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清流在松筠庵集會,預備支援陳啟泰和洪良品。
座間傳閱洪良品的說帖,無不盛贊,隻為想先睹為快的人太多,所以清流中後起之秀的盛昱,自告奮勇,高聲誦讀:
“竊維賄賂之事,蹤迹詭秘,良品不在事中,自無從得其底蘊。
但此案戶部索賄累累,現經刑部取有乾盛亨、天順祥帳簿确據,前禦史陳啟泰奏:崔尊彜、潘英章交通周瑞清賄托關說,外間喧傳,賄托者,即賄托景廉、王文韶也;關說者,即向景廉、王文韶關說也。
巷議街談,萬口如一,是賄托之實據,當問之崔尊彜、潘英章;關說之實據,當問之周瑞清。
然則景廉、王文韶受賄非無據也,崔尊彜、潘英章即其據;良品非無據而率奏也,人人所言即其據。
以樞臣而大招物議,是謂負恩;聞人言而不以奏聞,是謂溺職,且禦史例以風聞言事,使天變不言,人言亦不言,亦安用此屍素禦史為耶?良品與景廉、王文韶素無往來,亦無嫌怨,使非因物議沸騰,何敢無端誣蔑?實見時事艱難,天象如此示變,人言如此确鑿,故不能不據實以奏。
”
讀到這裡,隻見有人奔了進來,手裡高揚一張紙,大聲說道:“上谕下來了!”
此人是國子監的一個博士,姓劉,亦算是一條“清流腿”,他排闼直入,徑自去到鄧承修面前,将邸抄遞了給他。
“‘此案必須崔尊彜、潘英章到案,與周瑞清及戶部承辦司員,并書吏、号商等當面質對,庶案情虛實,不難立見。
’”鄧承修念到這裡,以手加額閉着眼說了兩個字:“痛快!”
“這還不能算痛快,且不免遺憾。
”張佩綸大聲說道,“景、王二人,何可相提并論?”
“公意雲何?”盛昱問說。
“景秋坪情有可原,王夔石萬不可再容。
”
這兩句話,出于清流之口,特别是出于張佩綸之口,差不多就算定評,也注定了他們的官運。
鄧承修瞿然而起,帶些歉意地說:“我又要出手了。
”
于是就在松筠庵中,專有陳設筆硯,供清流草谏章搏擊的餘屋,鄧承修文不加點地拟好折底,邀了張佩綸和盛昱來商量。
奏折的第一段是懷疑刑部未必能遵谕旨,徹底根究,因為象這樣的暧昧營私之舉,不是經手過付的人,不可能握有确實證據,即令有确實證據,亦非嚴刑逼供,不肯吐實。
何況被參的王文韶,仍在軍機,仍是戶部的堂官,縱使刑部堂官公事公辦,無所回護,而司官為了将來的禍福,可能不敢得罪王文韶,潛通聲氣,預為消弭。
再說,崔尊彜、潘英章雖奉嚴旨催傳到案,但輾轉費時,何弊不生?
“入手便探骊得珠了!”張佩綸表示滿意,關鍵就在“被參之王文韶未解樞柄”這一句上。
換句話說,如果要根究,非先叫王文韶退出軍機,消除刑部司官的顧慮不可。
“你看第二段!”鄧承修矜持地微笑着,顯見得第二段是他的得意之筆。
看不到幾行,張佩綸脫口贊了一聲“好”,接着,搖頭擺尾地念出聲來:
“臣竊謂進退大臣與胥吏有别,胥吏必贓證俱确,始可按治,大臣當以素行而定其品評,朝廷即當以賢否而嚴其黜陟。
”
“這是有所本的。
”鄧承修笑道,“記不記得曾侯論何桂清的話。
”
這一說,張佩綸和盛昱都想起來了。
當初兩江總督何桂清失陷蘇常,革職拿問,照律定了死罪,公卿督撫,交章論救,為他脫罪的一個借口是,何桂清棄地出于僚屬的請求。
朝廷左右為難,特為密旨咨詢曾國藩,他的答奏是封疆大吏,行止進退,應當自有主宰,不當取決于僚屬。
這個說法,成為定評,何桂清終于伏法于菜市口,鄧承修這句“大臣當以素行定其品評”就是套用了曾國藩的原意。
“話雖如此,涵義更深一層。
”張佩綸說,“我輩搏擊當奉此為圭臬。
”
“此所以景秋坪可恕。
再往下看吧!”
提到景廉,鄧承修說他“素稱謹饬,不應晚節而頓更。
但此案事閱兩年,贓逾巨萬,堂司書吏,盡飽貪囊,景廉總司會計,未能事先舉發,縱非受賄,難免瞻徇,或者以其瞻徇,遂指為受賄,亦未可知。
”
“這又未免開脫太過了。
”
“就這樣吧!”盛昱為景廉乞情,“勿過傷孝子之心。
”
這是指景廉的兒子治麟,光緒三年的翰林,頗有孝友的聲名,張佩綸跟他雖無往來,卻很敬重其人,所以聽盛昱這一說,就不開口了。
再往下看,鄧承修的筆鋒橫掃,簡直剝了王文韶的皮,說他當戶部司官時,就以奔競出名,後來放到湖北當道員,“親開錢鋪,黩貨營私。
”
“這是要實據的。
”張佩綸問道,“确有其事否?”
“自然有。
王家的錢莊開在漢口,你去問浙江的京官,何人不知?”
“那就是了。
”張佩綸便往下念:“及跻樞要,力小任重,不恤人言;貪穢之聲,流聞道路。
議者謂:前大學士沈桂芬履行清潔,惟援引王文韶以負朝廷,實為知人之累。
衆口佥同,此天下之言,非臣一人所能捏飾,方今人才雜糅,吏事滋蠹,紀綱堕壞,賄賂公行,天變于上,人怨于下;挽回之術,惟在任人,治亂之機,間不容發,若王文韶者,才不足以濟奸,而貪可以誤國。
”
“好一個‘才不足以濟奸,貪可以誤國!’”盛昱插進去發議論,“這是對王某的定評,亦是對吏治的針砭,然而亦不能獨責王某,領樞廷者豈得辭其咎?”
“是的。
”鄧承修深以為然,“這點意思很可以叙進去。
”說着,就要提筆添改。
“不必!”張佩綸勸阻,“恭王最近便血,病勢不輕,勿為過情之舉。
”
鄧承修接納了勸告,同時也接納了張佩綸的意見,特為添上一段:“乞特召一二親信大臣,詢以王文韶素行若何?令其激發天良,據實上對。
如臣言不誣,乞即将王文韶先行罷斥,使朋比者失其護符,訊辦者無所顧忌,天下之人知朝廷有除奸剔弊之意,庶此案有水落石出之時。
如臣言不實,則甘伏讪上之罪。
”
斟酌停當,由盛昱代為抄繕。
諸事皆畢,時已入暮。
外面“清流腿”和“清流靴子”都還未散,一見他們三個人,立刻趨陪左右,旁敲側擊地探問。
這三個人隻矜持地微笑着,顯得神秘而嚴重。
最後,張佩綸才說了句:“鐵翁有封事。
大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