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則證人空;修假觀,則證法空。
若修中道第一義谛觀,謂我法二執俱遣,能空之空亦除,空執兩忘,即證空空。
修中道觀者,雙照二谛,非離開空有,為中道觀。
若離開空有,别有中道,此即是但中。
如雲外見月,不得稱為圓中道,必須雙照二谛,以不離二邊,而不即二邊故。
夫吾人介爾一念心中,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一一無非空假中。
若說是有,則當體了不可得;倘說是空,則三千曆曆明明,當一念起時,直照起處,了不可得即空義也。
然起處,曆曆明明,即假義也。
曆曆明明而了不可得,非空非假,雙離二邊,即空即假,雙照二邊,即中道義。
故雲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心心寂滅,念念常住,空有不二,遮照同時,自然而念念流入薩婆若海。
薩婆若,此雲智慧,即念念流入諸佛大智慧海也!若菩薩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者,當知吾人一念介爾心中,無法不備,所謂百千三昧,同在心源;河沙功德,同歸方寸,那一法離于自心,法法無非是自心所現故。
但衆生在迷,将自心之如來妙能,蔭而不顯。
若菩薩欲于一念心中,具足成就一切佛法,應須修于息二邊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觀,方能成就。
言息二邊分别者,二邊,即指一切對待法言,如空有、我無我、常無常、大小、高下、長短、親疏等,凡對待者皆是。
當知二邊對待法,其體本無定實,以其皆由比較而生,如大小對待,大非真大,因小見大;小非真小,因大見小是也。
今對于一切之境,不起分别,故謂之息不著空有,不偏一法,不厭生死,不欣涅槃,無邊可止即邊即中。
道無二邊,有何可止,蓋不期止而自止,故又謂之不止止,此為最高功夫,即是息二邊分别止。
正即不偏不邪也,謂不著空有,而不離空有,雙遮雙照,遮照同時,如是而修,故謂之行于中道正觀。
雲何修正觀?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正。
谛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
若能如是照了,則于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見中道二谛,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
雲何二字征起之詞。
言修正觀者,謂反照體達,了知現前一念心性,非真非假;非真即非真空,非假即非妙有,息其緣真緣假之心,此即妙奢摩他大真谛法門。
所謂一空一切空,十法界莫不俱空,即摩诃般若畢竟空,在大乘止觀中,名大寂靜止門。
而谛觀心性,雖然非空非假,不壞空假之法,諸相宛然,空而不空,三千宛爾,即是妙三摩缽提,大俗谛法門。
大俗谛屬有,大真谛屬空,不取于空,亦不取著于有,外不住境,内不住智,了達智外無境,境外無智,境智雙忘,即是雙超二谛。
若能如是照了,則于心性通達中道,即能圓照真俗二谛,自心中雖複熾然分别,而常體寂,雖常體寂,而緣起分别,此名圓修中道止觀。
當知此全是頓教法門,妙則極妙,修卻不易,而且非上根人,不易領會,以此種功夫,與前二觀大不相同,若能于自心之内,見中道二谛,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谛。
何以故?以一切法唯心故,既一切法唯心,自心既見中道二谛,則一切法無不中道二谛,亦于自心中顯現,以境由心轉故也。
然雖見一切法中道二谛,而不取著于中道二谛,以決定性,不可得故。
何以言之?于一切法有非定有,空非定空,雙非亦非,定雙非中道,亦定非中道,二邊不立,中道不安,然此中道正觀之境界,不可以言語形容之,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證乃自知,今以文字而言者,因迷者不了,故借文字以顯,所謂道本無言,假文字以顯道,雖假文字,其用功所證境界,全非文字,必須真踐實行乃可。
如中論偈中說: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此下引論,明圓三觀之理論,中論即中觀論,此論共有五百偈,乃西竺龍樹菩薩之所造。
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以論為稱者,盡其言也。
