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二

首頁
    者光淨菩薩也。

    年七十三而卒。

    此比健陀羅國有王。

    名迦膩色迦。

    集五百羅漢造毗婆沙論。

    件王有勢。

    鐵輪王也(已上)廣弘明曰。

    自周文王二十二代周定王瑜元三年乙卯老子生。

    九月十四日。

    或雲子時。

    又雲。

    九月四日老子生(已上)或記曰。

    自周文王二十四代靈王洩元二十一孔子生。

    其時老子五十四。

    周敬王丐元三十一年孔子卒。

    又說曰。

    魯哀公将元十六年孔子卒。

    四日己醜哀公誅之。

     問。

    凡三皇五帝三王之在位朝數何。

    答。

    太昊順木德出。

    在位百十。

    炎帝順火德出。

    在位百四十。

    黃帝土德在位百(已上三皇)少昊金八十四。

    颛顼水八十四。

    帝喾木七十。

    帝堯火九十八。

    帝舜土攝三十正二十(已上五帝)夏禹王世十七主合四百三十二年而天下歸商。

    夏禹順金。

    殷湯王世自湯至纣三十主六百二十九年而天下歸周。

    殷順水德。

    周文王世三十七主八百六十七年天下歸秦。

    周順木德(已上三王)秦世六君合四十九年天下屬漢。

    秦順水德。

    前漢世自高祖至孺子十四君合二百十四年。

    順火長安。

    後漢十三主一百九十五年。

    第一世祖。

    第二明帝。

    永平三年佛法始傳。

    永平總十八年。

    次魏朝五主合四十八年。

    順土都邺。

    次西晉自武帝至愍帝四主五十四年順金洛陽。

    次東晉十一主百四十四年。

    順金建康。

    次宋朝八主合六十年而為齊。

    次齊世七主二十四年而為梁。

    次梁世四主五十六年。

    陳霸滅之。

    次陳世五主三十三年隋滅之。

    已上宋齊梁陳四代皆是南朝。

    即都建康。

    次隋世三十八年禅于唐。

    隋後北朝。

    次唐世二十二主二百八十八年。

    順土長安。

    高祖第一在位九年(武德九年)太宗第二位二十三年(貞觀二十三)高宗第三位三十四。

    則天第四位二十一。

    乃至濮王第二十在位一年。

     玄。

    何異槌阜共安明者。

    安明謂須彌翻名也。

    寶窟曰。

    須彌此雲妙高。

    亦名安明。

    亦言善積。

    林公須彌留此雲善高。

    三百三十六萬裡。

    縱廣亦然。

    略說有十寶山。

    廣說六萬諸山以為眷屬須彌最勝。

    此山四寶所成。

    東面黃金。

    西有白銀。

    南有琉璃。

    北有頗梨。

    是故此山端嚴殊特。

     玄。

    問同人者之五情等者。

    謂會上所言周朝柱史。

    重成人一之義也。

    意言。

    雖眼耳等五是同人故。

    迹為周朝柱史。

    神智明朗之方大異泛人故。

    本實天尊故與能仁有何異耶。

    法華序品說彌勒請文殊答有二。

    初同凡夫示全不測現瑞之旨。

    是故緻請。

    此名同請答。

    彌勒同人以不知相而請之故。

    二彌勒以仿□其相。

    但事未決定故緻于請。

    此名異請答。

    既仿□其相而異大衆人不知而請。

    故大師統略釋此二重請答意曰。

    釋請答文為二。

    初名同請。

    同人者之五情未測如來現瑞之旨。

    後稱異請。

    異人者之神明故以仿□其相(已上) 所言神明者。

    莊子雜篇天下之章曰。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

    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為以其有為則真為也。

    為其真為則無僞矣。

    又何加焉)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

    明何由出(神明由事感而後降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

    皆原于一(使物各複其根。

    抱一而已。

    無飾于外。

    斯聖王所以生成也)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不離于精謂之神人。

    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以天為宗。

    以德為本。

    以道為門。

    兆于變化謂之聖人(凡此四名一人耳。

    所自言之異)以仁為恩。

    以義為理。

    以禮為行。

    以樂為和。

    薰然慈仁謂之君子(此四名之祖匠。

    而賢人君子之服膺也)以法為分。

    以名為表。

    以操為驗。

    以稽為決。

    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百官以此相齒。

    以事為常。

    以衣食為生。

    蕃息畜藏。

    老弱孤寡為意。

    皆有以養民之理也(民理既然。

    故聖賢不逆)古之人其備乎(古之人即向之四名也)配神明醇天地。

    育萬物和天下。

    澤及百姓。

    明于本數。

    系于末度(本數明故末不離)六通四辟小大精粗。

    其運無乎不在(所以為備) 彼莊子疏曰。

    天下之治方(至)又何加焉。

    疏方道也。

    自軒顼已下迄于堯舜。

    治道藝術方治甚多。

    皆随有物之情。

    順其所為之性。

    任群品之動植。

    曾不加之于分表。

    是以雖教不教。

    雖為不為矣。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

    疏上古三皇所行道術。

    随物任化。

    淳撲無為。

    此之方法定在何處。

    假設疑問發明深理也。

    曰無乎不在。

    疏答曰。

    無為玄道所在有之。

    自古及今無處不備。

    曰神何由降(至)而後降出。

    疏神者妙物之名。

    明者智周為義。

    若使虛通聖道今古有之。

    亦何勞彼神人。

    顯茲明智。

    制禮作樂以導物乎。

    聖有所生王有所成。

    疏夫虛凝玄道物感所以誕生。

    聖帝明王功成所以降迹。

    豈徒然哉。

    皆原于一(至)所以生成也。

    疏原本也一道也。

    雖複降靈。

    接物混迹和光應物。

    不離真常。

    抱一而歸本者也。

     不離于宗(至)所自言之異。

    疏冥宗契本謂之自然。

    淳粹不雜謂之神妙。

    凝然不假謂之至極。

    以自然為宗。

    上德為本。

    玄道為門。

    觀于機兆。

    随物變化者謂之聖人。

    已上四人隻是一耳。

    随其功用故有四名也。

     以仁為恩(至)所服膺也。

    疏布仁惠為恩澤。

    施義理以裁非。

    運節文為行首。

    動樂音以和性。

    慈昭光乎九有。

    仁風扇乎八方。

    譬蘭惠芳馨香氣薰于遐迩可謂賢矣。

    以法為分(至)三四是也。

    疏稽考也。

    操執也。

    法定其分。

    名表其實。

    操驗其行。

    考決其能。

    一二三四即名法等是也。

    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疏自堯舜已下置立百官。

    用此四法更相齒。

    次君臣物務遂以為常。

    所謂彜倫也。

     以衣食為生蕃息畜藏。

    疏夫事之不可廢者耕織也。

    聖人不可廢者衣食也。

    故國以民為本。

    民以食為天。

    是以蕃滋生息畜積藏儲者養民之法。

    老弱孤寡(至)向之四名也。

    疏養老哀弱矜孤恤寡。

    五常已下備有之焉。

    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

    疏配合也。

    夫聖帝無心因循品物。

    故能合神明之妙理。

    同天地之精醇。

    育宇内之黎元。

    和域中之群有。

    澤及百姓(至)未不離。

    疏本數仁義也。

    末度名法也。

    夫聖心慈育恩覃黎庶。

    故能明仁義以崇本。

    系名法以救末。

    六通四辟(至)所以為備。

    疏辟法也。

    大則兩儀。

    小則群物。

    精則神智。

    粗則形像。

    通六合以敖遊。

    法四時而變化。

    随機運動。

    無所不在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