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首頁
    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肝藏熱來噓字至,三焦壅處但言嘻。

    ’三焦者,焦謂焦腑,三焦為水谷之道路,乃氣之所終始也。

    黃帝經明三焦,謂在胃上口以下為上焦,主内而不出;胃之中腕曰中焦,主腐熟水谷;在膀胱上為下焦,主出而不内,以其分上中下故雲三焦,而為六腑之一,故一稱為焦腑,但如此用功對治,乃佛教初心治病方便,非正修行法,外道于此别生知見,妄為秘寶妙法,抑何可笑! 有師言:若能善用觀想運作十二種息,能治衆患。

    一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焦息、五增長息、六滅壞息、七暖息、八冷息、九沖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

    此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對治之相。

    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虛懸,滿息治枯瘠,焦息治腫滿,增長息治羸損,滅壞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熱,沖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戰動,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補息資補四大衰。

    善用此息,可以遍治衆患,推之可知。

    
上來六氣治病,乃從中所出,此第二明息能對治衆患。

    息即鼻息,與前不同。

    夫色心相依而息,譬如樵火,相藉而煙,瞻煙清濁,則知樵燥,察息強軟,驗身健病,若身行風橫起,則痛癢成病,急須治之。

    古德雲:‘若能善用假想之觀,運作十二種息,即能治病。

    ’所言十二息者,謂上下焦滿乃至和補,詳如文。

    然而此十二息,必須欲與前六氣辨其同異,以其六氣與十二息,用法迥然不同,因此十二息,乃兼帶有假想之心,若中陰身初念入胎,即有報息,于胎中随母氣息,兒漸長大,風路滑成,兒息出入,不複随母,生在異處,各各有息,故名報息。

    依息者,即依心而起也。

    如嗔欲時,氣息隆盛,此名依息也。

    前六氣,就報息帶想,今十二息,乃從依息帶想,故不同也。

    前明緣五色為五藏病患,此則依藏而為病,故今用依息治之。

    若作此十二息時,各各随心中假想,皆令其成就,務須細知諸病根源,所謂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虛懸,風病乃至補息,資補四大萎衰,一一如正文所明,是故行者,用諸息時,切勿錯謬而用也,謂知病識藥,應病與藥,最為要緊。

     有師言:善用假想觀,能治衆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氣起,即能治冷。

    此如雜阿含經治病秘法七十二種法中廣說。

    
上來氣息之中,複兼帶用想,似有多種,今唯專以假想為治。

    如昔時有一患緻命瘡者,祈明醫診治,醫曰:‘此瘡無關緊要,恐汝手臂所患一小疔,有性命關系,甚關重要,宜注意焉。

    ’爾時病者,一心專注小疔,不注大瘡,久之瘡患全愈,此全以假想治病,唯心所成也。

    如人患冷,則想心中火氣,即能治冷;若患于熱,則想外括清涼風,則能治熱;又假想治病,如雜阿含經中治病秘法七十二種中廣明。

    阿含梵語,此雲阿笈多,此雲教,妙樂記雲:‘此雲無比法,即言教也。

    謂世間之一切言論,無能與其相比。

    ’唯識論雲:‘謂諸佛如來,所說之教。

    ’長阿含序:‘阿含者,秦言法歸,所謂萬法之淵府,總持之林苑也。

    ’涉法師雲:‘阿含此雲佛所說義,正顯得外道天魔所不言也。

    ’是則二教通号阿含,而小乘中别開四部:(一)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二)長阿含,明破邪見;(三)中阿含,明諸深義;(四)雜阿含,明諸禅法。

