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已,寂滅為樂,寂滅之樂,迥非人世天上之生滅樂可比,明從假入空觀者,即此義也。
人求世間利下四句,正顯凡夫愚癡,迷真逐妄,認賊為子,将虛作實,因迷惑故,不但不求厭離,反而貪求,念念不舍;或奔走軍政界中,以求名聞;或營業經商,以圖财利;于世間五欲六塵之中,設種種計,貪求無厭,欲期受盡人生之快樂為目的,殊不知樂是苦因,非是安隐之法,所謂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處。
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衆生無知,于三界火宅之中,不覺不知,不驚不怖,反于其中,互相鬥争,以強陵弱,終日惟名聞是求,惟金錢是貪,且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宅,但一志追求快樂而已,斃命于火宅中,何異春蠶之作繭,自纏自縛;亦如燈蛾之撲火,自碰自燒,悲夫!衆生颠倒,可稱甚矣!衲衣在空閑以下,言其出生有路,登涅槃有門,不緻為火所燒,永受痛苦。
衲衣即指出家人而言,謂發心出家,栖心向道,穿不過粗布破衲衣,食不過清菜淡飯,住則山岩石窟,水邊林下,為栖止處,以其終日竟夜,惟佛是念,惟道是求故。
動止心常一,此即是止;自以智慧明,觀諸法實相,此即是觀。
諸法即約依正而言,以習般若之智,觀一切依正諸法,法法皆是實相。
實相者,無相也,因世間一切諸法,悉從因緣而生,無有自相,無凡夫著有相,無二乘滞空相,無菩薩之二邊相,亦無權乘大士之但中相,無相之相,即是實相。
蓋實相無相,即空義;實相無不相,即假義。
實相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即中義。
經雲:‘又複于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
’故于種種諸法之中,皆以等觀入,如修空觀,則一空一切空,假中俱空;修假,則一假一切假,空中俱假;修中,一中一切中,空假俱中,中外無空假,空假外無中。
舉一即具三,言三即是一,三一不二,故謂之平等觀,亦名圓觀。
解慧心寂然,三界無倫匹二句,正明用功修觀之人,不可與世人同日而語。
解慧者,即自所修自所解之智慧也,以此智慧,明照世間,種種諸法,一一皆以平等觀而觀之,了達一一無非即空即假即中,既有智慧照了,則一切煩惱不起,故心地中湛湛然,寂寂然,不為一切境界所動,所謂其心靜如海,寂然安不動。
行者若能如是,則三界之中,無有一個與其相等,與其同倫,故雲三界無倫匹。
上來正修大章至此已竟,然于諸修行中,此念佛止觀為最勝,以其此法,乃世尊無問自說,至簡易,至圓頓,至善,至美,但能老實念佛,即是止觀不二,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妙止觀也。
善根發第七
行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于坐中身心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
此章由前正修章來,因正修止觀于功用中,發動夙世種種善根,如不修行,則諸善之根,無由開發。
行者于此種善根相開發之時,須一一識之。
如是二字,即指上來正修中所修之種種止觀而言。
從假入空觀者,謂從有為之假,入無相之空。
本來止觀繁多,有三種止觀,乃至二十五輪等種種止觀不同,唯上來所修坐中修習及曆緣對境而修,首先須與從假入空相應,故單指此耳。
善修者,正顯善巧方便修習,非浮泛修也。
行者善能如是修習從假入空觀者,則于安坐功用中得身心明淨,此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之相,須明識之,不可忽略也。
今略明善根發相,有二種不同:一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
供養三寶、及諸聽學等善根開發,此是外事。
若非正修,與魔境相濫,今不分别。
此下文中自分科解釋,今略明善根發相有二種不同。
明善根發相雖多,略明不出二種:一外善根發相,二内善根發相,善根雖多,内外二種,收攝殆盡。
言外善根發相者,如于坐中修習止觀時,忽于心中發一種歡喜布施之心,或欲于财物施人,或以修行之法說與人聽,或勢力助人,施以無畏,此即發布施善根之相。
由夙世曾行布施故,或忽發心歡喜持戒,或持大乘十重四十八輕戒,或欲持小乘五篇七聚等種種戒,此即夙世有持戒善根。
今因修習止觀,發動持戒之夙根,如是或發孝順父母尊重師長之善根,或發燒香散花,供養三寶等之善根,及其他聽經學教禮拜等種種善根之相開發,此屬外表一切事相法門,所發之善根,是良由宿世薰修之習。
