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观心觉梦钞上

首頁
    邊報見。

    謂即于彼随執斷常。

    障處中行出離為業。

    三邪見。

    謂謗因果作用實事。

    及非四見諸餘邪執。

    四見取。

    謂于諸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

    一切鬥诤所依為業。

    五戒禁取。

    謂于随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

    執為最勝能得清淨。

    無利勤苦所依為業。

    随煩惱二十者。

    (此二十中或有俱起。

    或不俱起。

    如下分别。

    )一忿。

    所謂依對現前不饒益境。

    憤發為性。

    能障不忿執仗為業。

    是嗔分位。

    無别種子。

    唯不善性。

    唯欲界系。

    定非現量。

    唯在第六。

    所依緣等同一聚王。

    二恨。

    所謂由忿為先懷惡不舍結怨為性。

    能障不恨熱惱為業。

    亦嗔分位。

    無别種等同于上法。

    三惱。

    所謂忿恨為先追觸暴熱很戻為性。

    能障不惱蛆螫為業。

    亦嗔分位。

    無别種等亦同前法。

    四覆。

    所謂于自作罪恐失利譽隐藏為性。

    能障不覆悔惱為業。

    貪癡分位。

    無别種等亦同上法。

    五诳。

    所*謂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

    能障不诳邪命為業。

    通于不善有覆無記。

    通欲初禅。

    餘亦同上。

    六谄。

    所謂為網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為性。

    障不谄教誨為業。

    餘亦同上。

    七憍。

    所*謂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為性。

    能障不憍染依為業。

    是貪分位。

    通于三界。

    餘亦同上。

    餘害。

    所謂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為性。

    能障不害逼惱為業。

    是嗔分位。

    唯不善性。

    唯欲界系。

    餘亦同上。

    九嫉。

    所謂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

    能障不嫉憂戚為業。

    餘亦同上。

    十悭。

    所謂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為性。

    能障不悭鄙畜為業。

    是貪分位。

    餘亦同上(已上十法各别起故名十随惑。

    )十一無慚。

    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

    能障礙漸生長惡行為業。

    别種所生。

    唯不善性。

    唯欲界系。

    通于三量。

    通于六識。

    除七八識。

    所依等同一聚心王。

    十二無愧。

    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

    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

    餘如上法(已上二法遍不善故名中随惑。

    )十三不信。

    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

    能障淨信惰依為業。

    别種所生。

    通于不善有覆無記。

    通三界系。

    通在七識。

    除第八識。

    餘同上法。

    十四懈怠。

    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為性。

    能障精進增染為業。

    餘亦同上。

    十五放逸。

    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

    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懈怠貪嗔癡四分位。

    無别種子。

    餘亦同上。

    十六惛沈。

    令心于境無堪任為性。

    能障輕安毗缽舍那為業。

    别種所生。

    餘亦同上。

    十七掉舉。

    令心于境不寂靜為性。

    能障行舍奢摩他為業。

    餘亦同上。

    十八失念。

    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

    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念癡分位。

    無别種子。

    餘亦同上。

    十九不正知。

    于所觀境謬解為性。

    能障正知毀犯為業。

    慧癡分位。

    無别種子。

    餘亦同上。

    二十心亂。

    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

    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别稱所生。

    餘亦同上(已上八法*遍染心故名大随惑。

    言染心者不善有覆。

    )不定四者(此四法中初二法及後二随一或時俱起。

    後二相望必不俱起。

    )一睡眠。

    謂令不自在昧略為性。

    障觀為業。

    别種所生。

    通于三性。

    唯欲界系。

    定非現量。

    唯在第六。

    所依緣等同一聚心王。

    二惡作。

    謂惡所作業追悔為性。

    障止為業。

    餘亦同上。

    三尋。

    所謂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粗轉為性。

    思慧分位。

    無别種子。

    通欲初禅。

    通于三量。

    餘亦同上。

    四伺。

    所謂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細轉為性。

    通中間禅。

    餘亦同上。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 第三色法。

    略有十一種。

    一眼。

    所謂照了導義。

    非分位法。

    别種所生。

    眼識所依。

    賴耶所變。

    第六意識或時亦依此。

    或時亦緣之。

    謂五識俱意識依此。

    獨頭緣之。

    本質皆是賴耶所變。

    二耳。

    所謂能聞義也。

    耳識所依。

    自餘同上。

    三鼻。

    所謂能嗅義也。

    鼻識所依。

    四舌。

    所謂能嘗義也。

    舌識所依。

    五身。

    所謂積集依止之二義也。

    身識所依。

    一一餘義同眼耳根。

    已上五法名為五根。

    根者增上出生義也。

    與眼等識作威勢故。

    六色。

    所謂一者顯色。

    謂青黃等。

    非分位法。

    各别種生。

    其本質者賴耶所變。

    影像即是眼識所變。

    第六意識或時亦緣。

    二者形色。

    謂長短等。

    三者表色謂行住等。

    今此形表無别種子。

    第六識境。

    七聲。

    所謂因執受。

    與因不執受。

    及四俱生。

    可意。

    不可意。

    俱相違。

    今此六種皆有别種。

    非分位法。

    其本質者第八所變。

    影像即是耳識所變。

    第六意識或時亦緣。

    八香。

    所謂好惡平等三。

    皆有别種子。

    其影像者鼻識所變。

    餘同上法。

    九味。

    所謂苦酢辛甘鹹淡等味。

    皆有别種。

    其影像者舌識所變。

    餘亦同上。

    十觸。

    所謂地水火風名四大種。

    各各有别能生種子。

    今此四大造餘諸色。

    四塵五根并此所造。

    故名能造。

    影像即是身識所變。

    滑澀輕重等四大種分位。

    無别種子。

    第六緣之。

    餘亦同上。

    已上五法名為五境。

    亦名五塵。

    此有内外。

    内者即是有情依身。

    外者即是器界之體。

    十一法處所攝色。

    此有五種。

    極略。

    極迥。

    及受所引。

    遍計所起。

    定所引是。

    此中四色定是假法。

    無别種子。

    定所引色有假有實。

    實别種生。

    假無别種。

    此五種色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