    以四阿含,為世尊轉法輪設教之首,故别得其名。

    雜阿含中,備明七十二種治病秘法,一一皆以觀心方便為治,當知此種秘法,亦為被一種之機宜,今略述一二,以供參考。

    一如吞蛇法,其阿含第一本雲:‘如人啖食,吞于蛇影,即謂為蛇也。

    ’因其念念執故,乃成為病,他人問之,即知起病之源,乃因吞蛇影而生,即以死蛇密著其痢盆,唱言蛇出,病即差也;壁畫蛇影,入酒杯中,亦複如是。

    阿含又雲:‘舍衛國有一長者,名曰晨居,家有一婢,面貌極醜,常常在外使役,令刈薙草及汲水等事,忽至野外,見有一泉,泉中有樹,樹上有一端正女人,自缢而死于樹上,影現泉中,婢女見之謂為己影,殊不知樹有一女屍,彼未之見,以是便嗔大家,自忖我端正如此,為之夫人小姐,綽然有餘,何使我常常奴使田園,下劣如此,乃撲瓶破歸家,入堂于寶帳中端坐,默默不語,大家謂其狂病,乃問之婢,即以前事見答,雲何大家不别,我端正如此,不先優遇,彼不複與語,即與鏡照之,乃見醜形,猶尚不信,乃謂鏡醜,大家先知彼泉水處,而有死女,乃送婢女至泉處,見是死女子影在泉中,實非己之容貌端正,由是心解意明,生大慚愧。

    ’因見影起病,亦須照影而愈病。

    阿含經中,七十二種治病秘法,一一皆是如此,但此假想,無論修九想觀,八背舍,十一切處,十六特勝,以及觀煉薰修等諸禅定,皆以此假想觀耳!所以古人望梅止渴,懸沙充饑等等,皆是假想觀得益之相。

    當知修淨業者,亦須具修假想,最為得益,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心想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即假而真,即虛是實,正心端坐緣想,已坐蓮花之中,一心緣佛想佛,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決定成佛,此又未逾假想之一類。

     有師言:但用止觀檢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衆病自差。

    如是等種種說,用觀治病,應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

    當知止觀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則無病不治也。

    但今時人根機淺鈍,作此觀想多不成就,世不流傳。

    又不得于此更學氣術休糧,恐生異見。

    金石草木之藥,與病相應,亦可服餌。

    
吾人四大色身,乃假外四大而成,若無外四大,決無内四大。

    今内四大生患,則須檢點自己之色身,微細推究,覓其病患,究在何處,若地大有病,則外之山河大地,亦應有病,若火大有病,則現前電燈火柴火等,亦應有病。

    但從來未曾見山河大地,及一切燈火,有生病患,如是細推,求其四大,本無病相,外病既無,又複研推自心中之病相,反觀自心,了不可得,求心尚不可得,況病者乎?如南嶽大師,于穴中誦持法華,患腫癱病,四肢重不能起,後大師直觀心源,推究病從業起,業由惑起,窮此惑心了不可得,複推自己四大病源,亦不可得,病來逼誰,誰受病者,如是則病自愈矣!如上諸師,所說種種以觀治病,雖各各所說不同,若能得其意,則無論修何功夫,皆能得治衆病,所謂得意忘言也。

    當知以下,乃是斥僞總結,止觀二種法門,正如阿伽陀藥,無病不治,但今時丁末法,衆生根機淺鈍,自從迷昧以來,橫造無邊罪業,欲修習止觀,而粗心暴氣,功用皆不成就,自古迄今,修六氣十二息之觀想者,獲益者寡,故世多不流傳,吾人以危脆之身,損增無定,借以治病,身安道存,亦應無嫌,若邀名沽譽,喧動時俗者,則是魔幻魔僞,急宜去之。

    蓋佛法之中,最重要者,在知見純正也,切不可以絲毫之邪念,系在心頭。

    若生四大病患,則須用止觀功夫來對治;若道力薄弱,則以金石草木之藥治之亦可。

    故雲與病相應者,亦可服餌。

     若是鬼病,當用強心加咒以助治之。

    若是業報病,要須修福忏悔,患則消滅。

    此二種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即可自行兼他,況複具足通達。

    若都不知,則病生無治,非唯廢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豈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觀之者,必須善解内心治病方法。