以實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釋不盡,故假論以明之,蓋修行人,内心滞惑,或生于倒見,或執于偏解,故作此論,折之以中道之理,令二邊之相,即真俗不二,故名之曰中觀論。
此論偈中有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此四句偈,義理幽深玄妙,如來三藏一十二部,無不于此四句中,收攝殆盡。
因緣所生法,即指一切浮塵諸幻化相而言。
能所八法所成之根身器界,皆如幻化,以色香味塵,幻成地水火風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幻成一切根身器界;即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耳。
我說即是空者,即當處出生,随處滅盡之義,謂一切諸法,如空中花,生無來處,刹那即滅,滅無去處,謂于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故雲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者,即幻妄稱相之義,依于世谛,說有十界依正,種種差别不同,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别離,虛妄名滅,故以假名稱之。
亦名中道義者,即是其性真為妙覺明體之義也,法法全是性體,如花性即虛空性,二月即是真月,所謂以此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故雲亦名中道義。
楞嚴經又雲:‘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
’即是因緣生法,當體空義。
又雲:‘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即亦名為假名。
又雲:‘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即是亦名中道義。
又雲:‘如來藏本妙圓心,十界俱非。
’即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又如來藏元明妙心,十界俱即,是亦名為假名。
又雲:‘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是亦名中道義。
若以四教而論:因緣所生法,即藏教;我說即是空,即通教;亦名為假名,即别教;亦名中道義,即是圓教。
此約一往淺深,與而言之,若奪而言之,觀相原妄,無可指陳,則不特九法界陰入處界皆妄,即諸佛之陰入處界,亦莫不是妄,若觀性原真,唯妙覺明,則不特諸佛之法是真實,而九法界之相,一一無不是妙真如性。
大陀羅尼問曰:‘九界之相可名為妄,佛界妙相全合真性,雲何而多為妄耶?’答曰:‘對迷說悟,對染說淨,其體雖真,其名則妄,如演若達多,忽悟本頭,非從外得,頭雖是實,而悟得二字,全無實法,不過因迷失而言之耳!’所謂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即此義也。
又問曰:‘佛界之性可名為真,九界之性全屬迷染,雲何為真耶?’答曰:‘如酒醉人,醉見屋轉,屋實不轉;又如行人,迷南為北,方實不移;疑繩作蛇,繩原是麻;全水成冰,性元濕清。
故曰:觀相元妄,觀性元真。
’謂觀性家之相,則無相非妄,故十界皆得名妄。
若觀相家之性,則無性非真,故十界皆得即真。
中論四句,當體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一一無不是即空、即假、即中。
圓三谛理,如此推而廣之,無論修觀,乃至依報正報,随拈一法,無不是一念三千空假中,大亦空假中,小亦空假中,有情無情,亦莫不是空假中。
圓三谛理,但有迷悟之差,諸佛證此空假中,故稱為佛;凡夫迷此空假中,故名衆生。
當知此四句偈義,最為玄妙,若欲窮其底蘊,海墨書之不盡,略言大意如此。
深尋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别中觀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種方便觀門旨趣。
當知中道正觀,則是佛眼一切種智,若住此觀,則定慧力等,了了見佛性。
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天台二祖慧文大師讀中觀論。
