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首頁
    作曲家的勃拉姆斯,我的朋友最贊賞的還是他在為《聖經》篇章而寫的《四首嚴肅的歌》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獨特的嚴肅和全新的風格,尤其是“哦,死神,你是多麼的苦澀”所具有的那種宗教的美。

    不過,他卻偏偏喜歡去搜尋屬于舒伯特的那種始終叫人捉摸不透的、遭遇死神的天才,而且還是在那裡,在這份天才幫助某種隻是半個意義上的、但卻是不可避免的孤獨的厄運成為最高的表達的地方,如在盧卑克的施密特的那個格外怪癖的“我從山上來”之中,以及出自《冬之旅》的那個“我如何才能不走别人走的路?”當中,而後者則是以下面兩句心如刀割的詩行開的頭: “我可是什麼都沒做, 居然要我把人群躲。

    ” 我都聽見他一邊在嘴裡自言自語地念叨這個開頭,連同下面緊接着的一句: “是怎樣愚蠢的欲望之火 把我推到那茫茫荒漠?” 一邊指出旋律的風格,而與此同時,我還震驚地看見,他的眼裡溢滿淚水,這令我久久不能忘懷。

     不言而喻,他的器樂樂章深受缺乏感性體驗之苦,克雷齊馬爾于是決定幫助他彌補這個缺憾。

    他利用米迦勒節和聖誕節假期帶他(經過伯父同意)去附近的城市看歌劇和音樂會的演出:去梅澤堡,去埃爾富特,甚至去魏瑪,以便讓他實地感受那些被他接受過片段并通過樂譜圖獲得過概貌的音樂。

    這不,《魔笛》的質樸莊嚴的奧秘,《費加羅》的咄咄逼人的優雅,韋伯的光榮高貴的關于神槍手的小歌劇中那深沉的單簧管的魔力,類似于漢斯·海林和那個漂泊的荷蘭人的陰郁痛苦孤獨的人物形象,最後還有《菲德裡奧》的崇高的人道和博愛及其在結束之前演奏的偉大的C大調序曲,所有這一切,可能全都被他牢牢地記在了心底。

    顯然,在這個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所有事物當中,最讓他夢回萦繞和最讓他牽腸挂肚的就是這些個了。

    那次他在外面聽完一個晚會之後,手裡就一連好幾天放不下《3号》的總譜,走到哪裡,看到哪裡。

     “親愛的朋友,”他說道,“他們很可能沒有等我,沒有等我來對它下結論,要知道,這可是一部完美的音樂作品!古典主義——不錯;這部音樂作品,它不帶一絲精巧,但它卻是偉大的。

    我不說:因為它是偉大的,因為精巧的偉大也是有的,但這種偉大究其實要常見得多。

    說來聽聽,你是如何看待偉大的?我覺得,和它直接對視,會令人感到不大舒服,那是一種對于勇氣的考驗——人們真的受得了這種目光嗎?人們受不了它,人們又依戀它。

    告訴你吧,我越來越傾向于承認,你們的音樂裡真的有一種非常奇特的東西。

    一股巨大無比的能量的顯現——毫無抽象可言,但也沒有内容,一股處于真空、泡在純淨的乙醚裡的能量。

    ——宇宙之大,這樣的東西哪裡還會找得到第二個!我們德國人從哲學中拿來了‘自在’一詞,我們每天都需要它,有了它,我們就不用去想很多的形而上學。

    不過,這下你明白了吧,這樣的音樂就是自在之能量,就是能量自身,但不是作為觀念,而是表現為它的實現。

    我請你注意,這差不多就是上帝的定義了。

    ImitatioDei[16]——我很奇怪,這居然沒有被禁止。

    它也許被禁止了。

    至少對它要多個心眼了。

    我說這話的意思隻是:‘要三思而後行’。

    你看這兒:最有能量的、最富于變換的、最緊張的一系列事件和活動,隻存在于時間之中,隻由時間的劃分、時間的填充和時間的組織來構成,它們受到來自外面的小号不斷發出的号聲的推動,隻消一個鹞子翻身,就差不多全部進入到具體的情節的需要裡去了。

    這一切都保持得極其高貴和大氣,富于機智,也更多了一份清醒,即使是在那些‘美’的地方也是如此——既沒有噴薄而出,也沒有奢華無度,更沒有彩色畫派的激動人心,有的就隻是不能言說的大師的卓越。

    這一切都是如何産生、轉換和呈現在你的面前,如何被領往一個主題,一個主題又是如何被抛棄和分解,分解的過程中新的東西如何開始醞釀,填充音組如何變得多産,所以沒有一處是空蕩或蕭條的,節奏如何靈活地變換,如何迎接即将到來的高潮,如何彙集來自各方的支流,如何急劇膨脹,爆發洶湧的凱旋,凱旋自身,‘自在’之凱旋——我不能說它美,我對美這個字眼始終報有那麼一星半點的讨厭,它的一副嘴臉是多麼的愚蠢,而人們如果說起它,他們的内心就會感到淫蕩和道德敗壞。

    然而,它卻是善,極端的善,它不可能更善了,或許它也不可以更善了——” 這就是他的原話。

    正是這種混合了智性的自我控制和輕微的發燒狂熱的說話方式讓我有了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動:之所以感動,是因為他發現了這其中隐含的狂熱并對其表示反感;他在自己那仍是男孩子氣的沙啞嗓音裡不情願地覺察到了震音,他紅着臉轉過身去。

     在他那時的生活裡,他的音樂知識和熱情參與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緻使他後來在這方面有好幾年——起碼從表面上來看——都是完全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态。

     [1]勞倫斯·斯特恩(1713-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