    其法非一,得意在人,豈可傳于文耳!
前來講四大五藏病相,須以止觀,及金石草木等治,即可痊愈。

    若是鬼神病,當勇猛精進,以堅強之心,加以咒力,謂大悲、楞嚴、往生、及三十六獸咒等,以助治之,則可痊愈。

    若是宿業所生報病,則須于佛前廣修,供養香花璎珞種種供具,或于善知識前,以衣服飲食,卧具醫藥,四事供養,如是外修福德,内須翹勤懇切,禮拜忏悔宿業,則患自然消滅也!前大悲往生神咒可知,若時媚鬼作亂,須三十六獸咒,茲述如下:咒曰:波提陀,毗耶多,那摩那,吉利波,阿違婆,推摩陀,難陀羅,憂□摩,吉利摩,毗利吉,遮陀摩。

    但凡一切諸咒,悉是印度字音,今翻字不翻音,以其有四悉因緣故,如法華會義,陀羅尼品廣明,今不繁述。

    當知此二種治病方法,若行人善得其一種意義,如法而治,不特自行具足,利他亦具足矣。

    識一尚且如是,況乎全能通達,則自利利他無待言矣!若以二種治病方法,全無了解,于病生時,無可措手,難可療治,如是非但廢修正法,抑恐有喪身亡命之慮,以我人之身,乃因四大和合相扶持,若一大不調,則一處受損;若四大均不調,命尚難保,豈複能自行而教人哉?是故修止觀者,必須識得内心治病方法不可,但治法繁多異常,得意在人,豈可以文字而傳耶?以其文字乃是糟粕,得意在乎自心,非謂文字可以治病也! 複次,用心坐中治病,仍須更兼具十法,無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緣中、五别病因法、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護、十識遮障。

    雲何為信?謂信此法必能治病。

    何為用?謂随時常用。

    何為勤?謂用之專精不息,取得差為度。

    何為住緣中?謂細心念念依法,而不異緣。

    何為别病因起?如上所說。

    何為方便?謂吐納運心緣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

    何為久行?謂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計日月,常習不廢。

    何為知取舍?謂知益即勤,有損即舍之,微細轉心調治。

    何為持護?謂善識異緣觸犯。

    何為遮障?謂得益不向外說,未損不生疑謗。

    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虛者也。

    
複次若用心以坐中治病者,仍須更兼十法,必有良驗。

    謂(1)信,(2)用,乃至第(10)識遮。

    雲何為信?謂信此法門,決定治病,不生一念疑惑之心,猶如癞人,信血是乳,敬駱駝骨是真舍利,然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足見相信最為要緊。

    (2)明用,随時常用也,若信而不用,于己無益,如執利劍不用拟賊,反為彼害,不用亦爾。

    (3)勤,初中後夜,朝暮專精,不休不息,以得差為度,如鑽火中息,火難可得,不勤亦爾。

    (4)常住緣中,恒用治法,念念在緣,而不動亂,如貓捕鼠相似。

    (5)别病因起,如上所說,若不識病,浪行治法,不相主對,于事無益。

    (6)方便,吐納運心,緣想成就,不失其宜,如人彈琴,須調弦之緩急,輾轉轸柱,輕重手指,聲韻方調,方便亦然。

    (7)久行,行人若用之,久未見有功效,須不計日月,常習不廢,修道用功之人,必須以恒常心,久久修習不可休廢,如古人用功,日不足繼之以夜,終日竟夜,無不在功用之中,久而久之,自然成就,故雲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治病亦然。

    (8)知取舍,用功人須具擇法眼,應取則取,應舍則舍,不能絲毫勉強,舍之如棄麻擔金相似,須微細轉心調治,吾等凡夫,竟日粗心暴氣,妄念流動,不能得佛法利益,故須轉粗成細,攝念歸心,方能與道相應。

    (9)護持,善識禁忌,行來飲食,四威儀中,善能将養調護,不使觸犯,乖諸道業。

    第(10)識遮障,得益不向人說,未損不生疑謗,所謂魚在水中,冷暖自知,有道無道,自己知道;每見高僧大德,為養道故,不求名聞利養,特意縮德露疵,安貧守道,或一舉萬裡,雲遊他方,悉皆是遮障将護之義。