由内心中開發,與用功無妨也。
二内善根發相,所謂諸禅定法門善根開發,有三種意。
第一明善根發相,有五種不同:一息道善根發相。
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适,妄念止息,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隐,于此定中,都不見有身心相貌。
于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将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者,所謂覺身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當觸法時,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淨,不可為喻。
是為知息道根本禅定善根發相。
行者或于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遍身毛孔皆悉虛疏,即以心眼見身内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為随息特勝善根發相。
第二明内心之中,宿世善根,發宿修諸禅定之薰習善根。
今因修止觀故,于内心中開發,亦有三種意:第一明善根發相,第二分别真僞,第三止觀長養。
第一善根發相之中,有五種不同,一息道善根發相,乃至第五明念佛觀善根發相,一一如下釋。
一明息道善根發相者。
行者善修止觀故,端身正坐,調和氣息,即調鼻息也,令其身心安隐,粗浮之念不起,以不起故,自覺其心,漸漸入于禅定,或發于欲界定及未到地等定。
等字,即等于四禅八定也。
言欲界定者,欲界即吾人現所居者為欲界,欲有四種,(1)者情欲,(2)者色欲,(3)者食欲,(4)者淫欲,謂下極阿鼻地獄,上至欲界頂第六他化自在天,皆有男女相參,不離染欲,故名欲界。
若修習止觀由數息故,無諸妄念。
泯然澄靜,身體猶如雲影,虛豁清淨,冏冏光明,然見有身心之相,雖未忘身心之相,卻如身同浮雲,心若微影,内外輕安,是名欲界定相。
從是欲界定相,後複加功用行,更進一步,至此一心凝然湛寂,泯然一轉,所謂以有相轉成無相,于中忽然虛徹,不見有身首床眠,如太虛空,寂然安隐,不見有身世依正,此時身相頓空,事障已空故也,而其煩惱性障猶在。
事障者,謂欲界身首等為能障,未到禅定為所障,今事障已去,則自空寂,欲界垢染色境俱空,未來禅定得發,而理性之障未去,尚未能入初禅根本定,故未到定相。
當知念佛參禅者,亦能得此未到定境界,但須識之,不可執著。
每見闇禅愚迷之流,遇到此外妄世界,内空身心之境界,便認為威音那畔,空劫以前之事,執為究竟之功夫,從此生安隐想,生究竟想,廢修道業,唐喪光陰,豈不可悲憫。
殊不知此定,乃世間欲界中未到定之功夫,色界根本,初禅尚未窺見,況乎究竟涅槃,空劫以前之事耶!然得此定時,時間有長短不同,或經一枝香,或坐數小時,或竟夜或半日,乃至一日二日,或一月二月不定,以其有禅定力,資助身體,妄念不流動,雖經長久時間,于身體無損,但不得執于禅味,緻礙前進,如此定不退不失,久而久之,即于定中當發八觸,或忽覺自身疼痛,或遍身發癢,或覺身寒冷如入冰水,或覺遍身發熱如火灸燒,或覺自身輕浮如鴻毛,或覺自身沉重如大石,或覺閉澀,或覺柔滑,當知此八種觸境,于禅定随發一二不定,即非同時而發,亦非八觸全發。
每見行者,因發八觸而退失功夫,行人不了,以為魔境發現,故退道心。
當八觸發時,了達是定中一種境界,不為所動,身心安定。
若八觸發過之時,身心即得寂然虛明,清淨快樂,不可以譬喻而比況之,以其禅定之樂,别有一種勝味,迥非人間五欲之樂可比也,是名息道。
如是欲界未到定之相,此由行人夙修禅定善根,今修止觀故,發如是相。
根本禅,即色界之初二三四禅也,此四雖為世間禅定,而為一切禅之根本。
行者于欲界未到定中,經過八觸之關頭,即另得一境界,忽覺鼻中之氣息出入長短,不特鼻中出入,而遍身八萬四千毛孔,皆悉虛豁入出,即以心眼觀見身内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清楚分明。
三十六物,不出自身内外中間三處,外具十二,即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也。
身器具十二,即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也。
内含十二,即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髒熟髒,赤痰白痰也。