至四谛品,因緣所生法,乃至亦名中道義之四句偈時,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無不即空、即假、即中,圓三觀理,後将一心三觀,傳之于南嶽,南嶽傳之于智者,智者發揚而光大之,遂說三大部五小部,創立法華一宗,判别一代五時,抗折諸家,超乎群說,足征此四句偈,為台宗建立三觀,根本發源之處,其義理深妙可知;若尋此偈義,非惟具足分别中觀之相,亦是兼明前空假二觀之旨趣,以中道妙觀不壞空假,空假不離中道,三即一,一即三,不前不後,不并不别,故名為中道。
佛眼者,非凡夫之肉眼,亦非諸天之天眼,不同二乘之慧眼,菩薩之法眼,唯佛眼能具足前四眼之用,五眼一眼中見,無事不知,無事不明,無事不見,所謂觀恒河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頭數,故名佛眼。
偈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雖遍照十界差别之異相,而差即無差,其體還同,無差而差,照異即假,差而無差,體同即空,空假不二,即中道觀,是知三觀一觀,名曰妙觀,五眼一眼,名為佛眼;三智一智,名為一切種智。
若住此觀,則定慧力等,了了見于佛性,空即定,假即慧,空假不二,即是定慧力等。
二乘偏于空,菩薩偏于假,至佛住方得空假不二,中道妙觀現前,了了見于佛性,安住大乘等。
引法華譬喻品中,等賜大車譬,正喻行人,修圓頓止觀。
經雲:‘其車高廣,衆寶莊校’,乃至‘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殊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仆從而侍衛之’,此略引耳。
大乘即指大白牛車乘,譬三谛實相妙理,豎無初後,橫絕邊涯,即空、即假、即中,具足百界千如,故名大乘。
白牛,即喻稱性妙觀,因三谛之理,由妙觀顯,故名駕以白牛,即名大白牛車乘。
安住大乘者,無住而住,謂之安住,即任運流入之謂。
行步平正者,圓觀即止即觀,即觀即止,定慧不二,七覺調平。
其疾如風者,譬圓觀稱性而作,任運入于無功用道,又喻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薩婆若海也。
當知此證果章中,所修之止觀,一一與前正修章所明不同,以其前來所明,乃是分證以前之緣修。
今所明者,乃是分證見道後之稱性真修,故以安住大乘,自然流入等語言之,閱者不可忽略。
此中純明功用所得境界,并贊其功德,若論行之法,則正修章均已明訖,若能如是了知,則下文所明之義,及前九章之義,皆得煥然明顯,不緻有重煩之累也。
行如來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則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
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于一切法無所染著,一切佛法皆現在前,成就念佛三昧。
此下文亦是引經贊其功德。
上來既修圓頓止觀,安住大乘,則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即是行如來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如來行者,謂無一行不是如來行,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行者至此,能行同如來,故名行如來行;如來衣者,忍辱柔和是;如來座者,諸法空是,如來室者,大慈悲是。
其中亦有分别不同:大慈悲室,若就同體,即法身;若被衆生,即解脫;能令衆生會于同體,即般若。
忍辱衣者,遮覆為義,若就能即般若,所覆即法身,和光利物,即解脫。
諸法空坐,亦有能坐所坐,能坐即般若,所坐即法身,身座冥稱即解脫。
經雲:‘如來以衣覆之。
’又雲:‘肩所荷擔。
’又雲:‘與如來共宿。
’此通約聖流,自利利他,以明衣座室故。
法華文句雲:‘利物以慈悲為首,涉有以忍辱為基,說法以亡我為本。
’又雲:‘一切善法慈悲為本,忍辱第一,道無相最上。
’皆明衣座室之功能。
今行者,著如來衣,入如來室,坐如來座者,正顯念念入于聖流,非前凡小可比也,是則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
如來莊嚴,不外乎福慧二德,六度為能莊嚴,法身為所莊嚴,能所不二,即妙莊嚴,約止觀則以一心三觀為能莊嚴,一境三谛,為所莊嚴,故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即此義也。