    若行者用功,倘若能依此十法,用上諸治,必定生效無疑,我當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

    上來止觀病大章,至此已竟。

     證果第十 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則體真止也。

    
前九章已竟,前五章為方便,乃是助行;第六七八九四章,為正修;既以正助二行為真因,必有所證之果位,故第十章明證果。

    妄心默契為之證。

    果即果覺,以其有因必有果,即證自心中本具之果也。

    謂吾等衆生,自迷昧以來,忽而天堂,忽而地獄,而此心未減一絲毫;十方諸佛,成等正覺,而此心未增一絲毫。

    所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諸佛之所證,無非證衆生之所迷;衆生之所迷,無非迷諸佛之所證。

    蓋迷悟體同,因果不二故也。

    如世之桃核,因中即有果,而果中又具因,正如衆生心中有諸佛果覺,而諸佛果覺,不離衆生因心,所謂因赅果海,果徹因源也;其實因不離自心,果亦不離自心,因果悉在一心之中。

    行者若依上來所說正助二行起修之時,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

    一切二字,乃盡際包括之辭,諸法雖多,不出六凡四聖,依正二報,若仔細分之,則迷法悟法,染法淨法,有漏法無漏法,乃至權實大小偏圓頓漸等無量諸法,無不是在此一心中而顯現,亦莫不由此心而造作故。

    華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十法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又雲:‘十方虛空,在吾心内,猶如片雲點太清。

    ’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足見此心最為要緊,古人雲:‘三點似星相,橫勾如月斜,披毛從此出,作佛亦由他。

    ’正喻此心之功用,誠不可思議也。

    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

    ’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猶如畫師,舉筆藉五彩畫,如造十界之五陰,是知世出世種種五陰,無不由此心而造,若起一念著有心,則有六凡衆生界五陰出生;若一念著空,則屬二乘;若發大悲心,自利利他,則為菩薩;若興無緣慈,運同體悲,起一念平等之心,則成佛法界,故知四聖六凡,無不由此一心而流露。

    若心生,則十法界因果諸法,宛然建立;若一念心滅,則十界諸法,無不泯絕。

    經雲:‘三界無别法,唯是一心作。

    ’即此義也。

    是故行者,應當了達一切諸法,悉從一心而出生,所謂無不由此一心流露是也。

    然既知諸法因心而有,而心又因何而生耶?當知前明,境本無生因心有,不知心本無生因境有,可見一切境界,即為生心之因緣。

    心又為一切境界之因緣,彼此互相為因,互相為緣,以内六根為因,外六塵為緣,塵不自塵,因根而有;根本無根,因境而有。

    故境生,故種種心生;境滅,故種種心滅。

    既知境本無生因心有,可見境本無生,心亦既知心本無生因境有,可見心亦無生,塵亦空,根亦空,故文雲:‘因緣虛假不實故空。

    ’既當體本空,何故而有一切諸法耶?當知一切諸法,無不是因緣和合,虛妄假生;若因緣别離,虛妄名滅,生唯緣生,滅唯緣滅,幻緣生滅,其諸法本體,本無生,本不可得。

    自心如大圓鏡智一樣,本來清淨,離諸塵染,照徹内外,無幽不明,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内之六根,乃第八識大圓鏡智之見分,外之山河大地,乃八識之相分,見相二分本來無體,乃依第八識而為體。

    所謂根是心,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淨時光自現,心法雙忘體即真,故正文雲:‘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

    ’以其一切諸法,法法悉皆因緣虛假不實,非有而有,當體空寂,不特無體,且亦無名字相。

    茲就三自性而言,我人最初一念不覺為因,輾轉變現為緣,故幻出根身器界,本屬非有而有,而衆生妄執為實有,即遍計執性也;然一切諸法既随緣起,皆屬虛相非實,故有即非有,幻妄稱相,此即依他起性也;本無自性,諸有如幻,當體即空,惟是一心,心外無法,本無分别,當體即是圓成實性也。

