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五

首頁
    亦得如是不定以不。

    釋言。

    羅漢經名無學。

    不名為修。

    以義細推亦修非修。

    是義雲何。

    修有二種。

    一于諸谛重修增進名之為修。

    二于諸智傍修增明說之為修。

    彼阿羅漢谛觀滿足不更增進。

    故名非修。

    以非修故經名無學。

    而阿羅漢無學心邊傍修諸智皆令增明。

    故得名修。

    以是修故。

    雜心宣說。

    無學心現。

    能令一切諸德增明。

    名為大明發障修矣(文) 三解脫門事。

    義章三解脫門義雲。

    三解脫門者。

    謂空無相及與無願。

    所言空者就理彰名。

    理寂名空。

    言無相者有兩義。

    一就理彰名。

    理絕衆相故名無相。

    二就涅槃法相解釋。

    涅槃之法舍離十相故曰無相。

    言無願者。

    經中或複名為無作。

    亦名無起。

    釋有三義。

    一就理彰名。

    理中無有貪求願樂。

    故名無願(文)中論疏第八雲。

    案琳疏雲。

    若數人以十六心為三解脫門。

    空無我為空門。

    若無常與集道下各四為無願門。

    滅下四為無相門。

    若論家假名空為空門。

    實法空為無相門。

    平等空為無願門。

    并以真智為三解脫門(文)中論疏述義中卷雲。

    三解脫門者。

    大乘雲。

    知一切法空為空解脫門。

    知一切無相為無相解脫門。

    于空無相中無所願求。

    為無作解脫(文) 鈍根初果事。

    義章雲。

    見谛道中分為二種。

    所謂信行及與法行。

    鈍根之人入見谛道名為信行。

    信聖人語而起行故。

    利根之人入見谛道名為法行。

    自心見法而起行故(文)又雲。

    修道位中有其二種。

    謂信解脫及與見到。

    鈍根之人在于修道名信解脫。

    信聖人言得解脫故。

    利根之人在修道名為見到。

    自心見法到解脫故(文) 三寶事。

    四論玄第十二。

    三寶義雲。

    如來示生王宮。

    樹下成道。

    乃言在重昏之下朗然大悟。

    此為佛寶。

    為五比丘趣波羅捺轉四谛法。

    此乃為法寶。

    時有五羅漢此為行法之人衆。

    則是僧寶也(文)義章賢聖義雲。

    毗婆沙說。

    觀察五陰苦無常等名之為□。

    觀三寶德名之為頂。

    觀四真谛名之為忍。

    唯觀身苦名世第一。

    理實此四同觀四谛。

    為分四别且為言耳(文)(已上裡書) 玄。

    時衆诤此五義或是非故成二部也者。

    已上明部分因緣已。

    今總結之焉。

    問。

    于二十部中幾部所執同此五事耶。

    答。

    部執論說大衆部一說部出世說部灰山住部多聞部支提山北山部之執義雲。

    有阿羅漢多他以不淨染污其衣。

    阿羅漢多有無知有疑。

    惑有他度。

    聖道亦為言所顯。

    多聞分别部同之。

    故知大衆部之支流八部皆同說同執。

    複上座部中雪山部法護部善藏部執義是同(文) 裡書雲 香象五教章上雲。

    三法無去來宗。

    謂大衆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為法。

    以過未體用無故(文)四論玄第十雲。

    所诤事義雖多。

    略出其要者。

    上座部自雲。

    二世是有。

    見有成聖。

    佛是有為。

    雙林滅度。

    大衆盛說二世是無。

    見空悟道。

    佛是無為。

    雖般涅槃不般涅槃。

    上座親居僧之首。

    有所陳說不可埋沒。

    别銘一部。

    大衆亦是衆人同見。

    是不可抑沒。

    别名一部也(文) 假名事。

    義章假名義雲。

    言假名者釋有四義。

    一諸法無名。

    假與強名故曰假名。

    如貧賤人假稱富貴。

    如是等也。

    二假他得名。

    故号假名。

    如彼諸陰得衆生名。

    假棟梁等得屋宅名。

    如是一切○三假法之名稱曰假名。

    世俗諸法各非定性。

    世假他而有。

    名為假法。

    檦假之稱故曰假名。

    四者諸法假名而有。

    故曰假名等(文)香象五教章上雲。

    六諸法但名宗。

    謂一說部。

    一切我法唯有假名。