末世衆生,根機淺薄,欲修一心三觀,行如來行,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是為甚難,若修念佛,較易成就。
正念佛時,即一心三觀,能念之心空寂,即空觀;所念之佛曆明,即假觀;非空非假,即中道觀;念至一心不亂,則一心三觀自然現前,此時所念如所言,所言如所念,即是行如來行。
正念佛時,常懷慚愧之心,又不為外境所動,即行忍辱行;念佛之時,發願自度度他,即是大慈悲室;念佛之時,念念與佛相應,看空一切,不為塵世所羁累,即行如來座;一句彌陀,無量光壽,光即智德莊嚴,壽即福德莊嚴,光壽不二,即是妙莊嚴;一句彌陀,即是行如來行,即是莊嚴如來;一句彌陀,如摩尼寶,面面皆圓;一句彌陀,如甘露水,滴滴皆甜,世人明哲,請嘗試之。
獲得六根清淨者:我等衆生,眼為色所染,耳為聲所染,乃至意為法塵所染,見不超色,耳不越聲,六根悉不清淨;若行人修觀至相似分證位,初信即斷見惑顯真理,二信至七信,斷思惑盡,不為三界六塵所染,此時六根互用,眼不特見色,而能聽聲,舌不特别味,而亦能知法,故獲六根清淨入佛境界。
然佛之境界,即是空假中三觀,圓三谛理,即大寂滅之境界也。
古雲:‘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又雲:‘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
’是則于一切法無所染著,一切好境,不生貪愛,一切惡境,不生憎厭,了達好惡平等,憎愛一如,所謂:‘百花叢裡過,一葉不沾身。
’此時一切佛法,皆現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即是一心三觀,念念與佛相應,得大自在也。
安住首楞嚴定,則是普現色身三昧。
普入十方佛土,教化衆生,嚴淨一切佛刹,供養十方諸佛,受持一切諸佛法藏,具足一切諸行波羅密,悟入大菩薩位。
則與普賢、文殊為其等侶。
上來修止觀念佛,即行如來行,入如來室,乃至坐如來座,及成就念佛三昧,破無明,證其理,然後安住首楞嚴定。
梵語首楞嚴,華言翻為健相分别,謂菩薩住是三昧,則于一切三昧行相,多少淺深,悉能分别了知;又名堅固不壞,謂住是定中,一切邪魔惱亂,不能破壞;亦名根本大定,謂諸一切定,由此而出生故;亦名三昧中王,謂于諸三昧中,得大自在故。
普現色身三昧以下,即是從根本定,而興大用。
普現者,如天上一月,普印千江,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正顯菩薩住是三昧,能于一切世界,于一心中,不簡巨細,悉皆能現;謂東湧西沒,南出北入,無前無後,同時應現,色相宛然,故雲普現。
如觀音大士之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以是普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國土之中。
教化無量衆生,嚴淨一切佛刹,即莊嚴成佛之淨土也,供養一切諸佛,得大福德,受持一切諸佛法藏;獲大智慧,即是以福慧二莊嚴,達諸彼岸,故名具足一切諸行波羅密也,然後悟入大菩薩位。
所言大菩薩位者,即開示悟入之住行向地四十心也,至此則與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為其等侶。
此二大菩薩,常佐釋迦文佛,行化于娑婆世界,與此方衆生,最為有緣。
雖示為菩薩,而其本地,與如來無二無别。
印度稱邲輸跋陀,又雲三曼多跋陀羅,華則曰普賢:謂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曰普:斷道之後,鄰于極聖曰賢。
印度稱文殊師利,華稱妙德,亦名妙吉祥:謂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不可思議,故名妙德。
文殊普賢二大士,諸經中,皆列為菩薩之上首,可以表法:(一)普賢表所信如來藏,文殊表能信之心。
(二)普賢表所起萬行,文殊表能起之解。
(三)普賢表證出纏法界,文殊表能證大智,且有互相融攝。
信若無解,信是無明;解若無行,解是邪見;信解真正,方了妄成真。
若了達文殊與普賢不二真智,與真鏡一如,當下即是毗盧遮那,因同果海二而不二,則能知與所知,其位可知矣。
今行者修念佛止觀,成就念佛三昧,即能與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諸大菩薩,為其伴侶,把手共行,則行人之位,亦不言而可知矣!
