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观心觉梦钞上

首頁
    是第六所緣境也。

    其定果實色亦眼等所緣。

    極略色者即是極微。

    極迥色者*即空界色。

    受所引者*即是無表。

    遍計起者即是水月鏡像等也。

    定所引者定力所變五塵等也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

    略有二十四種。

    一得。

    所謂獲成就義。

    色心分位。

    無别種子。

    第六識境。

    二命根。

    謂即是住時決定之義。

    阿賴耶識能生種子之分位也。

    餘同上法。

    三衆同分。

    謂相似義。

    諸有情類身心分位。

    四異生性。

    謂*即聖道非得義也。

    三界見惑種子分位。

    五無想定。

    謂*即令身安和之義。

    是能厭心種子分位。

    但外道所修無心定。

    唯滅六識。

    六滅盡定。

    謂亦令心身安和*之義。

    亦能厭心種子分位。

    是聖者所修無心定。

    通滅六識染污末那。

    七無相事。

    謂*即酬因義。

    彼天第六報心種子*之分位也。

    八名身。

    謂即能诠自性義也。

    聲塵分位。

    此有一名二名多名。

    九句身謂*即能诠差别義也。

    亦聲分位。

    此有一句二句多句。

    十文身。

    謂名句二所依義也。

    亦聲分*位。

    此有一字二字多字。

    十一生。

    謂本無今有是生義也。

    色心分位。

    十二老。

    謂非凝然義。

    亦色心分。

    十三住。

    謂暫有用義。

    亦色心分。

    十四無常。

    謂後無義。

    亦色心分。

    十五流轉。

    所謂因果不斷*之義。

    亦色心分。

    十六定異。

    謂善惡因果互相差别義。

    亦*色心分。

    十七相應。

    所謂因果感赴義也。

    亦色心分。

    十八勢速。

    所謂諸行迅疾義也。

    亦色心*分。

    十九次第。

    所謂編列有序義也。

    亦色心分。

    二十方。

    謂*即是處所分齊義也。

    色法分*位。

    二十一時。

    所謂克限稱可義也。

    色心分*位。

    二十二數。

    所謂諸法度量義也。

    亦色心*分。

    二十三和合性。

    所謂即是不相乖違義也。

    二十四不和合性。

    謂即翻上和合性義。

    此二十四皆無别種子。

    第六識境 第五無為法。

    略有六種(前九十四法之性也)一虛空。

    謂離諸障礙故名虛空。

    此有二種。

    一依識變。

    即是心所變虛空無為相。

    相似故名。

    實有為也。

    二依法性。

    即是真理。

    非心變相。

    實無為也。

    二擇滅。

    謂由簡擇力滅諸雜染究竟證會。

    故名擇滅。

    此有二種。

    一依識變。

    即是心所變擇滅無為相。

    餘同上法。

    三非擇滅。

    不由擇力本清淨。

    或緣阙所顯故。

    名非擇滅。

    此有二種。

    一依識變。

    即是心所變非擇滅無為。

    餘亦同上。

    四不動。

    謂苦樂受滅故名不動。

    第四禅中所顯法也。

    二種準上。

    五想受滅。

    *謂想受不行名想受滅。

    滅盡定中之所顯也。

    二種準上。

    此五皆依真如假立。

    六真如。

    謂理非妄倒故名真如。

    真謂真實。

    顯非虛妄。

    如謂如常。

    表無變易。

    二種準上真如亦是假施設名 問。

    煩惱所知二雲何。

    答。

    煩惱障者。

    即上所明諸煩惱也。

    所知障者。

    諸煩惱中一一皆有。

    所謂迷用名為煩惱。

    迷其法體名所知障。

    是故二障無别體也。

    其迷用分即有發業潤生之用。

    擾惱有情輪回生死。

    故名煩惱。

    其迷體分無有發業潤生之用。

    但是隐覆所知境界不得菩提。

    名所知障。

    亦名智障。

    是故煩惱障障真涅槃。

    其所知障障大菩提。

    彼是生空智之所斷。

    此是法空智之所斷。

    聖道功力有分限故分為二障。

    而實同體。

    約六煩惱正明其相。

    且就貪中對一有情起貪愛時。

    愛其假者名為煩惱。

    着其法體名為所知。

    五蘊是體。

    假者是用。

    五蘊法體聚集和合相似常一主宰之用名有情故。

    若解五蘊如幻虛假。

    豈于此法和合假者起貪愛耶。

    迷法體故。

    遂迷假者生此愛着。

    當知煩惱必依所知而得起也。

    故此念中必有智障。

    自餘諸煩惱一一皆如此” 問。

    于煩惱中有見修惑。

    何者見惑。

    何者修惑。

    答。

    分别起者見道所斷。

    俱生起者修道所斷。

    粗易斷故見道斷彼。

    細難斷故修道斷。

    此十煩惱中疑後三見唯分别起。

    故唯見惑。

    所餘煩惱一一通二。

    所謂貪中分别貪者即見所斷。

    俱生貪者是修所斷。

    餘嗔慢等皆可準知 問。

    所知障中亦有如是見修差别。

    答。

    亦有此别。

    謂見所斷煩惱之中所知障者。

    即見所斷所知障也。

    修道所斷煩惱障中所知障者。

    即修所斷所知障也。

    此約菩薩而所論也。

    二乘不斷所知障故。

    但于定障稍有相濫。

    然實不斷。

    但是折伏 問。

    于其煩惱何者不善何者有覆。

    答。

    上界煩惱皆是有覆。

    欲界惑中分别起者唯是不善。

    俱生起中發惡行者亦唯不善。

    所餘有覆。

    其所知障一切有覆。

    不通不善。

    但望二乘複名無覆。

    非彼障故(已上百法) 次二空者(遮百法上一切妄執。

    即是入于真理門也)一者生空。

    即是補特伽羅無我。

    補特伽羅名數取趣。

    是人我名。

    言人我者即是主宰自在義也。

    然無堅實主宰自在。

    故雲無我。

    我即是生。

    無我即空。

    亦名生空。

    二者法空。

    即法無我。

    法者軌持。

    軌謂軌範。

    可生物解。

    持謂任持。

    不舍自性。

    然無堅實自性勝用名法無我。

    無我即空亦名法空 問。

    現見世間有諸有情。

    人畜等狀宛然當眼。

    今言無我誰人信耶。

    答。

    所言我人以何為體。

    若言以色為體。

    色何是無常。

    亦何有病苦。

    若是我者應自在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