行者于未到定中,見諸三十六物,心大驚喜,謂從未曾見而今見,故大驚;他人所不能見,而我能見,故大喜,如是心中寂靜輕安,爽快異常,是謂随息特勝善根發相。
特勝,即十六特勝也,謂六事一一皆勝于四念處等諸禅觀也。
始自調心,終至非想,地地皆有觀照,能發無漏善業,而無厭惡自害之失,故受特勝之名也。
十六特勝之名義,詳載如法數。
閱者自尋可也。
二不淨觀善根發相。
行者若于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身心虛寂,忽然見他男女身死,死已臌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籍,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為九想善根發相。
或于靜定之中,忽然見内身不淨,外身臌脹狼籍,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柱,見是事已,定心安隐,驚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舍善根發相。
或于定心中,見于内身及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淨,此為大不淨善根發相。
九想:(1)胖脹,(2)青瘀,(3)壞,(4)血塗漫,(5)膿爛,(6)蟲啖,(7)散壞,(8)骨想,(9)燒想。
此九想觀上文已詳說。
唯是觀外不淨,此中所明,是定中所發内身中之不淨觀善根相,此由宿世修過此九想之觀,故今于止觀中,忽發現九想不淨觀相。
如行人,或于靜坐禅定之中,忽然見内身不淨,觀見自身白骨,從頭至足,四肢百骨,節節相柱,行者見是事已,忽然驚覺醒悟無常,當知凡夫衆生,曠劫沉淪,皆由妄想颠倒,諸法本自無常而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因颠倒故,不能脫離生死,超出輪回。
今于定中,驚悟無常,心心厭患五欲之境,不執人我之相,此是背舍善根發相。
背舍即八背舍,亦名八解脫。
背謂違背,舍即棄舍。
大智度論雲:背此淨潔五欲,舍棄著心,故名背舍。
若修此觀,能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惑盡,證羅漢果,即名八解脫也。
八背者:(一)内有色相外觀色,謂先觀自身爛壞不淨,無一可樂,更想皮肉脫落,但見白骨有八色光明,故雲内有色相。
八色光明者,觀内身白骨八色,見地色如黃白淨地,見水如淵中澄清,火如煙薪清淨火,風如無塵清淨風,青如金精山,黃如薝蔔花,赤如春朝霞,白如珂雪。
雖觀内色,而欲界貪欲難斷,故複觀他人之色,亦九想不淨,如是深生厭惡,以求斷除,故雲外觀色,此第一背舍,住在初禅,離生喜樂定。
(二)内無色相外觀色,謂行人入二禅,已滅内身白骨之色相,而又為欲界貪欲難斷,猶觀外不淨色相故,外觀色也,此中功夫,位在二禅,定生喜樂定。
(三)淨背舍,身作證,淨即緣于淨相也,謂于第二背舍後,除卻外色不淨之相,但于定中,練習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室之色,故言淨背舍。
心既明淨,樂漸增長,遍滿身中,悉皆悅怡,又言身作證,此第三背舍,位于三禅,離喜妙樂定中。
(四)虛空處背舍,謂行人于欲界初二背舍後,卻去内外,及外身一切不淨之色,尚餘八種淨色,悉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謝滅,一心緣空,與空相應,即入空無邊處定,故雲虛空處背舍,此種背舍,位在四禅,舍念清淨定中。
(五)識無邊處背舍,謂行人若舍虛空,一心緣識,入定時,即觀此定,依五陰等,悉皆無常,苦空無我,虛诳不實,心生厭離,而不愛著,故雲識處背舍。
(六)無所有處背舍,謂行人若舍識處,一心緣一切法,皆無所有處,入定時,而觀此定,依五陰等,亦複不生愛著,故名無所有。
(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行人舍于無所有處,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以是了知一切非想非無想。
(八)滅受想處背舍,受即領納,想謂思想,即五陰中受想二心所也,謂行者厭患此心,欲入定休息,故舍滅受想諸心,是名滅受想背舍。
因行人宿世修過此背舍,故于止觀中,開發背舍善根之相,或于定心之中,見自内身,及其他人之身,并見空中之飛禽,陸行之走獸,衣服卧具,飲食湯藥,山林樹木,房舍屋宅,總之内而根身,外而器界,皆悉不淨,此為大不淨觀善根發相也。
