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叔叔--第一章
第一章
環繞亞洲、西部美洲、阿留申群島以東,三明治群島以北之間的浩瀚水域是太平洋上最荒蕪的海面。
商船極少敢于在這片海面上冒險。
在這變幻莫測的激流中,人們不知道是否有任何一個可供船隻停泊的地方。
從新荷蘭①到美洲西部的貨運大郵船往返于緯度較低的航線上。
隻有數量少得可憐的,從日本到加利福尼亞的走私船有時會點綴一下太平洋的這片海面。
從橫濱到舊金山,橫渡大西洋的航行運輸線是環球水路中緯度較低的一條航線。
北緯四十至五十度之間,被稱為“人迹罕至”的地方。
有時可能偶爾有幾條鲸魚出沒于這片幾乎不為人知的海域,但這些巨大的鲸類也隻是匆忙的過客,它們遊過阿留申群島,穿過白令海峽,為了躲避手持魚叉的漁夫們的追逐捕殺。
①澳大利亞。
在這片與歐洲同大的汪洋上是否還有不為人知的島嶼?人們既不能給予否定也不能給予肯定的回答。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②是否延伸一這個緯度?在這片汪洋大海上,也許還會有其他什麼島嶼存在,這些島嶼很難被人發現,它們有可能從乘風破浪,一掠而過的探險者的眼皮下漏過。
說不定有一塊較大的陸地也躲過了搜尋者的目光?據人所知,有兩種自然現象可以在這裡産生新的島嶼:其一是,地球的生成活動;其二,由于纖毛蟲網、藻類動植物永不休止的堆積作用,從而創造了珊瑚礁床。
幾千萬年後,也許在太平洋的這一水域,珊瑚礁床凝聚堆積形成了第六大洲。
②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群島。
然而1861年3月25日,我們所描寫過的這片太平洋水域上并非絕對罕無人迹,在它的水面上漂浮着一葉小船。
它既不是跨洋過海的船隊中的一艘汽輪:也不是在北太平洋巡邏、保護捕漁業的戰艦;同樣不是被一陣海風吹離航道的,走私販運馬古魯群島或菲律賓特産的大商船,總之這既不是一隻漁船又不是一艘小艇,它僅止是一隻單薄的、隻有前桅的小船。
小船逆風而行,它在盡一切努力,期望在離它十海裡①左右的一片海岸邊停泊靠岸。
小船試圖借助海風把帆升起來,但不幸的是此時太平洋上潮平風弱,不足以幫助小船航行。
①一海裡等于1852米。
此時,天氣雖然晴好,但卻十分寒冷。
薄薄的雲霧布滿天空,陽光穿過雲霧,斑斑點點地灑落在泡沫翻滾、高低起伏的浪峰上。
一個長浪擁來,拍打着小船,使小船微微颠簸、左右搖晃。
為了更好的利用海風,船帆升起得既低又平,有時,小船被吹得左右搖擺傾斜,海水幾乎沒到船緣。
但是小船總能立刻恢複平衡,迎着風浪向前駛去。
以一個水手的眼力觀察小船;可以辨認出這是一隻用加拿大松木、美國制造的小船。
在它的後船闆上還可以讀到:溫哥華-蒙特利爾号幾個字,由此可以得知該船的國籍。
小船上裝載着六個人:一個三十五至四十歲左右的男人,飽經大海的考驗,早已适應了海上生活,他正用有力的雙手,堅定自信地躁縱着船舵,掌握着小船的航向。
這是一個十分健壯的人,寬寬的肩膀,堅實的肌肉,全身充滿了壯年的活力。
他目光坦率,性情開朗,舉止言談表現出他和善的性格。
他穿着粗布上衣,從他長滿老繭的雙手,和他雙唇中不時地吹出的口哨聲都可以判定他接受的教育不多,他不屬于上層社會。
從他掌舵的方式上,人們也很容易地便可以得知,他是一個海員,而且僅隻是個水手,而不是船上的長官。
至于他的國籍,也很容易進行推斷,他肯定不是一個盎格魯-撒克遜人,因為他既沒有這個民族的傲慢跋扈的表情,也沒有他們的那種呆闆、僵硬的動作。
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鐘樂觀豁達的天性,更确切地說是有點新英格蘭、美國佬的粗魯,無拘無束。
因此,這個男人如果不是一個到加拿大去開拓發展的高盧人的後裔,便是一個有點美國化了的法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