    都無體故(文)又雲。

    五俗妄真空宗。

    謂說出世部等。

    世俗皆假以虛妄故。

    出世法實非虛妄故(已上裡書) 玄。

    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又出三部等者。

    部執論曰。

    至二百年中。

    從大衆部又出三部。

    一一說部。

    二出世說部。

    三灰山住部(十八部論名窟居部)宗輪論曰。

    後即于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流出三部。

    一一說部。

    二說出世部。

    三^8□胤部。

    十八部論曰。

    即此百餘年中更生異部等。

    三部同上。

    文殊問經下卷曰。

    于此百歲内出一部。

    名執一語言(所執與僧祇同。

    故雲一也)于百歲内從執一語言部複出一部。

    名出世間語言(稱贊詞也)于百歲内從出世間語言出一部。

    名高□梨柯(是出律主姓也) 抄批曰。

    論雲。

    即于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流出三部。

    真谛疏曰。

    第二百年。

    大衆部并度行央掘多羅國。

    此國在王舍城北。

    此部引花嚴涅槃勝鬘維摩金光明般若等諸大乘經。

    于此部中有信此經者。

    有不信此經者。

    若不信者謗言無般若等諸大乘經。

    言此等經皆是人作。

    非是佛說。

    悉簡置一處。

    還依三藏根本而執用之。

    小乘弟子唯信有三藏。

    由不親聞佛說大乘故爾。

    複有信受此經者。

    自有三義。

    一或由親聞佛說大乘故信受此經。

    二能思擇道理知有此理故信受。

    三由信其師故信受師所說也。

    不信者言。

    是自作經。

    五阿含中無此經故。

    由此遂分出三部。

    然佛教有三種法輪。

    一小乘法輪。

    即三藏教也。

    二大乘法輪。

    說大乘與小乘異也。

    如涅槃經。

    為聲聞說。

    合明大小乘義也。

    三一乘法輪。

    明大小無異。

    如大品花嚴等。

    諸般若經明三乘人同觀二空理同修真實智。

    故知大小無異也。

    後兩法輪悉是菩薩誦出。

    前小乘三藏教即阿難誦出也。

    一一說部者。

    真谛雲。

    此部執世出世法悉是假名。

    故言一切法無有實體。

    同是一名。

    名即是說。

    故言一說部。

    又文殊問經名執一語言部。

    二說出世部者。

    此執世間法從颠倒起。

    但有假名。

    出世非假皆是真實。

    此部與前一說部所執有異。

    一說部明一切法皆是假名。

    此部明世間法從颠倒生煩惱煩惱生業業生果報。

    既從颠倒生皆是虛妄。

    虛妄故非實有。

    悉是假名也。

    出世之法不從颠倒起。

    出世法有道及道果。

    二空是道果。

    能通達二空智是道。

    二空之理既是真實。

    二空智亦真實。

    真實境純生真實智。

    真實智能通達真實境。

    故道亦是真實有。

    所執既異故成異部也。

    三^8□胤部者。

    真谛疏雲。

    名灰山住部。

    此部從處作名。

    此山石堪作灰。

    此部住灰山也。

    言^8□胤者。

    上古有仙染^8□生子。

    是此之族。

    文殊問經雲。

    律主姓也。

    此部雲。

    經律二藏。

    是佛方便教。

    非真實教。

    準此毗昙藏是真實教。

    不弘經律兩藏。

    唯弘阿毗昙藏。

    乃引偈雲。

    随宜覆身。

    随宜住處。

    随宜滿腹。

    疾斷煩惱。

    有三衣覆身。

    佛亦許。

    無三衣覆身佛亦許。

    故言随宜覆身。

    是伽藍處住佛亦許。

    非伽藍處住佛亦許。

    故言随宜住處。

    是時食佛亦許。

    非時食佛亦許。

    故言随宜滿腹。

    律中制三衣等。

    佛自撥此事。

    故知律非真實說。

    佛正令依正理勤修學斷煩惱耳。

    故言疾斷煩惱也。

    又一偈雲。

    出家為說法。

    聰敏必憍慢。

    須舍為說止正理正修行。

    若欲得講說故出家者。

    此人出家後聽法。

    聽法竟為人講說。