常住法性身中,則為諸佛稱歎授記,則是莊嚴兜率陀天,示現降神母胎、出家、詣道場、降魔怨、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于十方國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應二身,則是初發心菩薩也。
上既與諸大菩薩為其等侶,則破無明,證中道亦明矣!無明既破,則與中道相應,從此能常常安住于法性身中。
言法性身者,即真如法性清淨之體也;凡夫衆生,則以五陰四大假合為身,二乘以意生為身,菩薩能分破無明證中道,則與法性為身;與一切法而為其性故,亦名法身,謂此法性之身,遍滿十方,無量無邊,色相端正,相好莊嚴,以無量光明,無量音聲,普度十方,是名法性身也;若從體起用,加以方便力,如下八相成道,非生現生,非滅現滅,示同凡夫,有生死相。
今行人,能常常安住真如法性身中,則為十方一切諸佛,稱歎授記。
授謂聖言說與,記謂果與心期,即是如來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授記作佛。
如法華經中:‘汝阿逸多,當來作佛,号曰彌勒。
’等是也。
則是莊嚴兜率陀天,以下二行半文,明菩薩因中莊嚴八相,則果上能示現八相作佛也。
梵語兜率陀,此雲知足,為六欲天第四天,有内院外院之别,内為補處大士所居,外為天人所住,凡菩薩欲成道作佛,悉住此天内院,而待時機,若時至機熟,則由天而下降,降生人間;如此土兜率内院,則為彌勒菩薩,為補處大士,故菩薩欲成佛,須于因地莊嚴兜率内院,即此義也。
示現降神母胎,即降生相,其中則包括入胎、住胎、出胎三相,然有大小乘之别:大乘則見世尊在母胎中日日三時,與諸菩薩說諸妙法,所謂住栴檀樓閣,轉大法輪;小乘則見菩薩乘六牙白象而入母胎。
出家,如釋尊于十九歲夜半踰城出家相。
降魔相,約小乘則有,大乘則無降魔之說。
以小乘執魔實有,非如大乘了魔無魔,當體如如佛魔平等。
成正覺,即如釋尊,臘月八日,于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
轉法輪,即是起道樹後,詣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十二法輪,說生滅四谛,乃至說五時八教。
所說入般涅槃,即入滅度,此為八相最後一相。
當知諸佛雖現有生有滅,有來有去,其實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衆生緣熟,則非生現生,示現降生、住胎、出胎、乃至轉法輪。
若機薪已盡,則應火雲亡,所以非滅現滅,是知諸佛雖薮薮現生,薮薮現滅,無非是為衆生。
所謂來因衆生而來,去因衆生而去,如天上之月,普印千江,無來而來,無去而去,能于十方世界刹塵國土之中,成就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應二身。
真身謂真智與法身合,故名真身。
起信論雲:‘自體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應身,謂應周萬物,化洽衆生,随其心量,現種種身,譬如一月,現于衆水,而無去來之相。
金光明經雲:‘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是也。
然亦有大小之别,大如現八萬四千相好,及刹塵相好,遍滿虛空,即世尊特應身;若被小乘及人天等機,現丈六老比丘身,即劣應身。
真身如天上月,應身如水中月,因為真身如體,應身是用,體是不變,用是随緣,既能從體起用,則不變而随緣,全真而起應,若攝用歸體,則随緣而常不變。
全應即真,真應具足,是圓教初發心住菩薩也。
華嚴經中,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亦雲:初發心菩薩,得如來一身作無量身。
亦雲:初發心菩薩即是佛。
涅槃經雲:發心畢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難。
此引經證釋。
初發心住菩薩,即能現身百界,八相作佛之義。
華嚴經中,言于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初心即圓十住之第一發心住,即别教初地位也。
住前已将見思塵沙二惑斷盡,至此而能初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則與法性真理相應,故能作分證佛相。
此之作佛,乃是八相成道之佛,非究竟離垢妙極法身佛,故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且能了達諸法真實之性。
真實之性,乃是無性,無性之性,即是如來藏圓覺妙性。
