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检幽集第四

首頁
    。

    二正破斥。

    言問道理為有大乘為無大耶者。

    先定關也。

    如其有大則是有見等者。

    第二正破斥。

    于中有五破。

    一堕有無見破。

    二随一異二見破。

    三非佛弟子破。

    四非大乘破。

    五堕斷常破。

    如文可見。

     言大品雲諸有二者無道無果者。

    大品遍學品曰。

    有二相者無有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無有道無有果。

    乃至無有順忍。

    現見色相。

    乃至見一切種智相。

    又曰。

    是人得是法。

    是為大有所得。

    二法無道無果。

    若行二法無道果。

    行不二法有道果不。

    佛言。

    諸二法無道無果。

    行不二法。

    亦無道無果。

    若無二法無不二法。

    是道是果。

    述義曰。

    無道者無菩薩因。

    金剛以還名為道。

    無果者無涅槃果。

     涅槃雲明與無明愚者謂二者。

    彼如來性品曰。

    若言無明因緣諸行。

    凡夫之人聞已分别生二法想。

    明與無明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述義曰。

    明者解也。

    無明者煩惱。

    且如明名由何得之。

    若由照無明得者。

    無明滅故明應滅。

    所照無時何有能照。

    又明與無明其性無二。

     玄。

    大品經雲諸天子歎雲我于閻浮等者。

    彼經十九曰。

    爾時諸天子。

    虛空中立發大音聲。

    踴躍歡喜。

    以分陀利等四華中而散佛上。

    如是言。

    我等于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

    是中無量百千天子得無生法忍。

    法華如前引。

     玄。

    涅槃經雲昔鹿林等者。

    彼經十三曰。

    諸佛世尊語有二種。

    一者求小乘。

    二者求大乘。

    我于昔日波羅捺城。

    為諸聲聞轉于法輪。

    今始于此□屍那城為諸菩薩轉大法輪也。

     玄。

    智度論雲等者。

    彼論曰。

    佛口所說。

    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

    三藏是聲聞法。

    摩诃衍是大乘法。

    即菩薩藏也。

     玄。

    地持論雲等者。

    彼論第三曰。

    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

    餘十一部是聲聞藏。

     玄。

    正觀論雲等者。

    中論第一出自在韋紐等八計已曰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

    先于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

    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

    以大乘法說因緣相。

    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

    畢竟空無所有。

    疏釋曰。

    第一序佛說經意中又二。

    第一明佛說小乘經意。

    又為已習行有大心下第二明說大乘經意。

    然至道未曾大小。

    但赴大小兩緣故開大小兩教。

    今因此大小以悟非大非小。

    所以前小後大者。

    欲示一途次第。

    就說小中又開為二。

    一辨邪興。

    二明說正。

    前亦是感。

    後複名應。

    又為已習下第二明佛說大乘教意。

    即是說八不意。

    就文為二。

    初辨教緣即是感。

    次辨緣教即是應。

     (裡書雲) 地持論第三雲。

    彼菩薩求法者。

    何所求。

    雲何求。

    何故求。

    略說求菩薩藏聲聞藏外論世工業處智。

    十二部經唯方廣一部是菩薩藏。

    餘十一部是聲聞藏(文)法華義疏第四雲。

    第三句小廣而大略。

    如地持論說。

    菩薩藏名方廣經。

    聲聞藏謂十一部。

    此意明大乘十二為明方廣之理。

    從所诠理為名。

    故十二部悉名方廣(文)大品疏第三雲。

    閻浮是樹名。

    提州秤。

    因樹為目。

    州中有閻浮林。

    林中此樹所最長焉。

    故為名也。

    樹下有河。

    底有金砂名閻浮檀金。

    有少州亦閻浮提也(文)(已上裡書) 玄。

    以經論驗之唯有二藏者。

    淨名玄第七曰。

    二藏義有三雙。

    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此從人立名。

    二大乘藏小乘藏。

    從法為稱。

    三半字滿字。

    就義為目。

    此三猶一義耳。

    不得雲半滿但是涅槃。

    前二教通終始。

    故大經雲。

    我為聲聞說是半字。

    故知半字猶是聲聞藏也。

    問。

    說何法名聲聞藏。

    答。

    說二乘法皆名聲聞藏。

    問。

    既說二乘法。

    直名二乘藏。

    雲何名聲聞藏。

    答。

    立二藏意。

    但取大小相對。

    以小乘義為聲聞藏。

    以大乘義為菩薩藏。

    緣覺亦是小乘。

    故雲聲聞藏。

    又從多為論。

    聲聞因果二時禀聲聞教。

    緣覺因人藉教。

    果人自然悟道。

    是以但名聲聞藏不名緣覺藏。

    故地持雲。

    說聲聞緣覺法名聲聞藏。

    問。

    聲聞藏非但說二乘法。

    亦說菩薩法。

    雲何屬聲聞藏。

