。

    唯識論中數引其文 問。

    若爾深密說處教主對揚等何。

    答。

    說處華藏世界。

    教主盧舍那佛。

    對場法雲究竟。

    義理中道了義。

    皆見于經。

    長故不載 一代教時 古來諸德判教不同。

    或立一時教。

    或立二時教。

    乃至或立五時教。

    此等所立皆無教文。

    不能依用。

    故義燈雲。

    立一二四五時教。

    無聖教文并不可依(文)(可見正文)宗家意依解深密經立三時教。

    是以披彼無自性品。

    勝義生菩薩舉于有空兩經相違請問如來。

    世尊答之。

    演一代教大意會其相違。

    文言繁長。

    取略意雲。

    依止遍計依圓三性如次建立相生勝義三種無性。

    相無性者。

    遍計所執體性都無。

    譬如空華名相無性。

    生無性者。

    依他起性無自然性。

    譬如幻事名生無性。

    勝義無性。

    一切諸法法無我性。

    遠離衆相。

    譬如虛空名勝義無性。

    依于如是三種無性故。

    我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依相無性空及勝義無性自性凝然常住義故。

    我亦說言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依生無性依他體故我亦說言五蘊四谛等種種法。

    故前後說不相違也(為言)于時勝義生菩薩深生領解。

    一代諸教立有空中道三時教。

    爾時如來歎印之(矣) 初時教者。

    所謂如來初于一時。

    在施鹿林。

    為諸聲聞廣說蘊谛等諸善巧。

    是則正當生無自性依他諸法。

    其義最淺。

    故對小機最初說之 第二時者。

    如來在昔為諸菩薩。

    于鹫嶺等廣說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是則正當三無性門。

    是猶總說。

    隐密教故對中根器漸次說之。

    已上二教雖複希奇。

    皆隐密故。

    是名诤論安足處所第三時者。

    如來今于華藏界等廣說依遍計等三性建立三種無性之旨。

    具足顯了空有諸法。

    是則最極圓滿教故。

    普為一切乘者說之。

    如來所有密意盡顯永離诤論。

    故名無诤無容之教。

    是其三時教大綱也。

    然佛設教之由來者。

    但是義理淺深次也。

    謂有最淺故初說之。

    乃至非空非有最深故第三說。

    如此以其義理淺深。

    随機說時。

    自經年月前後次第。

    取此所經年月之時以為名号。

    号三時教。

    故尋由來義理淺深。

    論其名号年月次第。

    彼理淺深亦不違于年月之義故。

    名義相當教時能成也。

    是以華嚴攝第三時。

    及遺教經攝初時等。

    皆不相違 問。

    義理淺深不違時名其意雲何。

    答。

    瑜伽抄中釋彼本論所說時死非時死文。

    時者道理義。

    或應可時分義(文)時言本兼道理之義。

    其旨分明。

    是則時者分位相稱克性義故。

    亘道理也。

    所以其所專者。

    雖以年月之時名為三時教。

    其時言中自含三重道理義也。

    迦之宗家判于諸教大有二門。

    所謂頓悟門唯立一時教。

    頓悟之人聞一切教悟中道故。

    是則佛意初時說有中道之有。

    是三性中依圓有故。

    第二明空亦中道空。

    是三性中所執空故。

    頓悟之前無三時别。

    二漸悟門即三時教。

    漸悟*之人根漸熟故。

    有空中道三時悟解有其階級。

    故佛要設三重教也是以阿含般若深密等次第者。

    專是漸機前教相也。

    是故以之為三昧本。

    然而安立時教之習無教不盡。

    故必定攝華嚴等也。

    故頓悟門一代諸教皆攝一時。

    漸悟門中一代諸教皆攝三時。

    彼此無缺。

    義道圓滿 百法二空 夫百法者為遣空執。

    二無我者為遣有執。

    所施設也。

    先論百法略為五法。

    一者心法。

    梵雲質多。

    此名為心。

    是積集義集起義也。

    二者心所有法心家所有名心所有。

    三者色法質礙為義。

    四者心不相應行法行即行蘊。

    行蘊有二。

    謂相應行。

    不眼應行。

    今簡前故名不相應。

    五者無為法。

    無者作義。

    此法常住離造作故。

    名為無為。

    此中心王一切最勝故。

    心所有法與此相應故。

    其諸色法心王心所所現影故。

    不相應行心心所色位差别故。

    諸無為法心心所色不相應行所顯示故。

    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五識起時意識必起。

    意識起時五不必起。

    五識亦即不必俱起。

    )一者眼識。

    依止眼根緣四顯色。

    别種所生。

    通于三性。

    在欲初禅。

    有四所依。

    一者眼根。

    二者意識。

    三者末那。

    四者賴耶。

    若論三量唯是現量。

    相應心所有三十四。

    然非同時爾許相應。

    如下明也。

    二者耳識。

    依止耳根緣聲為境。

    乃至相應心所數等如上識明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