此其通因徹果,亦能了知凡所有一切三昧功德智慧,及與法身,悉于自心之中,法爾天然,非由造作所得,故如來初成道時,三歎奇哉,謂大地衆生,皆有智慧德相,悉由妄想執著,不自證得,故佛性,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也明矣!亦雲:‘初發心菩薩,得如來一身作無量身。
’一身即法身,無量即應身,蓋圓初住時,則能三因圓發,三德圓顯,正因佛性發,成法身德,緣因善性成解脫德,了因慧性發,成般若德。
亦雲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此亦從圓初住而言,因初住能現身百界,八相作佛,二住千界,三住萬界,如是乃至無量世界,乃一一悉能八相作佛,度諸有情,當知凡夫初發心時,亦可稱佛,不過是理即佛,非分證究竟之佛也。
涅槃經,此經為世尊最後中夜所說,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大患永滅,超度生死,乃是究竟之法,故名涅槃。
此經中,佛說初發因心時,乃至究竟極果時,二種不别,以初心證法身體,亦能分身作佛,乃至究竟亦不過證法身,亦能分身作佛,此正顯因心與果覺不二。
初心能作佛,因即該果海,後心作佛,不離因心,即是果徹因源。
如是二心前心難者,因為因地發心,最為不易,縱使發心,求其圓常正信,尤為不易。
古人雲:‘千裡程途,不離最初一步。
’又雲:‘萬丈高樓從地起。
’若地基穩固,則千層萬層,亦随之而建,菩薩發心亦如是。
若最初發得圓常真心,則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亦随之而起,故雲如是二心前心難。
大品經雲:須菩提,有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正法輪。
當知則是菩薩為如佛也。
法華經中,龍女所獻珠為證。
如是等經,皆明初心具作一切佛法。
即是大品經中阿字門,即是法華經中為令衆生開佛知見,即是涅槃經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
已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
梵語摩诃,此翻大,即菩薩中之大菩薩也。
此等菩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藏教四谛正法之輪時,當知即是道場菩薩為如佛也。
如佛乃相似佛非究竟佛,亦顯初住圓發三因之義。
又法華經中,文殊在龍宮,所化無量衆生,有一龍女善根猛利,年僅七齡,即将成佛,在會大衆,皆有疑惑,謂女人,乃是五漏之身,且有五障不能成佛,雲何龍女七歲,即能成佛?爾時龍女即将項系璎珞,解奉世尊,即與舍利弗言:‘汝見是璎珞,奉佛快否?’答言:‘甚快。
’龍女當即往于南方無垢世界成佛,度諸衆生。
此之成佛,雖有如是之速,而仍是八相成道,初發心住之佛也。
上來引諸經為證,皆是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經中,初阿字門,最後是荼字門,即譬四十二位;即是法華經中,為令衆生開佛知見;即是涅槃經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雖雲開佛知見,而示悟入,亦在其中;雖雲見佛性,明初心而證道,其後心亦在其中,故雲:從初發心,即具足一切佛法。
已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分果之相。
次明後心證果之相,後心所證境界則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終不離止觀二法。
所以者何?如法華經雲:殷勤稱歎,諸佛智慧則觀義,此即約觀以明果也。
涅槃經廣辯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涅槃則止義,是約止以明果也。
前明初心證分證果之相,次明後心證究竟果之相。
後對前言,即是最後之一心也,然亦可互相展轉論後心,如二住對初住為後心,三住對二住為後心,所謂初地不知二地事,等覺不知妙覺事。
智者大師,不過位居五品,雲何能知後心所證境界?既不可知,如何能明?大師以己所證,與聖教量之推究所明,不但能證之行,不離止觀,所證之果,亦不離止觀。
所謂大乘因者止觀是,大乘果者亦止觀是,如是推教所明,則無錯謬矣!所以者何?征起。
法華經中,世尊由無量義處三昧,安祥而起,即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并殷勤稱歎諸佛方便法門。
雖方便法門無量,而所歸之處是一,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既雲不二,而雲無量方便者,此即明觀義。
