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羅無性見故。
發生如是聖谛現觀)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者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謂于所知能礙智故名所知障。
從所知障。
得解脫智所行境界。
當知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此複雲何。
諸菩薩諸佛世尊入法無我。
入已善淨于一切法離言自性。
假說自性平等。
平等無分别智所行境界。
如是境界為最第一真如無上所知邊際。
齊此一切正法思擇。
皆悉退還不能越度。
又安立此真實義相。
當知即是無二所顯。
所言二者。
謂有非有。
此中有者。
謂所安立假說自性。
即是世間長時所執。
亦是世間一切分别戲論根本。
或為色受相等五。
或為眼等六根六識。
或為地水火風。
或為色聲等六境。
或善等三性。
或生滅。
或緣生。
或過現未三世。
或有為無為。
或此世他世。
或日月星辰。
或見聞覺知。
如是等類是諸世間共了諸法假說自性。
是名為有。
言非有者。
謂即諸色假說自性乃至涅槃。
假說自性無事無相。
假說所依一切都無。
假立言說。
依彼轉者。
皆無所有。
是名非有。
如是有及非有二俱遠離法相所攝真實性事是名無二。
由無二故說名中道。
遠離二邊亦名無上。
佛世尊智于此真實已善清淨。
諸菩薩智于此真實學道所顯。
又即此惠是諸菩薩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廣大方便乃至廣說。
由此如來最勝至教。
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問。
若如是者何因緣故于一切法常言自性而起言說耶。
答。
若不起言說。
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自性。
他亦不能聞如是義。
若無有聞。
則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自性。
為欲令他聞知諸法離言自性。
是故于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說。
具如真實義中說)既說二所有性有四真實。
明知世俗勝義皆有世間所成等四。
故由此誠言今家成立二谛名有四重證得所成者。
前所引四真實中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既說聲聞獨覺入四谛現觀故。
真理所成者。
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既說如是境界為最第一真如無上邊際故。
由是世俗等下。
章主釋文。
成立由此四真實文于劣法世俗與勝法真義各有四重。
【章】問此二谛(至)餘可為因鈔曰。
第六番問答。
章主自問自答。
問意易知。
就立四重真俗此問難來。
前三真與後三俗同。
可雲二谛為同。
若爾初俗與第四真太異。
由是不可雲二谛同。
以何為正耶。
亦同亦異等者。
舉證明亦同亦異。
仁王經雲等者。
經二谛品文也。
破同義成亦異義。
智不應二者。
知俗名俗智。
知真名真智。
若世谛之中無第一義。
唯一體智不應二。
若言有者等者。
破為異義成亦同義。
若世谛之外有第一義定有二谛。
智不應一。
真智論于無二。
解一雲何雲不一。
由此經意亦同亦異為如實義。
涅槃經言等者。
聖行品文也。
明說二谛意為衆生。
證智解一假立名相。
随順衆生說有二谛。
此等二文如前已明故不可說等者。
結成亦同亦異義第一世俗等下。
釋初世俗成亦異義。
第四勝義等下。
釋第四真成亦異義餘可為同者。
舉後三俗前三真體同成亦同義。
合是亦同亦異為如實義。
上來第二問答竟。
【章】由此二谛(至)謂除前相鈔曰。
此下三分别。
此中三文。
此初四句分别。
文易了知除前相者。
非真亦非俗者。
非此四句分别所論故除之秋篠釋雲。
除前相者。
疏第一曰。
其第四句翻上應知。
即翻于上第三俱句其義應知。
取何等法為第四句。
此有二釋。
一雲。
第三句中即有二義。
所謂表遮。
若表真俗成第三句若遮真俗即第四句。
謂真故非俗。
俗非真。
今雲除前相者。
除第三句表義。
取其遮義為第四句。
何以得知。
西明疏第一釋即蘊計我等三句中雲。
問理應四句。
何故唯三句。
無亦即亦離。
解雲。
非即非離。
即是亦即亦離故不别說。
其義何何。