大不淨觀即是八勝處,即修八背舍後,觀心純熟,轉變自在,若淨不淨等色,随意能破也,故名勝處。
八勝處者,即八色光明也。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少。
(二)内有色相外觀色多。
(三)内無色相外觀色少。
(四)内無色相外觀色多。
加于五青六黃七赤八白,一一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故名大不淨。
所以須修九想、背舍、勝處等觀者,蓋凡夫衆生,六識妄心,于順境上,起種種貪愛,引取無厭,所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恩愛綢缪,百千萬劫,常在輪回,無有了期,故如來大慈,教修不淨觀對治,良以衆生貪欲不一,謂有外貪,内外貪,遍一切處貪之别,若外貪男女身分,互相愛著,用九想觀對治。
若于己身他身而貪愛,用八背舍對治。
若遍一切處貪,資生五塵等物,用大不淨觀對治之。
以其宿世修此三種不淨觀故,于止觀中,有如是大不淨觀善根發相。
三慈心善根發相。
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衆生,或緣親人得樂之相,即發深定,内心悅樂清淨,不可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衆生,亦複如是。
從禅定起,其心悅樂,随所見人,顔色常和。
是為慈心善根發相;悲喜舍心發相。
類此可知也。
此第三種明慈心觀善根發相。
吾人自無量劫來,何曾未有修過止觀功夫,及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行。
古人雲:‘莫道袈裟容易著,皆因前世種菩提。
’行者因宿世修過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但未成功,故今修止觀。
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發動宿根,起慈悲愍念衆生之心,或緣親人得樂之相。
親人有三種:(1)上親,謂父母師長;(2)中親,謂兄弟姊妹;(3)下親,即朋友知識種種親人。
得樂亦有三種之别:或緣上親,得諸佛之樂;或緣中親,得菩薩羅漢之樂;或緣下親,得諸天之樂。
以是種種快樂之相,即發深定,内心之中,悅怡快樂,清淨輕安之境界,不可為喻。
或緣中人,即不親不疏之人,怨人即仇敵之人,亦有三種:害下親者,為下冤;害中親者,為中冤;害上親者,為上冤。
無論冤人中人,亦複緣其得樂之相,如是乃至十方五道衆生,亦複緣其得樂之相。
行人于禅定之中,遍緣十方六道一切衆生,無論親冤,一一莫不以大慈大悲心而憫念之,所謂冤親平等,人我俱空,于定中生如是慈念,從禅定起,則其心悅豫快樂,謂随所見人,無論親冤,不生一念厭恨之心,顔色時常柔和,是為慈心觀善根發相。
慈心既如是,悲喜舍心亦複然,故雲類此可知也。
四因緣觀善根發相。
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執見,得定安隐,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間之事,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
是為因緣觀善根發相。
第四因緣觀善根發相。
因即親因,緣謂助緣,即三世十二因緣也。
法界次第雲:輾轉感果為因,互相由藉為緣;如無明支為因,能與行支為緣,乃至生支為因,老死為緣也。
四教儀雲:十二因緣有三種不同:(一)三世十二因緣,謂過去無明行二支因,感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果,以愛取有現在三支因,感未來生老死二支果,此第一明三世十二因緣。
(二)二世十二因緣,謂從無明行,至愛取有為現在十支因,感生老死二支果,故言二世也。
(三)一念十二因緣,此約現在随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緣,須知此一念,非是極促刹那之一念,謂善惡業成,名為一念;如吾人起一念無明,欲殺一隻雞,待雞已殺,業已造成;又如起一念善心,欲修建一道場,待道場成就已,方名一念,以其異于三世二世連縛等相也。
三世因緣破斷常,二世因緣破著我,一念因緣破實性,吾人從無始以來,何嘗不修此三種因緣觀,祗以隔陰之昏,入胎之迷,所以惘然不知。
今生修止觀故,身心寂靜,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執見。