    若作如是觀,則不起分别,妄念不流,名為體真止;而一止即具三止,若了達遍計本空,依他如幻,當體即是圓成實;若于六凡諸法名字相不可得,則見思妄念不流,即體真止;若二乘諸法名字相不可得,則塵沙妄念不流,即方便随緣止;若于菩薩,實報莊嚴土名字相不可得,則無明妄念不流,即息二邊分别止。

    此止即楞嚴經中之妙奢摩它,亦即是大乘止觀之大寂靜止門,以其不著空有,即邊即中,不期止而自止之,最高微妙功夫。

     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谛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大概修奢摩他空觀,宜依寂體而行。

    寂體者,自性不動也,于三如來藏中,即屬空如來藏,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了了見,無一物,于中了無人我是非彼此之别,了達吾人現前之一念,本來無相,念即無念,假名為念,于此為所觀之境。

    又觀此無念之一念,為能觀之智,即此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孤楞楞一念,能觀之智,觀此本性無念之境,此時境智一如,有何妄念可起,亦不見佛念可生。

    此中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故爾時上不見有佛道可成,下不見有衆生可度,佛界無所取,魔界無所舍,了知真如界内,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會中,不見自他之形相。

    古人雲:‘平等真法界,無佛無衆生。

    ’是中一塵不染,不特衆生不可得,而佛亦是不可得,完全以掃蕩法門,如楞嚴經中:‘一非一切非,十法界俱非。

    ’離一切相,是名從假入空觀,以其從生死之假,入涅槃之空故也。

    若證至真空理時,全與衆不同,了達差别原無差别,大千沙界水中漚,一切凡聖如電拂,何有彼此人我是非之可談耶!當知末世衆生,所知障重,欲修止觀,成就定慧,殊為不易;若老老實實,執持一句彌陀,即是從假入空,将此名号,持至一心不亂,則從有念而至無念,從有生而入無生,念至能所雙忘時,所謂念空真念,即是修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谛觀。

    觀真谛,泯一切法,觀俗谛,則建立一切法。

    行者觀一切諸法,因緣虛假不實故空,即是真空觀;雖然因緣不實,空無所有,而不妨萬象差别,即是俗谛觀。

    故經雲:‘真谛者,彰一性本實之理也。

    ’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是非雙泯,能所俱忘,指萬法為真如,會三乘歸實際,故名真谛。

    ‘俗谛者,謂一性緣起之事也。

    ’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治,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懲惡顯地獄之苦,故名俗谛,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

    凡夫肉眼,為見思幻翳所障,觀一切法,皆是實有,若得空理,則觀一切法皆悉無相,以其慧眼了知空故。

    一切智,能了知一切内法内名,及一切外法外名,故名一切智。

    知一切智,二谛觀,慧眼等,悉是從假入空觀之異名辭,以名異而體同故。

     若住此觀,即堕聲聞辟支佛地,故經雲:諸聲聞衆等自歎言,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衆生,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此下乃引證明執著之失。

    當知如來設教,無非是逗機施化,而機有千差,故所施之教,亦有萬别。

    然雖有差異,究其所歸,理旨一也。

    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故法華經雲:‘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身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十方世界中,尚無有二乘,何況有三?’足見如來所說一切觀門,無非是為成佛之方便,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非以方便而為究竟也,故雲住此觀,即堕聲聞辟支佛地。

    聞四谛聲而悟道者,謂之聲聞,以聞佛聲教,依四谛法,悟真空理故。

    梵語辟支迦羅,孤山雲此翻緣覺,亦翻獨覺。

    值有佛出世,禀佛教法,觀十二因緣,覺真空理,故名緣覺。

    出無佛世,無師自悟,謂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一切草木生而複長,長而複枯,以是了知萬法皆是無常,覺悟自心,故名獨覺。