若表即離成第三句。
若遮即離即第四句。
謂即故非離。
離故非即。
故顯揚論毗婆沙等皆有此說。
第三四句由義有具。
而體無别。
然此第三句與第四句。
或有同體。
或有異體準此知耳。
第二解雲。
取本質無為第四句。
何以得知。
涅槃經三十雲。
複次瞿昙世俗有二。
一有二無。
有即虛空。
無即兔角。
此等二法一是有故不從因緣。
一是無故亦不從因緣既雲兔角不從因緣。
明知非俗亦非真。
然涅槃第十三說。
兔角等無名世俗者。
就影說無。
故不相違同。
若爾何故。
經雲。
世法有二。
謂虛空兔角等既雲世法。
豈不世俗攝。
解雲。
經就名說。
今約質說。
故無妨也(已上秋篠)。
【章】第四勝義(至)亦名為真鈔曰。
分别三文中。
二四重真俗。
總别相對分别。
此相對釋由樞要上三類相對釋。
彼雲。
略有三類。
一總别相對。
二别餘相對。
三總餘相對。
應如彼說。
今此章中。
但以初總别相對釋。
此亦分三。
初以第四真與初俗為别。
以四真四俗為總。
相對分别。
二以四真别對四俗别與總分别。
三以世俗别對四真總與别分别。
今則初也亦名為俗者。
對第四真見前三真。
亦是世俗。
亦名為真者。
對初世俗見後三俗。
亦名為真。
【章】第一義勝(至)四俗名勝鈔曰。
總别相對三文中。
二以四真别對四俗别與總分别待一俗者。
待第一世間俗。
待二俗等者。
世間道理二俗。
待三俗等者。
世間道理證得三俗。
【章】第一世俗(至)真名俗故鈔曰。
總别相對三文中。
三以世俗别對四真總與别分别待三真者。
待後三真名俗待二真等者。
待後二真名俗。
待一真者。
待後一真。
【章】若有俗時(至)而建立故鈔曰。
分别三文中。
三真俗即離分别真家俗者。
家謂第六啭屬聲。
俗是屬真之俗。
故真是俗家真。
故無真亦無俗。
非遣依他等者。
圓成實于彼依他顯。
離依他起證圓成實。
無有是處。
如厚嚴經說不見圓成實非如幻事等知非有似有。
依他起是有别世俗谛。
圓成實是無别第一義。
真俗相依等者。
如束蘆互相依。
互為因亦為果。
非因非不因。
非果非不果。
廢诠談旨一實如。
大乘宗有二家。
一真妄俱遣示。
如清辨等雙遣一切有為無為。
二真妄俱存宗。
如護法等存立二谛三性等義。
今破前宗。
雲非遣依他證圓成實也。
【章】如是所說(至)未能疏演鈔曰。
當章大大文第三段。
示由師傳制造此章。
此中二文。
初申前代所傳難解。
後正勸依今家傳歎宗義甚深皆力蘊才不能解盡。
今即初也經論雖有者。
上來所據四重二谛所說經論。
自古諸德雖解經論傳二谛深妙義。
然諸後學者是未能開演其妙義。
疏謂開也。
【章】基随翻譯(至)和之璧耳。
鈔曰。
二文之中後正勸依今家傳。
難宗義甚深不能辄解略纂所聞者。
總略纂集從三藏所聞制造斯章。
其略纂中委細文義離解。
旨義舍釋後更再咨問。
審知所以。
編集以此一章成。
庶後代學徒由斯章意詳二谛義易解了矣可謂義高千葉等者。
歎今家所傳旨義甚深不可辄解。
本疏一本(七十三丁)曰。
真俗二谛今古所明。
各為四重會未聞有。
可謂理高百代。
義光千載者欤(雲雲)今文亦由是可解了贊詠吟諷等者。
欲稱贊旨義之未曾有無力。
雖值遇文深教。
庸愚短才何以暢其歡情。
所深漸也(雲雲)所恨徒響伯牙等者。
大唐三藏所傳二谛深妙旨義。
其調甚高無了者無聞者。
喻伯牙之琴其調高無和者。
亦進卞和之玉璞。
雖夜光連城之璧但為石無見者。
如是章主所深恨也。
伯牙之琴呂氏春秋故事。
卞和之璧史記故事虛盡者。
盡謂歡。
當作荩。
韻會雲。
荩進也。
詩經之字古荩盡通用(雲雲)虛謂無知明珠者。
史記雲。
卞和楚國井裡人。
于荊山昆侖之谷得玉璞獻厲王。
王曰石也。
和欺寡人刖右足。
厲王死武王立。
和複獻之。
武王曰石也。
即刖左足。
和不勝其任。
抱玉璞哭于荊山之下。
淚盡繼之以血。
刑山為崩頹。
武王死其子成王立。
和複獻之。
成王使玉人攻之果得夜光之璧(雲雲)伯牙等者。
呂氏春秋雲。
伯子牙鼓琴。
鐘子期聽之。
伯牙意在太山。
鐘子期雲。
善哉巍巍若泰山。
須臾志在流水。
子期雲。
哉蕩蕩若流水。
子期死。
伯牙破琴絕弦。
終身不複鼓琴。
以為世無知音者也。
今舉兩故事。
喻三藏所傳四重真俗旨義調尤高無了者無解者。
亦如不辨明玉為石刖兩足。
譬三藏所傳之四重真俗第一義無上明珠之玉璞。
世人不識之妄為瓦石之想。
此等所恨章主述懷。
勸後代傳大乘者。
嗟乎我黨莫忽諸。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七
寬政二(庚戍)年于興福寺蓮成院對屋校正之了法相大乘沙門基辨(生年六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