最初從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有緣生,生緣老死,故成惑業苦之三道。
如逆推此老死由何所而來,乃由生而來,生由有來,有從取來,乃至識由行來,行由無明來,無明由何而來,乃由妄想颠倒而來,推其颠倒妄想,來無來處,去無去處,其體原來虛妄無明,當體了不可得,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矣!言三世因緣,破斷常者,以其三世疊謝,故不常;三世相續,故不斷。
又過去破常,未來破斷,現在雙破斷常。
不見人我句,即推尋二世十二因緣也。
謂從無明至有,為現在十支因,生死為未來二支果,若推此身從何來,乃由父母之遺體,假衆緣而共成。
若單有此無明識心,不有父母交媾之緣,亦不能得此人身。
若獨父母交媾,不有中陰身之妄識,亦複不能得此人身,必須要有中陰受生之因,假父母赤白二滴之緣,以是因緣和合,生此人身。
即推因緣,各有生性耶?各無生性耶?若各有生性,須同時生兩個,若各無生性和合相共,亦不能生。
如是研推,非是共生,亦非無因而生。
求取我相,了不可得,我相既無,人相亦無矣,以其有我方有人,若無有我,則無有人,蓋人我乃是對待之法,非真實有也,故二世十二因緣,破人我之見也。
若能遠離斷常,不計我人,則定心安隐,解慧開發,心中明明了了,清清楚楚,法喜充滿,不念世間一切塵境之事。
五陰即色受想行識,此五種能蓋覆真性,故曰陰。
十二處,即六根六塵,複加六識,即十八界,乃至推尋陰入處界,皆不可得,亦複如是。
為由止觀故,發動宿生所修因緣觀之善根相也。
五念佛善根發相。
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
所有十力、無畏、不共三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衆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
作是念時,即發愛敬心生,三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隐,無諸惡相,從禅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此第五種明念佛善根發相。
吾人雖處生死苦海中,但切不可自暴自棄,務須自尊自貴。
如諸仁者欣來聞經,皆夙世善根,又能各各歡喜念佛求生西方,亦是夙世喜念佛名具有善根,但你前世念佛時,散亂心念不懇加諸信願,老實持念,所以生死未了,仍入苦海之中,為一漂泊流浪者,故今生一受薰習,即欣然樂念。
若今生能依教奉行,翹勤懇切,一心不亂,執持一句阿彌陀,真信切願,臨終往生西方,面睹彌陀,悟無生忍,當知未來所得者,皆因夙世種善因也。
以此觀之,于茫茫生死海中,種善根最為要緊。
但念佛亦有三種不同,一念法身佛,二念報身佛,三念應身佛。
因衆生起惑造業,有種種諸障不同,故世尊投藥,亦有各異,若有昏沉闇塞障,如昏睡無記等,須念應身佛,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治之。
若是惡念思維障,如欲作五逆十惡等事,須念報身佛治之,謂如來果報之身,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七道品,無量諸三昧,念此即能對治惡念。
若有境界逼迫障,謂見身忽卒痛,或見無足無手,或現前遭火焚水溺等事,須念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治之,謂修法身無相,其體空寂,無作無為,所謂法身遍滿一切處,一切衆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所以衆生為境界逼迫,念法身佛,即可消除,以其本是空寂,無形無相故。
因行人夙世修過此三種念佛,故今修止觀,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此中境界,乃是得定之後,将外身内心,皆悉空寂;當知此空,乃寂其著有之相,但空而不空,即是妙有,故忽然于中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此即應身善根發相。
言不可思議者,思謂心思,議即言議,謂諸佛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妙好,皆以願行功德莊嚴,一一相好,悉是微妙,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十力無畏等不可思議,即念報身佛,善根發動之相。
