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少梵行供養父母得生天上。
又不能知戒定智慧歸依三寶。
以不知故說常樂我淨。
雖複說之而實不知。
是故如來出世之後乃為演說常樂我淨。
如轉輪王出現于世。
福德力故群賊退散牛無損命。
時轉輪王即以諸牛付一牧牛人多巧便者。
是人方便即得醍醐。
以醍醐故一切衆生無有患苦。
法輪聖王出現世時。
諸凡夫人不能演說戒定慧者。
即便棄舍。
如賊退散。
爾時如來善說世法及出世法。
為衆生故令諸菩薩随人演說。
菩薩既得醍醐。
複令無量無邊衆生普得無上甘露法味。
所謂如來常樂我淨。
以是義故如來是常不變易法。
非如世間凡夫愚人謂梵天等是常法也。
此常法稱。
要是如來非是餘法。
迦葉應當如是知如來身常。
當系心修此二字。
佛是常住。
修此二字。
當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處。
若有修習如是二字為滅相者。
當知如來則于其人為般涅槃。
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玄。
周弘政張機并斥老有雙非之義者。
周弘政與張機俱此人名也。
周之弘政不讀之。
百論疏下卷曰。
然震旦玄儒但有有無二句。
無非有無。
天竺外道三外道三大經文亦無之。
今言有。
直有不可說之言。
非是非有無不可說。
準此可知。
玄。
佛名大覺者。
辨正論第八曰。
然德無不備者謂之為涅槃。
道無不通者名之為菩提。
智無不周者稱之為佛陀。
以此漢語釋彼梵言。
則彼此之佛昭然可信也。
何以明之。
夫佛陀者漢言大覺也。
菩提者漢言大道也。
涅槃者漢言無為也。
而吾子終日。
踐菩提之地。
不知大道即菩提之異号也。
禀形于大覺之境。
未閑大覺即佛陀之釋名也。
故莊周雲。
且有大覺者而後知其大夢也。
郭注雲。
覺者聖人也。
言患在懷者皆夢也。
注雲。
夫子與子淤未能忘言而神解。
故非大覺也。
君子曰。
孔丘之談茲亦盡矣。
涅槃寂照不可識之不可知之則言語斷而心行滅。
故忘言也。
法身乃三照四德之所成。
蕭然無累。
故稱解脫。
此其神解而患息也。
夫子雖聖遙以推功于佛。
何者。
案劉向古舊二錄雲。
佛經流于中夏一百五十年後者。
方說五千文。
然則周之與老并見佛經所說言教。
往往可驗。
故老子有言曰。
夫易者無為也無思也。
寂照不動感而遂通。
非天下之聖神。
其孰能與于此。
餘今提耳語子。
當舍其積迷。
而荷其脫悟也。
玄。
老曰天尊者。
辨正論第八曰。
案太上洞玄靈寶威儀經雲。
元始天尊告太上大道君曰(雲雲)又曰。
太玄真一本際經護國品卷第二。
是時元始天尊成就五方國土度一切人。
君子曰。
若天尊出世度一切人者。
必應動地拖光天人雲集。
何為書筆不載。
今古莫傳。
九州之中無一見者。
其為詐妄皆此類焉。
聖行品有三達五眼六度四等五濁六通等語。
亦未度令度。
未安令安。
未脫令脫。
化引三乘入一乘道。
一念了達三世。
道性品有正定七小劫三有四魔四趣五道六根六塵六識三途等語。
複有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四攝四辨非因非非因非果非非果之說。
君子曰。
如前所列法門名字并偷佛經。
為其僞典一一尋檢。
部部括窮。
備取涅槃般若之文。
或偷法華維摩之說。
其為竊盜。
取驗目前。
博識名儒鹹所詳究。
未遑委出。
略舉其大旨也(已上)莊子第四卷終曰。
夫何謂道。
有天道有人道。
無為而尊者天道也(在上而任萬物之自為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以有為為累者。
不累者不能率其自得也)主者天道也(同乎天之任物則自然居物上)臣者人道也(各焉所任)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君任無為而委百官。
百官有所司。
而君不與焉。
二者俱以不為而自得。
則君道逸。
臣道勞。
勞逸之際不可同日而論之也)不可不察也(不察則君臣之位亂矣。
已上)天尊之名準此可知焉。
玄。
得一之淵府者。
元照釋水之靈府曰。
廣大利物曰靈。
深不可見為府。
允堪引俗曰。
如人藏府。
深不可見曰府。
(裡書雲)
元康師肇論疏雲。
淵者淵池。
府者府庫。
淵池水深。
府庫财多。
毛詩雲。
淵深也(文)(已上裡書)
玄。
悉達處宮方紹金輪聖帝等者。
西域記曰。
初薩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
舊曰悉達多。
訛略也)遠迹山林。
棄轉輪王位為鄙賤人。
(裡書雲)
悉達太子事。
涅槃疏第六雲。
悉達太子。
有人言。
一事不知不名悉達。
作此間語解。
今明。
此是外國語。
大論翻為成利。
有經翻财主。
此明應為金輪黃帝七寶禦世。
故言财主也。
金剛疏第二雲。
增一阿含第二十卷雲。
若如來不出家者。
當二千五百歲作轉輪王(文)(已上裡書)
玄。
老為周朝之柱史者。
柱史是大内記之唐号也。
元照曰。
或雲号聃為周柱下史。
有說曰。
老子為王所重。
故恒倍而殿柱下等。
而記說于國事。
故以為号。
即此司焉。
辨正論曰。
托周朝而為柱史。
居漢世而作大臣。
問。
周朝有何代耶。
答。
曆代紹運圖曰。
三十七主八百六十年。
而天下并于秦。
皇甫谧曰。
自克殷至秦滅周之歲。
凡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
武王一。
成王二。
康王三。
昭王四。
穆王五。
共王六。
懿王七。
孝王八。
夷王九。
厲王十。
宣王十一。
幽王十二。
平王十三。
桓王十四。
莊王十五。
僖王十六。
惠王十七。
襄王十八。
項王十九。
匡王二十。
定王二十一。
簡王二十二。
靈王二十三。
景王二十四。
悼王二十五。
敬王二十六。
元王二十七。
貞定王二十八。
哀王二十九。
思王三十。
考王三十一。
威烈王三十二。
安王三十三。
夷烈王三十四。
顯聖王三十五。
慎靓王三十六。
赧王三十七。
問。
老子出世何王時耶。
答。
扶桑略記曰。
人代最初神武天皇即位三十一年比。
天竺迦多演尼子造發智論。
五十七年丁巳相當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子時。
老子生歲。
年八十六而老子西行。
經雲。
迦葉菩薩彼稱老子。
七十六年丙子三月甲辰日。
天皇百二十七崩。
三年間無王。
元年辛酉相當周第十六代主僖王三年。
同元年相當如來滅後二百九十年。
依廣弘明集計之。
第二代主綏靖天皇即位三十二年辛亥相當周靈王二十二年十一月庚子日。
孔子生歲。
其時老子歲四十三欤。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