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九章

首頁
    舵,把自己的話拉了回來,“我原是怕言路上會起哄,就象當年吳柳堂掀起來的風波,鬧到不可開交。

    中堂既已顧慮到此,就論人不論事好了。

    ” 榮祿心想,慈禧太後原有一到開封,對溥儁就會有所處置的諾言,這樣的大事,她當然不會忘懷,而久無動靜,必有難處。

    看來這件事還須造膝密陳,但自己不便撇卻同僚,單獨請起。

    略想一想,有了計較。

     “張香濤這個電報,未便耽擱,而且也要給兩宮從長計議的工夫。

    我的意思,先寫一個奏片,把原件送上去,看兩宮作何話說?諸公以為如何?” 大家都無話說,于是找“達拉密”來,即時辦了奏片,連同原電,裝匣送上。

    不久,如榮祿所料,慈禧太後隻召榮祿“獨對”。

     “你們必以為我沒有留意這件事?不會的!打離西安起,我就一直在琢磨。

    我有我的難處。

    ”慈禧太後停了一下說:“從正月裡到現在,不斷有人抱怨,說我太遷就洋人,對近支親貴辦得太嚴了!如今洋人沒有說話,我們自己又辦這麼一件事,倒象是我有意作踐他們似的。

    榮祿,你說呢?我是不是很為難?” “是!皇太後的苦衷,奴才深知。

    如今近支王公在開封的也很不少,奴才也聽說,很有人關心這件事。

    不過,奴才提醒皇太後,洋人不說話,是因為知道皇太後聖明,必有妥當處置,果真到洋人說了話,再辦這件事可就晚了!” “啊!”慈禧太後憬然驚悟,“這一層我倒沒有想到。

    ” “再說,大阿哥的人緣也不怎麼好。

    皇太後若有斷然處置,沒有人不服。

    ” “就怕口服心不服!” “那可是沒法子的事。

    皇太後事事為國家宗社,豈能隻顧幾個人的心服口服?” “你的話不錯!”慈禧太後斷然決然地,“咱們說辦就辦吧!” “是!”榮祿答說,“怎麼個辦法,請皇太後吩咐,奴才好去預備上谕。

    ” 慈禧太後想了一下說:“也不能沒有恩典。

    賞他一個公吧!” “那就得在京當差。

    ” “不用他當差。

    ” “這就是‘不入八分’的公了。

    ”榮祿又說:“當然也不必在京裡住。

    ” “當然!”慈禧太後說道:“送他到他父親那裡去好了。

    ” “是!” “另外賞他幾千銀子。

    ” 處置的辦法已很完備了。

    榮祿退了出來,将奏對的情形,秘密說與同僚,随即将河南巡撫松壽請了來,當面商量決定,溥儁出宮,先住八旗會館,由松壽特派三名佐雜官兒照料。

    另外派定候補知縣一員、武官一員,帶同士兵将溥儁護送到蒙古阿拉善旗交與他父親載漪。

     到得第二天上午,榮祿派人将内務府大臣繼祿找了來,含蓄地問道:“今天要辦件大事,你知道不?” “聽說了。

    因為未奉明谕,也沒有辦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誰也沒有辦過這樣的事!”榮祿說道:“這孩子的人緣不好,怕出宮的時候,會有人欺侮他,就請你照顧這件事好了。

    ” “是了。

    ”繼祿又問:“是他的東西,都讓他帶走?” “也沒有好帶的。

    随他好了,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榮祿又格外叮囑:“總之,這件事不能鬧成個笑話,免得有傷國體。

    ” 聽得這話,繼祿倒有些擔心了。

    素知溥儁頑劣,而且很有把蠻力,萬一到了那時候,撒賴胡鬧,不肯出宮,這可是個麻煩。

     榮祿看出他的心事,随即說道:“我教你一招兒。

    那孩子最聽一個人的話,你把那個人說通了,就沒事了。

    ” “啊,啊!”繼祿欣然,“我想起來了!我去找他的老奶媽。

    ” “對了!快去吧。

    ”榮祿将手裡的旨稿一揚,“我們也快上去了。

    ” 全班軍機到了禦前,隻見慈禧太後的臉色頗為沉重,等榮祿帶頭跪過安,她用略帶嘶啞的聲音問道:“都預備好了嗎?” “是!”榮祿答說:“已經交代繼祿跟松壽了,先在八旗會館住一宿,明天就送阿拉善旗。

    ” 慈禧太後點點頭,稍微提高了聲音問:“皇帝有什麼話說?” 皇帝是這天一早,才聽慈禧太後談起這件事,當時頗覺快意,因為他的這個胞侄,對他精神上的威脅極大,倒不是怕他會奪自己的皇位,而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吃他的苦頭?有一次皇帝在廊上倚柱閑眺,突然發覺背後有樣東西撞了過來,勁道極大,不由得合撲一跤,摔得嘴唇都腫了,等太監扶了起來,才知道是大阿哥無緣無故推了他一下。

    當時眼淚汪汪地一狀告到慈禧太後面前,大阿哥畢竟也吃了大虧,慈禧太後震怒之下,“傳闆子”痛責,行杖的太監都為皇帝不平,二十闆打得他死去活來。

    但從此結怨更深,時時要防備他暗算,所以一聽到他被逐出宮,心頭所感到那陣輕快,匪言可喻。

     不過,此刻卻忽然有些兔死狐悲之感,同時以他的身分,亦不便表示個人的愛憎,隻說:“宗社大事,全憑太後作主。

    ” “既然皇帝這麼說,我今天就作主辦了這件事。

    寫旨來看。

    ” “已經寫好了!” 榮祿将旨稿呈上禦案,慈禧太後看過,皇帝再看,更動了一兩個字,便算定局。

     “誰去宣旨?” 象這種處置宗親,近乎皇室家務的事,向來總是派輩分較尊的親貴擔任。

    但随扈的王公,或則在懲辦禍首一案,已被放逐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