    答。

    小乘法說于菩薩屬聲聞藏。

    若以大乘說菩薩法。

    即屬菩薩藏。

    小乘法中明菩薩從凡得聖。

    教即不圓理不具足故名聲聞藏。

    大乘法中明菩薩。

    教圓理滿名菩薩藏也。

    又小乘法中多明二乘法。

    少說菩薩法。

    如釋論雲。

    三藏中廣為聲聞說種種法。

    不說菩薩行。

    唯中阿含本末經為彌勒授記。

    亦不說菩薩行。

    故知明菩薩法少。

    以少從多名聲聞藏。

    不名菩薩藏。

    問。

    為小乘人但應說二乘法。

    何須說菩薩法。

    答。

    佛為二乘開三乘教。

    如法華雲。

    一乘化二人不得。

    故知一佛乘分别說三。

    故知小乘中明有三乘也。

    問。

    既為二乘人說三乘法者。

    何故不說菩薩行哉。

    答。

    二乘不欲行菩薩道故不須說行。

    但知道理有三究竟故略明佛乘。

    問。

    既不說菩薩因。

    何須授彌勒記明得佛果。

    答。

    聲聞必憑師悟道。

    須明有三世佛。

    故授彌勒記也。

     (裡書雲) 藏事。

    中論疏記雲。

    所言藏者。

    蘊畜苞容也。

    道基師雲。

    通名藏者。

    苞含蘊積攝藏諸義。

    名之為藏。

    故攝論雲。

    此三及二雲何名藏。

    由能攝故。

    此攝何法。

    一切應以義(文)(已上裡書) 玄。

    問若乃皆菩薩藏等者。

    淨名玄第七曰。

    問。

    此經是菩薩法藏所攝。

    又辨不思議解脫法門。

    絕二乘境界。

    則應但教菩薩。

    雲何複有聲聞衆耶。

    又釋論雲。

    佛為大菩薩說不思議解脫經十萬偈。

    即是華嚴經。

    小乘在華嚴座不得見聞。

    以不種聞是大乘因緣故。

    此經亦稱不思議解脫。

    何故聲聞在座得聞耶。

    答。

    法華玄論已具詳之。

    餘未盡者今當更說。

    依釋論意明。

    華嚴為大菩薩說。

    小乘不聞。

    淨名等通為大小淺深人說。

    故二乘得聞。

    則華嚴明不可思議事深。

    淨名辨不可思議事淺。

    雖同是不可思議而有淺深。

    故有聞與不聞。

    例如雖同是般若。

    有與三乘共說。

    獨大菩薩說。

    九地尚不聞。

    況複二乘矣。

    問。

    論雲一切經中般若最大。

    何故二乘得聞般若不聞花嚴會。

    答。

    般若雖大。

    多說方便實慧甚深理法。

    二乘之人即有小分。

    故得聞之。

    華嚴多辨實慧方便。

    就事辨不思議。

    則二乘絕分。

    故不得聞也。

    又大判聲聞凡有二種。

    一者實。

    二者權。

    實之中複有二種。

    一退大學小。

    二本乘之人。

    退大學小約一化始終凡有四時。

    一大機未熟。

    二小根已成。

    三小執當移大機遠動。

    四小執正傾大機正熟。

    一化始終唯有此四。

    大機未熟者。

    佛初成道為諸菩薩說華嚴經。

    則欲以大法化之。

    但小機未堪熟。

    是故息化。

    如法花雲。

    長者居師子座眷屬圍繞羅列寶物。

    即遣傍人追捉窮子。

    窮子驚懼。

    父遂放之。

    即指華嚴時事也。

    以大機未熟。

    雖複在華嚴座不得見聞。

     次小根已成者。

    道場之日既未堪大化。

    鹿園之時方受小法。

    故密遣二人誘乃得之。

    三小執當移大機遠動者。

    即以般若淨名諸方等正教菩薩密化二乘。

    令陶練小心仰慕大道。

    以小執當移大機遠動在般若淨名之座故得見聞。

    但未領解。

    四小執正傾大機正熟者。

    即法華開方便門示真實義。

    以小執既傾方便之門宜開。

    大機已成真實之義便顯。

    故在法華座亦得見聞複信解也。

    問。

    大機未熟故花嚴之會未有小衆。

    何故第八會中列五百聲聞。

    答。

    前七會多是佛初成道菩提樹下說之。

    此時未有小衆故七會不列。

    第八會後時說之。

    後已立祇洹精舍。

    此時得有聲聞所以列也。

    講者謂七處八會皆初成道說。

    則失斯言也。

    問。

    華嚴即化菩薩不教聲聞。

    又大機未成。

    何故列之在座答。

    花嚴是顯菩薩法與二乘法異。

    故就祇洹明二緣不同。

    菩薩即見淨土聞說大法。

    聲聞自見穢處聽受小乘。

    如人見水餓鬼見火。

    非是欲化二乘故列之在席也。

    二乘見穢。

    菩薩睹淨。

    令菩薩深鄙小乘增進大行。

    乃是化菩薩耳。

    問。

    聲聞何故不得見聞菩薩法耶。

    答。

    釋論雲。

    如人有五根故得見聞。

    若無五根不得見聞。

    有菩薩五根故得見聞菩薩境界。

    二乘無菩薩五根故不得菩薩境界故也。

    問。

    若爾何故入法界品明身子與六千眷屬得見文殊耶。

    答。

    就事而言。

    承佛力故見。

    任力即不見。

    又前明始迷故不見。

    後表終悟故得見。

    如法華窮子凡有三時。

    初遙見父次避父去。

    後還其父所。

    初表當悟一乘。

    次背大取小。

    後還悟一乘同入法界。

    問。

    七處八會何故就法界品明二乘始不見聞終見聞耶答。

    據事而言。

    七會初成道時說。

    二乘大機未成故朱有聲聞。

    法界既後時說。

    即小執漸移大機遠動。

    是故在座後得見聞。

    又舉二乘出法界顯菩薩入法界。

    又欲明法界非大非小大小具足。

    非見聞不見聞而見聞不見聞具足也問般若淨名二經。

    同是小執當移大機遠動。

    顯教菩薩密化二乘有何異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