由其以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契實相般若。
文字如舟筏,觀照如駕駛,實相如彼岸,此約觀以明極果也。
涅槃經廣辯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涅槃則止義。
涅槃經中,如來性品第四十二迦葉菩薩,殷勤啟請,求世尊重為廣說大涅槃之義,世尊為之廣辯,共有百句,各各不同,悉皆顯大涅槃,解脫真義,但文字太繁,不能盡述,茲略錄一二,以供夫閱者之參考。
經中世尊謂迦葉言:‘善男子,真解脫,名曰遠離一切系縛。
若真解脫,離諸法縛,則無有生,亦無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
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是故真解脫者,名曰不生。
迦葉!譬如醍醐,其性清淨。
如來亦爾,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淨,所以示現有父母者,為欲化導衆生故。
迦葉!當知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解脫,無二無别,譬如春月下諸種子,得暖氣已,尋便出生。
真解脫者,則不如是。
’乃至末尾,又雲:‘真解脫者,斷諸有貪,一切相,一切系縛,一切煩惱,一切生死,一切因緣,一切果報,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
一切衆生,怖畏生死,諸煩惱故,故受三歸依。
如群鹿怖畏獵師,既得遠離,若得一跳,則喻一歸,如是三跳,則喻三歸,以三跳故,得受安樂。
衆生亦爾,怖畏四魔惡獵師,故受三歸依,因三歸依故,則得安樂,受安樂者,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如來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無盡,無盡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決定,決定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雖以辭無礙,義無礙,二種妙辯,答釋至百句之多,究竟于大涅槃解脫真義,猶未能窮盡,不過取其義而已,其實不足以為喻也。
譬如以月喻面,不得求其眉目;雪山況象,不可覓其尾牙,故大涅槃解脫,實不足以百句為辯也。
涅槃所以約止明果者,因其涅名不生,槃名不滅,不生不滅,即是止,止即定義,故涅槃以止而明極果也。
故雲: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義。
法華經中雖約觀明果,則攝于止,故雲: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
涅槃中雖約止明果,則攝于觀,故以三德為大涅槃。
此二大經雖複文言出沒不同,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其究竟,并據定慧兩法以明極果。
涅槃二字略稱,具足雲般涅槃那,即是不生不滅。
大者,摩诃也,所謂摩诃般涅槃那,即大滅度,究竟不生不滅,所以欲名常寂定者,因為小乘教中亦有不生不滅,但彼不能稱為常寂定,因其了生死,隻能了一半;斷煩惱,亦隻能斷一半。
唯獨大乘度二種生死,滅五住煩惱,當知念一句彌陀,亦即是常寂定,以其有事理二一心不亂故。
衆生終日颠倒妄想,故于無生滅中,妄見生滅,如捏目見空中花,不得為常寂定,若能将一句洪名,持至事一心不亂,則不被見思所動,若能持至理一心不亂,則不被塵沙無明所動,是知無上般涅槃,究竟常寂定,即是一句彌陀。
所以言定者,定即止義,故法華經中,世尊殷勤稱歎方便,約觀明果,觀中則攝于止,故經文雲:‘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
’此句正顯觀中具止。
何以故?究竟涅槃即止,常寂滅相,亦是止,終歸于空,以亦屬止,故言觀中具止。
涅槃中雖約解脫以止明果,但内中已攝于觀矣!故以三德為大涅槃。
涅槃有三種:所謂圓淨涅槃,即般若德;方便淨涅槃,即解脫德;性淨涅槃,即法身德。
法華與涅槃,二種大經,雖複文言,有出有沒不同,出則明顯,沒即隐密。
而二經之中,觀攝止,止攝觀,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其究竟,并據定慧二法,以明極果,以其在因為止觀,在果為定慧故也。
行者當知初中後果皆不可思議。
故新譯金光明經雲:前際如來不可思議,中際如來種種莊嚴,後際如來常無破壞。
皆約修止觀二心以辨其果故。