    槜李雲:‘獨覺亦觀十二因緣,亦可名為緣覺。

    ’但約根有利鈍,值佛不值佛之殊,故分二種耳。

    當知無論緣覺獨覺,悉是佛教中小乘初步入門功夫,若住此而不肯前進,則失佛法大利,故雲:‘若住此從假入空觀,即堕于聲聞辟支佛地。

    ’以此種人,斷盡三界見思,逃出生死樊籠,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從此以慧眼回顧三界,見其中衆生,生而複死,死而複生,此死投彼,彼死此還,以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頭出頭沒,曠劫輪回,無有了期,以是深厭生死。

    所謂三界如牢獄,視生死等冤家,遂保守真空,不肯出假化導,專抱消極厭世主義,飲三昧酒,堕無為坑,如來呵之為焦芽敗種者,即是此輩。

    文中經雲,此經雲之經字,即指方等大乘經也。

    因如來之弟子摩诃迦葉,舍利弗等,保守偏空,不肯前求無上菩提,故維摩居士,種種彈呵,天女散花,借燈主座,以示種種可羞可恥之事,加諸二乘,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令其恥小慕大,種種彈斥,詳如維摩诘經。

    以是摩诃迦葉,及諸大弟子,深自歎言:我等何為永斷善根,于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思議解脫法門,皆應号泣,聲震大千,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

    乃至般若淘汰,法華會歸,方領解妙法,欣今時之悟,悲昔日之迷,所以歎言:我等昔者,若聞淨佛國土,教化衆生,心不喜樂。

    因為世尊昔在方等般若會中,為諸大菩薩,授記作佛,于十方世界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不生歡喜好樂,所以者何?世尊!我等已出三界,得涅槃證,而我等年已衰邁,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著,于佛教化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不發度生之願,唯抱消極主義,以其證得空理,見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本來不生,今亦無滅,且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凡夫衆生因迷故,所以見一切法,悉是有人有我,有是有非,乃至有大小生滅,此等皆是由妄想分别中來,若根塵脫黏,則了無一物,是則名為無漏。

    言空無漏者,如心經中,無眼耳鼻舌身意,則内六根空;無色聲香味觸法,則外六塵空;乃至無四谛十二因緣,則二乘法界空;無六波羅密,則菩薩法界空;無智亦無得,則佛法界空,所謂一空一切空,十法界莫不俱空,是名空無漏也。

    但二乘,唯念無漏,如是思維,故于菩薩法,不生喜樂。

    然須知此空無漏境界,甚為至要,切不可視之為小乘,所謂十方同聚會,各各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學佛人最難行者,即是初步空無漏功夫,從無始來,一向迷諸法為實有,内有身心,外有世界,有生有滅,有大有小,身則生老病死,心則生住異滅,大地山河,有成住壞空,萬象森羅,無不是有。

    今欲觀其空寂,誠為甚難,若能達到此空無漏理,則假中亦易矣!但偏執空寂,定執無生無滅,無大無小即落于偏空,故複須從空入有,空而不空,乃至中道覆已。

    本社以念佛為歸實為至當,謂從有念而無念,由有生而證無生,表面觀之,斷煩惱,了生死,舍娑婆,而趣極樂,似屬消極,然一生極樂,即證妙果,乘願再來,普度衆生,故消極處便是積極也,雖似專屬自利,自利即為利他之本。

    夫佛法重在得其真實利益,方獲真實受用,切勿同科哲學說,徒以研究性質而研究之,若一味以研究性質,分别名相,不免入海算沙徒自困,如人坐于海邊而不飲,終被渴死,若佛法确無真實受用處,曷能耀古騰今,流傳現在,諸君請試嘗之。

