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歡看!這是他的本領。
而且叫人看了,無所容心,不像《
至于說到這書的宗旨,則有人說是勸學;有人說是談禅;有人說是講道;議論很紛紛。
但據我看來,實不過出于作者之遊戲,隻因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響,所以釋迦,老君,觀音,真性,元神之類,無所不有,使無論什麼教徒,皆可随宜附會而已。
如果我們一定要問它的大旨,則我覺得明人謝肇淛所說的“《
”這幾句話,已經很足以說盡了。
後來有《後西遊記》及《續西遊記》等,都脫不了前書窠臼。
至董說的《西遊補》,則成了諷刺小說,與這類沒有大關系了。
(二)《封神傳》《封神傳》在社會上也很盛行,至為何人所作,我們無從而知。
有人說:作者是一窮人,他把這書做成賣了,給他女兒作嫁資,但這不過是沒有憑據的傳說。
它的思想,也就是受了三教同源的模糊的影響;所叙的是受辛進香女娲宮,題詩黩神,神因命三妖惑纣以助周。
上邊多說戰争,神佛雜出,助周者為闡教;助殷者為截教。
我以為這“闡”是明的意思,“闡教”就是正教;“截”是斷的意思,“截教”或者就是佛教中所謂斷見外道。
——總之是受了三教同源的影響,以三教為神,以别教為魔罷了。
(三)《
書中說鄭和到西洋去,是碧峰長老助他的,用法術降服外夷,收了全功。
在這書中,雖然所說的是國與國之戰,但中國近于神,而外夷卻居于魔的地位,所以仍然是神魔小說之流。
不過此書之作,則也與當時的環境有關系,因為鄭和之在明代,名聲赫然,為世人所樂道;而嘉靖以後,東南方面,倭寇猖獗,民間傷今之弱,于是便感昔之盛,做了這一部書。
但不思将帥,而思太監,不恃兵力,而恃法術者,乃是一則為傳統思想所囿;一則明朝的太監的确常做監軍,權力非常之大。
這種用法術打外國的思想,流傳下來一直到清朝,信以為真,就有義和團實驗了一次。
二、講世情的當神魔小說盛行的時候,講世情的小說,也就起來了,其原因,當然也離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