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利益衆生,即是念法身佛善根發相。
法身如如乃不動之體,以其從不動之體,而起應化之用,以大悲願力,随流九界,以種種方便教導衆生。
神通變化者,謂神名天心,通名慧性,以天然之心,徹照慧性無礙,故名神通。
種種變化,不出折攝二門,有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功德,不可思議,心中作是思維時,即發愛敬之心,三昧從斯開發,身心便覺安隐,清淨快樂,無諸一切惡覺觀相,此為定中之相,若從禅定起,則身體輕利,自覺自己功德巍巍,孤迥超絕,為衆人之所愛敬,修止觀定中,有如此等境界者,是名念佛觀之善根發相。
當知吾人自心本來是佛,但因妄想颠倒,不自證得,若能薰修,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但是心作佛之實現,貴在當人自修,如魚在水中,冷暖自知耳!
複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心澄淨,或發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世間可厭、食不淨相、死離盡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空、無相、無作、六度、諸波羅密、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發相,是中應廣分别。
故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上來所言五種善根發相,乃約略而言,若微細廣明,則無量無邊,不可稱計矣!複次二字,即承上起下之義,若乃不定之辭。
謂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心澄淨,或發無常,乃至盡想,此乃是小乘之四念處觀善根法相。
念即能觀之智,處即所觀之境,謂衆生于色受想行識五陰起四颠倒,于色多起淨倒,于受多起樂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識多起常倒,為除四倒修四觀,故名四念處也。
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此是别相念。
若總相念,則觀身不淨,受心法皆不淨,乃至觀法無我,身受心悉皆無我,因前世修此觀故,今于修止觀定中,發四念處觀善根之相,念佛至念天,此是六念法門。
往昔世尊,令諸大弟子,修不淨觀,諸佛弟子,類多王子貴族出家,對于世間五欲六塵,每生染著,故全修不淨觀治之,久之工夫純熟,開眼合眼,皆見死屍,深厭自身不淨,而欲自殺,或教人殺,種種厭世之義,世尊見彼執藥成病,憐而憫之,故教其六念法門,卻去自殺之病。
當知佛教中,所明一切大小乘法門,無非是解脫縛之具,如筏為喻,不得意者,遂執藥成病,止可痛惜。
六念者:(1)念佛,謂諸佛十号具足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衆苦,故念之。
(2)念法,謂法是如來所有功德,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法,乃至所說三藏十二部等法,若念之,令心得定,必趣涅槃,故念法。
(3)念僧,僧是如來弟子,得無漏法,具戒定慧,能為世間作良福田,應當恭敬供養,故念僧。
(4)念戒,戒能防身口之非,能禦意惡敵,謂諸大小乘之禁戒,能遮諸惡煩惱,故念之。
(5)念施,謂念己所施,獲得善利一切世間,為悭吝所覆,若能遠離悭貪之心,則于一切物心無所吝惜,故須念之。
(6)念天,謂欲界諸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處,受天快樂,我亦具有施戒功德,亦生彼天,當知不特修欲界諸天色無色等天,而且生第一義天,受真常寂滅之樂,故念天也。
念處,至根力覺道者,即發七科道品之相,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
六度,即六波羅蜜法門。
梵語波羅蜜,此雲到彼岸,亦雲彼岸到,謂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也。
神通變化,即約教化衆生一切方便法門而言。
有如是等一切法門開發之相,是中應廣分别,茲因時促,故标名而已。
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當知佛法無多子,即此二句,即為修行之要道。
古人雲:‘世間無難事,祗怕有心人。
’亦斯義欤!