     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當知下一行半文,正明執著之失。

    當知二字,警誡之辭。

    若行者,修從假入空觀,見無為而謂入正位以為究竟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

    言三菩提心者,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此翻無上真等正覺。

    不分而分有三種菩提,對治三種根性而言:一真性菩提,真名不僞,性名不改,不僞不改,名為真性。

    以此真性為道,故名真性菩提,此即如來所證佛果菩提。

    經雲:‘若人自發菩提心已,複能勸諸衆生,發菩提心,習學大乘法義,自既解脫,亦令衆生解脫。

    ’即此義也。

    二實智菩提,謂能觀照其性之智,稱理不虛,名為實智,以此實智為道,故名實智菩提,此即緣覺菩提,謂緣覺之人,發菩提心也。

    經雲:‘若人在于緣覺行中,雖自己發菩提心,而不勸化衆生發菩提心,亦習學大乘經義。

    ’以是行故,獨得解脫。

    三方便菩提,謂善巧應機,化用自在,名為方便,以此方便為道,故名方便菩提,此即大乘菩薩所行也。

    真性诠中,實智诠空,方便诠假,名三菩提心。

    行者從假入空,不過實智菩提之少分,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因聲聞人,一味沈空滞寂,不明真空即是妙有,故于如來無上菩提涅槃,中道佛性,非背而背,故雲不見佛性。

     若菩薩為一切衆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

    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谛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别不同。

    
二乘之人,證偏空以為究竟,不欲從空出假,教化衆生;菩薩則不然,有上求下化之功,具自利利他之德。

    最初發心,于四谛境,發四弘誓願,自利利他,了知諸法如幻化,不妨以幻作幻,所以為一切衆生,成就一切佛法。

    如來之法,即十力四畏十八不共等法。

    當知菩薩,亦令成就如是等法,了知如幻,不妨作如幻佛事,度如幻衆生,故于中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

    爾時應修空出假觀,了知無為如幻,故無為無所不為,了達寂滅如幻,寂滅即非寂滅,菩薩了達如是,故發廣大心,度諸衆生;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達如幻,故名從空出假觀。

    谛即審實不虛之義,觀即是觀察,謂谛審觀察自心本性,雖無方隅,亦無分齊,了不可得。

    而曆緣對境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上至四聖,下至六凡,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因此心性而有,雖有而空,有即非有,故雲猶如幻化;雖無定實,而非有而有,而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别不同。

    不可得中任麼得,所謂若說無生無不生,無相無不相,于諸世間法,當作戲事觀,作電影觀,所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

    楞嚴經雲:‘虛空本非群相,而不妨諸相發揮。

    ’虛空即喻自心,言自心有随緣之用,故現一切法,但世人将幻化,作為實有,如幻師以巾,幻作兔馬,誤以為真。

    大乘止觀雲:‘所言觀者,雖知本不生今不滅,而以心性緣起,不無虛妄世用,猶如作夢,非有而有,故名為觀。

    ’當知一切諸法,無非是幻,有是幻,空是幻,中道亦是幻,十方諸佛亦是幻,我輩今日建道場,作佛事亦是幻,永明大師曰:‘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廣度如幻含識,證得如幻菩提。

    ’真空而言,則無法可說;假觀而論,則不妨無說而說。

    吾人能學如幻觀,受用無盡,了達蓮社是幻,不妨認真辦幻社,以度幻生,了知念佛如幻,不妨一心念如幻佛,乃至作如幻之事,講如幻之經。

    維摩證得如幻,故丈室能容八萬四千燈王寶座;摩耶習此如幻,故一腹能納三千大千世界。

    于此濁世,處身甚難,能學從空出假,習如幻觀,為自利利他之最要緊法也。

     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種種行,如空中種樹,亦能分别衆生諸根、性欲無量故,則說法無量。

    若能成就無礙辯才,則能利益六道衆生,是名方便随緣止。

    乃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

    住此觀中,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菩薩雖複成就此二種觀,是名方便觀門,非正觀也。

    
行者能得從空出假觀成時,雖然了知内而身心,外而世界,情與無情,畢竟空寂。

    而于此空寂之中,修種種如幻行門,建道場,作佛事,正如空中種樹,了得幻妄不實;如水中魚路,空中鳥迹,一過即無,不著痕迹,以如幻之藥,治如幻之病,講如幻之經,說如幻之法,雖以無量法,度無量衆生,而能度所度,無不是幻。

    故圓覺經雲:‘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内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又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

