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章 问官,问法——兼替农民马随意说话(2)

首頁
    麼睿智的一位老人,嘴上雖放不下,内心裡卻是悟得透的。

    一生都在誨人不倦地教人怎麼怎麼樣,悟透了也不能說的。

    由自己口中說出了老莊哲學的意思,豈不是等于自我否定自我颠覆了嗎?故僅留下了那麼短短的兩句話,點到為止。

     我們由此可以推測,“耳順”以後的孔子,頭腦裡肯定也是會每每生出虛無的思想來的。

    普天下的老人有共性,孔子孟子也不例外。

    他們二位的導師是歲數。

    歲數一到,對人生的态度,自然就會發生變化。

    所幸現在流傳下來的,主要是他們二位針對青年人和中年人而言的人生觀。

    因為他們的學生都是青年人和中年人。

    如果他們終日所面對的皆是老年人,那麼就會有他們關于老年人的許多思想也流傳下來。

    果而如此,後來老子和莊子的思想角色,大約也就由他們一攬子充當了。

     正由于情況不是那樣,老子也罷,莊子也罷,才得以也成為古代思想家。

    老莊的思想,是告訴人們不怎麼怎麼樣也合乎人生和人性道理的思想。

    比如在莊子那兒,人和“禮”的關系顯然是值得商榷的,“禮”随人性,自然才更符合他的思想。

    而在老子那兒,則又可能變成這麼一個問題——人本天地間一生靈,天不加我于“禮”,地不迫我于“禮”,别人憑什麼用“禮”來煩我?他們的“禮”,是他們的社會關系的需要。

    我自由于那社會關系之外,那“禮”于我何幹? 莊子的哲學思想智慧,充滿了形而上的思辨,乃是一種相當純粹的思辨,實用性是較少的,具有少年思想家的特點,浪漫而又質疑多多。

     孔孟之道,無論言說社會還是言說人生,都是很現實的。

    大多數青年人和中年人,不可能不重視人和現實的關系。

    故孔孟之道在從前的中國成為青年人和中年人的人生教科書實屬必然。

     老子的思想是“中年後”的思想,古今中外,大多數人到了中年以後,頭腦裡都會自然而然地生出自己隻不過是世上匆匆一過客的思想。

    老子将人這一種自然而然的思想予以歸納總結,使之在思想邏輯上合情合理了。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

    ”白發漁樵也許從沒聽說過老子,但與老子在思想上有相通處。

    何以然?人類的天生悟性使然。

     一個人到了中年以後,倘又衣食無憂,卻還是一門心思地非要将自己的人生提升到怎麼怎麼樣的程度不可的話,這樣的人,其人生的悟性,連白發漁樵也不如了。

    若說孔孟之道有毒害人心的負面作用,這樣的人便是一例了。

    即使他從沒讀過什麼孔孟的書,那也是一例。

    因為其毒幾千年來遺傳在國家的意識形态中,成了一種思想環境——官本位。

     孔孟作為思想家都很偉大,但是當今之中國人一定要清楚——他們是偉大的封建時代的思想家…… 山的根 “真死了?” “千真萬确!那天死的,昨天入土了,就埋在他那破房子後邊……” “好,好,太好了……” “是啊是啊,該怎麼進行,就可以怎麼進行了。

    我大老遠的,親自跑來告訴……” “放心,你那成股不變,我得立刻把情況彙報給公司的頭兒,他正急呢,聽了肯定高興。

    你别忙走,我請你吃午飯!……”說話的是位村長和省城一家文化産品公司的項目經理…… “他是個好人。

    ” “當然。

    ” “就是太軸,不開竅。

    ” “可不,越老越軸了。

    ” “不管誰,都得跟上時代。

    非與時代别着股勁兒,那能有好結果?” “他的姓也不好。

    哪有姓那麼古怪的姓的?也許是他命裡注定。

    ” “他死了,事情該好辦了吧?” “好辦了好辦了,聽村長說,明天就組織咱們上山!”說話的,是壁前村的些個村民。

     他們說了一陣話,便都望着大山出神,一個個若有所思。

    那山就在他們眼前,幾乎可以用近在咫尺來形容。

    說那是山自然沒錯,其實是一面巨大的山壁,六七百米高,寬約一裡。

    銅色的岩石層層疊疊壘成了那壁,近看才能看出凸凹來,遠看極平,如銅鏡。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由這山壁體現得令人驚歎,令人訝異得感到震撼。

    山泉一年四季貼着壁面往下淌,在壁底形成一處潭;溢出後,從一堆堆亂石中穿流而過,聚為溪,奔往遠處的河。

    村人們皆飲用那潭或溪的水。

    離水最近的人家,不買水缸,随時用盆去舀用桶去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