二分别真僞者有二:一者辨邪僞禅發相。
行者若發如上諸禅時,随因所發之法,或身搔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時如縛,或時逶迤垂熟,或時煎寒,或時壯熱,或見種種諸異境界,或時其心闇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念外散辭諸雜善事,或時歡喜躁動,或時憂愁悲思,或時惡觸,身毛驚豎,或時大樂昏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禅俱發,名為邪僞。
上來明内善根發相,三科不同,一明善根發相有五種,前已明訖,此第二辨别真僞。
恐禅定善根發時,邪正不分,真僞莫辨,難免魚目混珠,以凡濫聖之咎,故須分明辨别。
然此義有二種:一者辨邪僞禅發相,二者辨真正禅發相。
所言辨邪僞禅發相者,行者于止觀中,發如上所發諸善根相時,随因其所發之法,或鎮壓之重物相發,或逶迤者之精神衰頹,然無論搔動,鎮壓垂熟,煎寒壯熱等,種種諸異境界,悉是邪僞,非是真正之禅發相,自心之中,或覺自心昏闇覆蔽,糊塗不開;或時起諸惡覺,邪念思維;或歡喜躁動,憂愁悲思;或惡觸身毛驚豎,大樂昏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禅同時而發,皆名為邪。
用功人此種境界,亦是難免,蓋吾人于正修止觀,加功用行時,真心與妄心交共,緻内魔與外魔群起,故須識之。
此之邪定,若人愛著,即與九十五種鬼神法相應,多好失心颠狂。
或時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勢力,令發諸邪定、邪智、辯才、神通、惑動世人。
凡愚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伏。
而其内心颠倒,專行鬼法,惑亂世間。
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堕鬼神道中。
若坐時多行惡法,即堕地獄。
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禅,有此諸邪僞相,當即卻之。
雲何卻之?若知虛诳,正心不受不著,即當謝滅。
應用正觀破之,即當滅矣。
古雲:‘枯木堂前錯路多。
’若不以正慧分明,少有不慎,則白雲萬裡,其害無窮,毫厘之差,天淵之别,用功者,不可不慎重之。
上來所說邪定境界,繁多異常,但行人切不可生一念愛著之心。
若生愛著,即與印度九十五種邪魔外道法相應,多失其正念真心,每每令人發颠發狂,魔鬼雖不及羅漢之神通殊勝,亦具有漏五通,有他心通,故能知其行者,随心愛著何法,諸鬼神随其所好,複加其勢力,使愛心轉盛,且令行人發諸邪定、邪慧、邪辨、邪通、種種境界,其目的在破毀行者之道業,令成魔王眷屬,永沈輪回而後已。
行者不知已是魔著,執以為好境界,從此自迷迷人,自惑惑人,遂以邪定邪智,觀見世人,随其所好,而為說法,凡愚見之,謂是得道,皆悉信伏,依之而行,妄言淫怒癡,即是戒定慧,酒肉穿腸過,不礙菩提路等,種種妖言惑衆之語,以為真實,殊不知内心颠倒,專肆鬼法,所謂看其人也,表表道人,揀其行也,專行魔道,其中臨命終時,還堕邪魔鬼神道中,永不值佛。
當知佛者,覺也悟也,即背塵合覺之謂也。
鬼神之法,迷而不覺,即背覺合塵之謂也。
一迷一悟,迥然不同,一個向西行,一個向東走,欲求彼此相見,無有是處,故雲永不值佛。
若于因時專行殺盜淫等,種種惡法,臨終即堕地獄,于泥犁中,受諸苦楚,時則怨天尤人,謗佛毀法,殊不知已為妖魅鬼怪所迷惑,終日行諸惡法,而不覺知,以是撥無因果,永堕惡道,所謂恩将仇報,豈不甚可憐憫欤,悲乎!其魔王之用心,亦可謂酷毒矣!所以行者,于修止觀時,若遇證如是種種邪僞之相,當即卻之,切不可貪著,須了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見,皆是妄見。
若遇有邪智神通發時,即知其虛妄,當知佛法,不以神通為解脫,當以了生脫死,圓成佛道為究竟。
言正心不受不著者,行人修禅時,須正其心,誠其意,不受不著,不驚不怖,不喜不怒,所謂能所雙忘,憎愛齊遣,于中絲毫不生分别。
一念不起,以正慧之紅日,照破邪魔之霜露,令諸邪定邪慧,不消滅而自消滅矣!是知行人于止觀中,須正慧照了,曆曆明明,纖塵不染,方與妙止觀相應,若有絲毫情境,即堕魔道。
