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所唱的腔調也一部分是曲藝,一部分是評劇的唱腔,或别的流行歌調。
這樣,曲藝雖然戲劇化了,但不完全以曲藝為基礎。
這種“曲劇”是話劇、歌劇、京戲、評戲和曲藝摻合起來的東西,有點“四不像子”。
後來,他們試演小歌劇《
他們把劇中的故事分析了一下,然後按着每一情節的感情,配合适當的曲牌子。
上場下場也不要京戲的鑼鼓點。
在《
這十四個牌子中有一部分是不很合适的,其餘的都相當妥當,效果很好。
假若他們能再加工,把歌唱的牌子更用心地選擇,牌子曲既是群衆所喜聞樂見的,再加以适當的安排,一定會有更好的效果。
在歌唱與歌唱之間他們沒能用音樂配合演員的動作,這是一個缺點。
他們若能用心地選擇一些老牌子,來配合演員的動作,就能彌補這個缺點。
在演員動作與舞台地位上他們也需要專家幫忙導演。
總起來說,“曲劇”的試驗基本上是成功的。
第一,舊的曲牌子是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人民對它們素有好感,用它們來演唱一個故事,很容易被群衆接受。
第二,各種曲牌子是說唱形式的,說也是唱,唱也是說,很容易教聽衆聽得懂。
在這一點上,它很接近評戲,但是比評戲的腔調更美好複雜一些,不像現階段的評戲那麼單調。
第三,在評戲裡女演員的“弦兒高”,男演員的嗓音若無訓練,就不易跟上,所以在評戲裡往往女角突出,男角配搭不上。
“曲劇”中的男女演員都是能夠獨立地表演某種曲藝的,所以合演“曲劇”的時候,大家都能發揮所長,不至于配搭不勻。
即使嗓音的高低不同,若能巧妙地把曲牌子安排好,嗓高的唱高弦,低的唱低弦,也還不至于顯着不諧調。
有了上述的三個長處,若再加上音樂的加工和舞台經驗,“曲劇”的确能夠成為一個新的劇種,而且是由民間文藝發展出來的一個劇種。
我想,在目前我們應當盡量地發掘老牌子,利用它們豐富現有的“曲劇”,然後再逐漸地把具有民族風格的新音樂介紹進來,使它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