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个庭院

首頁
    院、嶽麓書院、麗正書院、象山書院,等等。

    這些書院,有的是私辦,有的是公辦,更多的是“民辦官助”。

    共同特點是,大多選址于名山勝景,且由比較著名的學者執掌校務,叫“山長”。

     山長這個稱呼,聽起來野趣十足,與書院所在的名山對應,而且又幽默地表示對官場級别的不在意,自謙中透着自傲。

    我最近一次去嶽麓書院,還在曆任山長居住的一個叫“百泉軒”的小院落裡徘徊很久,想象着山長們的心态。

    他們,隻想好生看管着這滿院的書聲泉水、滿山的春花秋葉,就已經足夠。

    山下的達官貴人為了各自的文化形象,也會到山上來叩門拜見。

    來就來吧,聽他們談談平日不太談的先秦諸子、楚辭漢賦,然後請他們到書院各處走走,自己就不陪了。

    在山長們的眼中,他們都是學生一輩,欠學頗多,因此自己要保持住輩分的尊嚴。

    這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文化。

     在山長的執掌下,書院采取比較自由的教學方法。

    一般由山長本人或其他教師十天半月講一次課,其他時間以自學為主。

    自學中有什麼問題随時可向教師咨詢,或學生間互相讨論。

     這樣,乍一看容易放任自流,實際上書院有明确的學規,課程安排清晰有序,每月有幾次嚴格的考核。

    此外,學生還必須把自己每日讀書的情況記在“功課簿”上,山長定期親自抽查。

     課程内容以經學、史學、文學、文字學為主,也要學習應付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和試帖詩。

    到了清代晚期,則又加入了不少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

     可以想象,這種極有彈性的教學方式是很能釀造出一種令人心醉的學習氣氛的,而這種氣氛,有時可能比課程本身還能熏陶人、感染人。

     三 書院所有課程的最終走向,是要塑造一個個品行端莊的文化人。

     對于這一點,曾經統領過白鹿洞書院和嶽麓書院的大哲學家朱熹有過系統的思考。

    他說,人性皆善,但在社會上卻分成了善的類别和惡的類别,因為每個類别裡風氣和習慣不同,熏染而成。

    隻有教學,能夠從根本、從大道上弘揚善的風氣和習慣,讓人們複歸于善。

    他又說,教學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使他能夠從修身出發,齊家,治國。

     正是出于朱熹所說的這個理想,很多傑出的學者都走進書院任教,把教書育人和自己的研究融為一體。

     一一六七年八月,朱熹本人從福建崇安出發,由兩名學生随行,不遠千裡向嶽麓山走來。

    因為他知道比自己小三歲的哲學家張栻正主講嶽麓書院。

    他們以前見過面,暢談過,但還有一些學術環節需要進一步探讨。

    朱熹希望把這種探讨與書院的教學聯系在一起。

     朱熹抵達嶽麓書院後就與張栻一起進行了著名的“朱、張會講”。

    所謂會講是嶽麓書院的一種學術活動,持不同學術觀點的學派在或大或小的範圍裡進行探讨和論辯,學生也可旁聽。

    果然如朱熹預期的那樣,會講既推動了學術,又推動了教學。

     朱熹和張栻的會講是極具魅力的。

    當時一個是三十七歲,一個是三十四歲,一個徽州婺源人,一個四川綿竹人,卻都已跻身中國學術文化的最前列,用精密高超的思維探讨着哲學意義上人和人性的秘密。

    他們在會講中有時連續論争三天三夜都無法取得一緻意見。

    兩種濃重的方言,一種是夾雜着福建口音的徽州話,一種是四川話,三天三夜唇槍舌劍,又高深玄妙,但聽講的湖南士子都毫無倦意。

     除了當衆會講外,他們還私下交談。

    所取得的成果是:兩人都越來越佩服對方,兩人都覺得對方啟發了自己。

     《宋史》記載,張栻的學問“既見朱熹,相與博約,又大進焉”;而朱熹則在一封信中說,張栻的見解“卓然不可及,從遊之久,反複開益為多”。

    朱熹還用詩句描述了他們兩人的學術友情: 憶昔秋風裡, 尋盟湘水旁。

     勝遊朝挽袂, 妙語夜連床。

     别去多遺恨, 歸來識大方。

     惟應微密處, 猶欲細商量。

     …… (《有懷南軒老兄呈伯崇擇之二友二首》) 這種由激烈的學術争論所引發的深厚情誼,實在令人神往。

    可惜,這種事情到了近代和現代的中國,幾乎看不到了。

     除了與張栻會講外,朱熹還單獨在嶽麓書院講學。

    當時朱熹的名聲已經很大,前來聽講的人絡繹不絕。

    不僅講堂中人滿為患,甚至聽講者騎來的馬都把池水飲幹了,所謂“一時輿馬之衆,飲池水立涸”。

     朱熹除了在嶽麓書院講學外,又無法推卻一江之隔的城南書院的邀請,隻得經常橫渡湘江。

    張栻怕他寂寞,愉快地陪着他來來去去。

    這個渡口,當地百姓後來就名之為“朱張渡”。

    此後甚至還經常有人捐錢捐糧,作為朱張渡的修船費用。

    兩位教育家的一段佳話,竟如此深入地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