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阿多諾是大度的,相比而言,勳伯格則顯得小氣,他不依不饒,托馬斯·曼因此不得不在1948年由蘇爾坎普出版社被特許授權出版的翻印本末尾附上一份“勳伯格是十二音技巧發明人”的聲明。
二、音樂和浮士德 正如小說副标題所顯示的那樣,《浮士德博士》主要講述了一個浮士德式的和魔鬼結盟的藝術家的故事。
全書以作曲家萊韋屈恩的一位老朋友的回憶為線索,沉重而神秘地記錄了這位德國藝術家天才而冷漠的一生,是作家自二十世紀初以來藝術家與市民對立主題的一個延續和升華。
阿德裡安·萊韋屈恩1885年出生在德國一個普通農家。
他的父親雖然是農民,卻喜歡探究自然,搞些稀奇古怪的數理化實驗。
田園般的鄉村風光,古老的德意志家庭傳統,以及愛好冥想的父親:所有這些留在心中的映像,為他日後的孤僻和非理性傾向埋下了伏筆。
阿德裡安天資聰穎,小學畢業後來到中世紀氛圍濃厚的凱澤斯阿舍恩上高級文理中學,并寄居在經營樂器的伯父家。
也是在這段時間,阿德裡安開始對音樂,尤其是對音樂的數學嚴密性和神秘多義性發生了濃厚興趣。
不過,以優異成績中學畢業的阿德裡安卻出人意料地選擇到曾經為路德宗教改革中心的哈勒大學學習神學。
事實表明,神學隻是一條彎路。
很快,阿德裡安便放棄神學,于1905年轉到萊比錫學習音樂。
阿德裡安深知自己的音樂天分有限,也深知自己所處時代藝術發展窮途末路的窘況,但驕傲的他不甘失敗,為了能夠超越自身局限,取得驚天動地的成就,他故意讓自己染上梅毒。
之後,他來到慕尼黑,租住在市政議員遺孀羅德夫人的家中,并同她的兩個女兒相識。
1910年的時候,他又動身前往意大利的帕萊斯特裡納,在那裡小住期間,他于半夢半醒之中與魔鬼相遇。
這次和魔鬼的談話實際上是對他四年前以感染梅毒方式與魔鬼結盟的最終确認。
魔鬼許諾他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和劃時代突破,條件是二十四年期滿之後他的靈魂歸其所有,而且在這二十四年當中他不可以有愛:“你的生活應該是冷冰冰的——因此你不可以去愛任何人。
”(336)
在此期間,借助梅毒病所導緻的精神狀态,他才思如泉湧,創作出多部驚世駭俗之作,充斥“地獄狂笑”(503)的交響合唱作品《人物啟示錄》和決意“否定”“貝多芬《第九交響曲》”(648)的交響康塔塔《浮士德博士哀歌》更是把他推向事業的巅峰。
然而,就在他藝術上步步高升的同時,他周圍的環境卻不斷出現道德堕落的危機現象,他本人也開始違背那道不許愛人的禁令。
他的身邊開始不斷有人死亡,他的友人自殺,他的同性戀男友被有夫之婦槍殺,他最疼愛的天使般的小外甥艾肖也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被病魔奪去生命。
阿德裡安悲憤欲絕,突然猛醒,他要對他的一生進行忏悔。
1930年,在寫完《浮士德博士哀歌》之後,他也跟民間故事書中的浮士德博士一樣把他的朋友召集到家中,向他們承認了自己和魔鬼的結盟。
最終,阿德裡安身心崩潰,由他的母親接回故鄉,在經曆了十年的瘋癫之後,于1940年辭世。
小說的标題為《浮士德博士》,與此相呼應,小說在其主幹結構——誤入頹廢和罪責歧途的藝術家萊韋屈恩的傳記中同時糅進傳統的浮士德題材。
中世紀的超凡學者和魔術師格奧爾格·浮士德(約1480-1536/39)同魔鬼結盟的傳說在1587年首次以《浮士德博士民間故事書》的形式成為文學文本,此後便始終不斷有人對其進行創作加工,如馬洛的悲劇《浮士德》(1589)、克林格爾的小說《浮士德博士的生活、壯舉及下地獄》(1791)和歌德的悲劇《浮士德》第一部(1808)和第二部(1832)等。
在整個以浮士德為題材的西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