般舟三昧經中偈雲: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清淨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學此者成大道
行者當知初中後果,不可思議。
初果即初發心住,破一品無明,能分身百界,八相作佛,故不可思議。
中果,從二住至十住,乃至經曆行向地等覺四十位,于百千萬億世界,分身作佛,故不可思議,以其能破四十一品無明。
後果即妙覺位,證到究竟極果,至此無明破盡,垢染全除,究竟登于涅槃山頂,永别無明父母,所謂三覺圓,萬德備,究竟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覺,故不可思議。
初中後三果,皆是無生究竟之法,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舉心即錯,動念即乖,故言不可思議。
金光明為一經之名,此經有兩次翻譯,先翻者為舊譯,後翻者為新譯,此經正是後譯之經,故雲新譯。
金光明經其中所雲:‘前際如來,不可思議’,乃至‘後際如來,常無破壞,不可思議。
’如來者,即佛也。
分初中後三際,前際如來不可思議者,即指現在凡夫,以及蜎飛蠕動,一切衆生,彼被情識迷,但本性中,各各具有真如妙覺明性諸佛之三大三德,莫不圓具無餘,豈可思議否?故常不輕菩薩,常謂我不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我等凡夫,豈可以情識心量,來測度衆生,以牛羊眼,來觀視衆生。
中際如來,即一輩修心之人,能研究佛理,進修勝道,即有種種功德莊嚴,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凡有利益,無不興從,此即緣因功德,福德莊嚴,若聽經聞法,研究妙義,即了因功德,智慧莊嚴,以緣了二因,莊嚴正因佛性,即是中際如來也。
後際如來,即研究果位,亦即謂無上士,如釋迦彌陀藥師等,更無有過其上,至此福德莊嚴,即首楞嚴定,堅固不壞,智德莊嚴,即實相妙智,平等大慧,故雲常無破壞,若三際如來,約六即判釋,則前際如來,既不修行,又不聞法,雖有佛性,類同于無,即理即如來,所謂有垢真如,在纏法身。
中際如來,既能聽經聞法,修福修慧,即是名字乃至分證即之如來也。
後際即究竟即如來也,位雖有三,無不以止觀二心,以辨極果。
然止觀二心,不離一句彌陀。
何以故?萬德洪名,即是果,世豈有無因之果,所謂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不二,始終一如,觀不離止,止不離觀。
般舟三昧,即是常行三昧,九十日為期,始終不坐不卧,亦名佛立三昧。
若三昧功夫修成時,佛則立現在前。
此經偈中雲:諸佛從心得解脫,諸佛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悉皆從此一念心性中,而得解脫。
若離此心之外,另求有所得有所證者,無有是處。
古語雲:‘諸佛妙道,皆于衆生心行中求。
’心行者,衆生妄心流動不息,故稱心行,心者清淨名無垢者,衆生之心,本自清淨,本自光明,雖有煩惱,而此心不被煩惱所染,其體原是清淨潔白,故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五道,即天人地獄畜生餓鬼,修羅即在五道中,包括在内,衆生雖流落于五道,而自心仍然清淨鮮潔,不受污色所染,故雲五道鮮潔不受色。
所以有志之士,能于此心而學習止觀者,則能成就無上大乘之佛道矣!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萬法,是心作萬法。
觀經雲:‘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心而生。
’故于此心而習止觀,無不圓成,故雲有學此者成大道。
誓願所行者,須除三障五蓋;如或不除,雖勤用功,終無所益。
誓願所行者一段,乃智者大師最後至囑。
誓願二字,足征大師悲心,懇切已極。
誓以要其心;願以成其志。
唯願修學行者,除三障、去五蓋;三障,一煩惱障,二業障,三報障,有種種煩惱緻造種種業,有此業,故感生死之果報。
欲除三障者,因其障卻三德故也;煩惱障障般若德,業障障解脫德,報障障法身德。
所謂三障障乎三德,若破除之,即三障而顯三德。
五蓋者,即上所說貪欲、嗔恚、乃至疑蓋,有此五蓋,緻被蓋覆吾人之清淨心,如或不除,雖勤用功,則終無所益,譬如紅日,被煙影雲霧阿修羅手所遮,不得出現,必須摒棄五種之障,方克有效。
全部止觀,共有十章,章章莫不以止觀念佛,顯其究竟,此一行文,雖大師最後之至囑,而亦可作為流通分,願諸學佛同仁,研閱此者,請勤修止觀。
此觀者何?老實念佛也!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