    ’此即是從空出假,修如幻法門,若菩薩道種智顯發後,即能成就無礙辯才,無礙辯有四種,亦名四無礙智:(1)義無礙辯,以了知一切義理,通達無滞故;(2)法無礙辯,通達一切法相名字,分别無礙;(3)辭無礙辯,于諸法名字義理,随順一切衆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辯說無滞故;(4)樂說無礙辯,能随順一切衆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圓融無礙,日夜宣說,亦不生疲怠,故名樂說無礙。

    有此四辯,足以利益六道一切衆生,了達如幻無礙随緣方便,是名方便随緣止。

    雖方便随緣興種種事,而了無法可得,故妄念不止而止,如永明壽禅師,日操一百零八件事,若他人則忙之甚苦,而大師以為無事,因大師心中一念不生,了無一物,雖忙未嘗忙,雖苦亦未嘗苦,無不如幻故,此即方便随緣止之功。

    當知此方便随緣,于吾人最為相宜,如吃飯時,反看能吃飯者;飲茶時,反照能飲茶者;以至咳唾掉臂,迎賓送客,無時無處皆有此觀念反照,則妄念自然不流。

    何以故?人無二心,心無二用故。

    古德雲:‘随緣認得性,無假亦無真。

    ’又雲:‘行亦禅,坐亦禅。

    ’又雲:‘行也彌陀,坐亦彌陀。

    ’皆是此等作用。

    如蓮社諸居士均屬在家人,不能不料理俗事,極宜修此方便随緣止,則随處皆可用功,此乃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

    謂由涅槃之空,入生死之假,觀空原非但空,空而不空,空假并行,故曰平等觀。

    以不偏于空,不偏于有,了達即空處,原來是有;即有處,原來是空,所謂空有不二,真俗平等,此即平等觀也,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

    法眼唯觀俗。

    道種智者,菩薩化他,以一切道,起發衆生一切善種也。

    道即修道,種即種子,即修道之種子。

    吾人宿世及今生,或參禅,或念佛,各有種子差異,菩薩洞明十法界,差别道種之不同,故名道種智。

    略言之,即是觀機逗教,應病與藥也。

    菩薩度生決須有道種智,方能法眼圓明,否則度生至難。

    如舍利弗智慧甚大,有二弟子,一為金師匠,一為守墓者,舍利弗命守墓者修數息觀,命金師匠修不淨觀,數奉徒勞,毫無利益,遂生退心,佛智觀察,乃知二人功夫錯修,遂命金師匠修數息觀,守墓者修不淨觀,數日即得道果。

    故曰:‘不淨錯施爐□,數息不離墓人。

    ’欲度生益物,非道種不可。

    但此智不易證入,時至末劫,欲弘法利生,隻有老實念佛,提起一句佛号,蓦直持去,當下無人我衆生壽者,内忘身心,外遺世界,此即是止;聲聲佛号,曆曆明明,此即是觀。

    若念至能所雙忘,自他不二時,回過頭來,即以如幻念佛法門,教化如幻衆生,不問何執何病,但以彌陀之阿伽陀藥治之,鹹令衆生各得滅如幻之影像,臨終生如幻之極樂,果如此,其勝利之殊妙,又豈可得而言說哉!當知修空假二觀,悉是成佛之方便,切不可以執著,若住著從空入假觀中,則智多定少,雖見佛性,而不明了,以其滞于二邊,不能了了見于佛性,菩薩雖複成就此二種觀,仍是方便觀門,非正觀也。

     故經雲:前二種為方便道。

    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谛,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

    若菩薩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息二邊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觀。

    
上文言但修空觀,偏于定,不能證于中道;但修假觀,偏于慧,亦不能證于中道,必須止觀雙修,定慧均齊,方能證于中道。

    故經雲:前二種為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谛觀。

    二空者,即我空法空也。

    凡夫衆生于五蘊之法,強立主宰,名為我執;若推求色受想行識之五法,皆無自性,不見我體,是名我空。

    法空者,于五蘊之法,計為實有,名為法執,若推此五蘊如幻如化,皆從緣生,亦無有自性,是名法空。

    修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