    既解法相。

    神情聰敏。

    必生憍慢。

    不得解脫。

    故須舍離。

    應修正理斷煩惱也。

    經是佛說。

    不許為他說法。

    即是撥經。

    故知經亦非佛真實說。

    唯令依正理即是實義。

    阿毗昙解諸義趣。

    故知毗昙即是佛真說。

    故此部多精進修道。

    坐禅之時立誓。

    甯使此身破壞如塵。

    若不得道終不起定也(已上) 慈恩宗輪疏曰。

    一一說部。

    此部說世出世法皆無實體。

    但有假名。

    名即是說。

    意謂。

    諸法唯一假名。

    無體可得。

    既乖本旨。

    所以别分名一說部。

    從所立為名。

    真谛師論名與此同。

    文殊問經雲執一語言部。

    名雖相似。

    然注解雲所執與僧祇同故雲一說。

    此釋非也。

    二說出世部。

    此部明。

    世間之法既颠倒生。

    颠倒不實。

    故世間法但有假名。

    都無實體。

    出世之法非颠倒起。

    道及道果皆是實有。

    準此是實。

    世間皆假。

    從所立為名。

    既乖本旨。

    所以别分名說出世部。

    文殊問經注稱贊辭者。

    此猶非也。

    真谛師雲出世說部者。

    随順梵言。

    于此便倒。

    憍矩胝部。

    此婆羅門姓也。

    此雲^8□胤。

    上古有仙。

    貪欲所逼遂染一^8□。

    後所生族因名^8□胤。

    婆羅門中仙人種姓。

    文殊問經注雲。

    律主姓也。

    是釋名門。

    真谛法師雲灰山住部。

    此言非也。

    本音及義皆無此說此從律主之姓以立部名(已上) 問。

    言時人有信者有不信者。

    故成二部者。

    須言成三部。

    何言二部耶。

    答。

    灰山住部依執毗昙起。

    今依大乘經信不信。

    但出一說出世二部。

    故且言二部耳。

     裡書雲 阿難等三師事。

    一阿難。

    二富樓那。

    三優婆離。

    此雲三師也。

    中論疏記第二(末)雲。

    于此衆中。

    富樓那此雲滿慈子。

    集阿毗昙藏。

    邬婆離此雲近執。

    集毗尼藏。

    阿難此雲歡喜。

    集修多羅藏(文) 昙無德部事。

    名玄略述第二(末)雲。

    昙摩尉多迦部。

    此雲法上(文)又雲跋陀羅邪部。

    此雲賢胄(文)抄批雲。

    法上部。

    經名法勝部是也。

    有法可上故名法上(文)慈恩宗輪疏雲。

    法上者律主名。

    有法可上名為法上。

    或有法出在衆人之上名為法上(文)中論疏記第二(末)雲。

    若具足應言昙摩屈多迦部。

    此雲法藏。

    故玄憚師雲。

    昙無德秦言法藏。

    此是人名。

    即四分律。

     一說部事。

    中論疏記第二(末)雲。

    一說部者。

    從所立為名。

    此部說世出世法無實體但有假名。

    即是說意。

    謂諸法唯一假名。

    無體可得。

    即乖本旨。

    可以别分名一說部。

    故雲從所立為名也。

    文殊問經雲執一語言部。

    名雖相似。

    然注解雲。

    所執僧祇同故雲一說。

    此釋非也(文) 出世部說事。

    中論疏記第八(末)雲。

    出世說部此随梵語故雲爾。

    若從此方應雲說出世部。

    然文殊問經注稱贊辭者。

    此猶非也(文) 灰山住部事。

    名玄略述第二(末)雲。

    □□羅部此雲^8□胤(文)又雲。

    婆朽婁多部此雲多聞(文)又雲。

    摩诃提婆部此雲大天。

    即制多山部(文)(已上裡書) 玄。

    至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内又出一部等者。

    部執論曰。

    于此第二百年中。

    從大衆部又出一部。

    名得多聞部。

    宗輪論曰。

    次後于此第二百年。

    大衆部中複出一部。

    名多聞部。

    十八部論曰。

    又于此百餘年中。

    摩诃僧祇部中複生異部。

    名為多聞。

    文殊問曰。

    于百歲内從高□梨柯出一部名多聞(出律主有多聞智也)抄批引真谛疏曰。

    大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