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诗与快板

首頁
    學習作詩,首先要知道:詩的本質最要緊,詩的形式是次要的。

    若是專注意形式,不管本質,便是舍本求末,不會成功。

     老年間,以科舉取士,科場裡既考試“八股”,也考作詩,所以舉子們自幼就學“天”對“地”,“雨”對“風”,“柳暗”對“花明”,為是辨别字的平仄,積累“紅花”和“翠柳”之類的詞彙,豐富修辭。

    然後,他們還要背熟了“詩韻”,以免押韻犯錯誤。

    他們也須背熟一些首古代的詩,記住好多典故,以期自己作的詩既合規矩,又能典雅。

    經過這一番訓練,他們就會作詩了,而且作的格式很對,沒有大毛病。

     可是,他們之中出了多少真正的詩人呢?很少很少!他們絕大多數是詩匠,不是詩人!這就是說,從形式上看,他們的詩是四平八穩,很合規矩。

    可是從詩的本質上看,他們的“作品”實在是可有可無的,沒有感動人的力量。

     這就說明了,單從形式上學詩,即使掌握了形式,還不一定就會作詩。

    形式隻是詩的架子,不是詩的靈魂。

     那麼,詩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我想應該這麼說:第一,詩中須有思想,而且不是平凡的人雲亦雲的思想;詩中所要表達與傳播的是崇高的、進步的、闡明真理的思想。

    一個詩人也必是個思想家。

    第二,詩中須有感情,而且是高偉深厚豐富的感情,不是泛泛的不疼不癢的一點傷感。

    一個詩人也必是個熱愛人生,擁護真理,反抗壓迫,嫉惡如仇,見義勇為,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熱心腸的人。

    第三,專憑思想與感情還不行。

    詩人必須還有本領把思想與感情用最美妙最動人的語言表達出來,憑這表達方法使人感動,使人欲罷不能地歌詠贊歎,接受他的教訓。

    這樣,一首好詩就必是有崇高思想感情的和語言的精華的作品;這作品使人喜愛,使人驚歎,使人不忍釋手地反複吟詠,使人手舞足蹈地受到感染。

     這麼說來,詩不是就很難作了麼?是呀,詩的确很難作!請看看,全世界多少年來可有幾個杜甫,幾個普希金,幾個莎士比亞呢? 那麼,我們就不要學作詩了麼?不該這樣說!我們還是應該學作詩,不過要知道其中的難處,以免一試不成,就灰心喪氣;也免得存着僥幸心,隻從皮毛上去學習,以為知道了某種形式就能作出某體的詩來。

    學會作詩可不那麼簡單!看吧,古代詩人用“嘔盡心血”,用“語不驚人死不休”來說明作詩的艱苦。

    這些話并非故意誇大,而是表明詩人的創作決心與責任感。

    随随便便作的詩必不能成為結結實實的詩。

    因此,我們學習作詩必須先要提高思想水平,認清作詩是為傳播真理,不是為作文字遊戲。

    我們也必要去豐富生活,以便反映社會現實,從生活鬥争中培養我們愛什麼與反對什麼的強烈感情,好在詩中有熱情的歌頌,也有嚴厲的批評。

    我們還要時時刻刻細心地觀察一切,一花一草之微也不遺漏,以便豐富我們具體描寫細緻刻畫的本領,通過形象說出我們的思想與感情來。

    自然,我們還必須掌握語言文字的精選妙用,以便用最簡練有力的詞句道出最高的思想和最複雜的感情,把思想感情與語言結為一體,無可分割,無可增減,使讀者自願地背下全詩,時時吟詠玩味。

    還沒有把散文寫通順的千萬别張羅着學作詩。

     那麼,詩的形式怎樣呢?用不着說,一個詩人必須知道形式,因為詩和散文不同啊。

    詩的音樂性很強,配上樂譜就能唱,不配上樂譜也能吟。

    在遠古的時候,詩、舞蹈和音樂原是三位一體,分不開的。

    既要能唱能吟,所以詩就按照語言的特質,産生一定的形式,一首詩要有一定的多少句,一句裡有一定的節奏。

    散文就不受這麼多的限制,雖然散文也講究聲調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