古人雲:‘毫厘系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羁鎖,聞之曷勝恐懼。
’古時有一行者,起初精進勇猛,久後于定時生歡樂,喜笑顔開,有一知識,詢其定中何笑為,答謂吾坐于中時,觀有金毛獅子來相戲,故而歡悅。
善知識曰:‘此是魔王擾亂,投其所好,當知定中所見,皆是虛妄,切勿執著。
’乃授之一翦,告再來時,即以此刺之。
行者從命,果于定中又見,即以翦刺之,忽覺己之肉痛,觀之乃己之腿也。
足見魔王,專以惱亂行者,破毀道業為己任,行者用功須時時提防,如護眼珠相似,勿可忽略也。
二者辨真正禅發相。
行者若于坐中發諸禅時,無有如上所謂諸邪法等,随一一禅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内心喜悅,憺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禅發相。
譬如與惡人共事,恒相觸惱,若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
分别邪正二種,禅發之相,亦複如是。
三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者。
若于坐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進。
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則以觀修之,具如前說,略示大意矣!
此第二明真正禅定發相。
行者于坐中發諸禅時,心中不愛不憎,不驚不怖,并無有如上所說種種邪法諸禅,但随一一禅發時,則空空明明,清清淨淨,猶如萬裡青天,了無一物,唯覺自心中,有一種天然妙樂,亦無有蓋覆,以智鑒分别故,自然而然,不與邪僞染法相應,是名真正禅定發相。
譬喻以下乃是假喻,總辨邪正二種禅定發相。
當知吾人之心,本非善亦非惡,但有随緣之可能性,所以能善能惡。
若與惡人共同事,即無明薰真如,真如即随無明轉,故恒相觸惱;若與善人共同事,即所謂真如薰無明,無明即為真如薰故,久之則見其美。
如大戴禮曰:‘若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若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則與之化矣。
’行人辨禅發相,即此義也。
第三明止觀長養者,謂行人若于坐中,内外一切善根開發之時,應須修止觀,令其增進,但不可亂投藥石,所謂宜止則止,宜觀則觀。
此種修止觀法門,具如正修章廣釋,故略示其意而已。
覺知魔事第八
梵音魔羅,秦言殺者,奪行人功德之财,殺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為惡魔。
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脫衆生,入涅槃為事,魔常以破壞衆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為事。
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須善識魔事,但有四種:一煩惱魔,二陰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
三種皆是世間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生,當須自心正除遣之,今不分别,鬼神魔相,此事須知,今當略說。
鬼神魔有三種:一者精魅。
十二時獸,變化作種種形色。
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惱惑行人。
此諸精魅欲惱行人,各當其時而來,善須别識。
若于寅時來者,必是虎獸等;若于卯時來者,必是兔鹿等;若于辰時來者,必是龍鼈等;若于巳時來者,必是蛇蟒等;若于午時來者,必是馬驢駝等;若于未時來者,必是羊等;若于申時來者,必是猿猴等;若于酉時來者,必是雞烏等;若于戌時來者,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