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世纪思想文化之光——读金庸、池田大作对谈录

首頁
    (70頁),“颠倒了主次”(56頁)。

    這些論斷,實際上包含了過去年代發生的許多令人痛心的事情,總結了人們付出巨大代價甚至血的代價才得來的經驗教訓。

     池田大作和金庸都經曆過、體驗過戰争帶給人們的巨大痛苦,所以他們的共同目标之一是堅決制止戰争。

    池田的長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征入伍,後來在緬甸陣亡。

    這位長兄曾經親眼看到過日軍對當地人民的血腥屠殺,有一次,當他從前線短期返家時,就說:“日本軍做得太過分了!對中國人真是太狠毒了!”這句話深深刻印在池田大作的頭腦中。

    因此,池田作為曾經是軍國主義日本的國民,堅決反對各種戰争。

    金庸在中國的抗日戰争期間颠沛流離,嘗盡苦難,他家住宅被日軍燒光,他的母親和一個弟弟在戰争中去世,他那種堅決反對侵略戰争而同時擁護衛國戰争的立場,就是在當年形成的。

    但他認為,即使是革命的戰争,也難免付出代價,造成悲劇。

    他自己的父親就是在解放初年的軍事管制期間被冤枉地誤殺的。

    所以金庸說:“我祖父、父親、母親的逝世,令我深深感覺不遭侵略、能和平生活的可貴,不論是國際間還是國家内部,最重要的是避免戰争,讓人民在和平的環境中争取進步,改善生活。

    暴力常是許許多多不幸的根源。

    ”(134頁)基于同樣的考慮,維護中日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也成為池田大作和金庸十分關切的話題。

    他們懷着深深的敬意,共同回顧了老一輩傑出人士如日本方面的牧口會長、竹内好、井上靖、中島健藏,中國方面的周恩來、鄧小平、巴金、趙樸初等在這方面的偉大貢獻。

    池田認為,維護日中友好,關鍵在于日本民衆的真正覺醒。

    池田強烈譴責日本一些大言不慚、無視侵略曆史的“政治家”,他說:“日本人所犯下的罪行當然令人汗顔,但更令人感到可恥的是,許多日本人忘掉了這段曆史!”“忘記過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反省和贖罪心情,也不能誓言和平。

    日本人對于這種‘曆史的健忘症’必須徹底地予以糾正。

    若非如此,就不能被世界視為朋友。

    ”(122頁)這可以說真是振聾發聩之言。

    今天,當國際和國内民衆都期待日本經濟較快走向複蘇之時,日本全國既需要有民族的凝聚力,又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軍國主義思潮重新擡頭——在這樣的時候,池田大作先生這番話語尤其顯得重要,無異于為日本人民敲響了聲聲警鐘。

    隻有在日本國民深入反省和真正覺醒的基礎上,中日兩國的相互友好、永久和平乃至經濟上平等互利的合作,才能順利得到實現。

     金庸、池田大作還共同探讨了現代社會中人的精神和人格力量的問題。

     這是因為,現在社會的大多數人被物質的豐富所眩惑,隻重視追求商品的擁有和消費的價值。

    然而在金庸看來,“人的幸福和不幸是不能以金錢或物質的多寡來計算的,須以内心的滿足程度與精神價值來衡量。

    真正近代文明必須重視精神和人格。

    倘若人人都将商品或物質作為追求目标的話,由于物質有限而人的欲望無窮,就會演變為争奪、掠奪、鬥争、戰争,更有可能引發世界大戰吧!為了回避這種大災難,就要發展、創造精神和人格的價值,對之日益重視,除此以外别無他途。

    ”(224頁)池田大作也認為: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更需要克服自身的弱點——“内在的‘惡’”。

    若是隻追求金錢,“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滿足感”。

    (224頁)人的真正幸福,在于有所創造,實現自我價值。

    而這,就需要戰勝自己的弱點。

    “有外在的‘惡’,同時也有内在的‘惡’——若不看到這一點,一切改造世弊的革命,是不能脫離單純的權力鬥争、政權更疊的範圍的。

    ”(366頁)這實在是講得非常精彩的一段話。

     池田大作曾多次訪問香港,讀者也許更關心他對香港的看法。

    對談錄表明,池田先生對香港有深刻的觀察和洞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