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四門中大文第四彰異計小乘。
至明護法教體第六科終)
南京藥師寺留學傳
法相宗沙門基辨撰
【章】彰小乘者(至)六經量部鈔曰。
自下第四門中。
大文第四彰異計小乘。
此中有九文。
初标牒。
二分大類。
三舉大衆等。
四舉一說部。
五多門部。
六說假部。
七說一切有部。
八經量部。
九總結。
今即初·二也。
【章】其大衆部(至)為其教體鈔曰。
三舉大衆等其大衆已下十五字。
标牒。
佛一切法等二句。
約法明佛十八界唯無漏。
宗輪疏雲。
十八界等在佛身時。
皆名無漏。
諸佛所有三業。
皆是無漏故。
諸如來無有漏法。
皆是出世者。
上句佛字通此句。
此一句約佛色身明佛唯無漏。
宗輪疏曰。
論諸佛世尊皆是出世。
疏釋曰。
此部意說。
世尊之身并是出世。
無可過故。
唯無漏故。
唯佛世尊下過一切無所劣故(離一切諸戲論雲無劣)不可毀壞。
超過毀壞。
皆是出世。
約人為論。
無漏身故。
佛所出言等者。
如前已釋。
疏曰。
佛所說語令他利益。
無有虛言不利益者。
義謂義利。
皆饒益也佛一切語等者。
如前已釋。
佛一切時等者。
示任運說。
疏曰。
此部等說。
諸佛說法任運宣說。
不須思惟名句文等。
任運自成應理言教勝名句等。
常在定故。
不思名等。
然聽法者謂佛為其思惟名等而宣說法。
周記曰。
問。
佛一切時不說名等。
如何複言以名句等而為教體。
答。
言佛不說名等者。
但如來不起思惟名不說也。
又言。
以無漏體實有聲色句業為體者。
據任運說。
如天鼓等。
亦不相違。
今雲。
不說名等者。
名句文是共相。
佛常住無上寂然法性故。
心無分别。
不轉共相。
雲常在定。
無性攝論九(二十四)曰。
有頌曰。
那伽行寂定。
那伽住寂定。
那伽坐寂定。
那伽卧寂定。
此即說常在定相頌。
小乘論中亦引此頌。
即是無思業者。
結佛任運說法。
自成事義者。
自謂任運。
事謂能诠名等。
義謂所诠理。
以其無漏等者。
結大衆等三部教體無漏者。
簡除一說部餘諸部體是實有者。
簡一說部全·說假部一分聲名句等者。
簡多聞部及有部有說。
【章】其一說部(至)以為教體鈔曰。
四舉一說部。
宗輪疏曰。
此部說。
世出世法。
皆無實體但有假名。
名即是說。
意言。
諸法唯一假名無體可得。
即乖根本所說别分今取無漏等者。
結一說部教體無漏者。
同根本大衆部。
說佛音聲皆是無漏假聲名等者。
彰此部本意。
雲假聲名等。
雲名等所簡。
準前可知。
【章】多聞部說(至)是無漏故鈔曰。
五舉多聞部。
如來五音等十二句。
宗輪論文。
疏釋曰。
音謂音聲。
即是教體此音聲教能超世間。
亦能引他出離道起。
故名出世。
謂诠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
此五教聲必是出世與五俱起等者。
疏曰。
若離此五。
雖八道支七覺等教。
皆非出世。
其八道等作此行相。
亦是出世。
謂此五教聞。
皆利益。
稱可法體。
既非不了義。
亦非方便說。
定是出世設引出離道等者。
開發曰。
設是餘音與五俱起。
随順五音亦名出世。
一切餘教皆是世間。
不決定故者。
疏曰。
既不決定引出離道。
故。
今總說是世間教今雲。
如來五音外餘音。
雖非不引出離。
不決定引故。
不雲出世。
上五音引出離。
既雲決定能引。
餘音翻是。
雲不決定。
意自可知。
論說言音等下。
正釋此部教體。
論說言音者。
宗輪論中既雲佛五音故佛諸教等者。
結釋此部教體。
有漏者有如來餘音。
無漏者五音及随順五音餘音以佛五音等者。
釋無漏教體之由。
佛有漏教體翻是可知(又開發舉異說雲。
又解。
彼論但說根本不言名等。
依實論。
則通取名等以為體性。
亦無有失。
雲雲)
【章】其說假部(至)以為教體鈔曰。
六舉說假部。
此部意說。
一切法若處等門體非實有。
若蘊等門。
是為實有。
由是聲名句文亦準是釋。
聲名句等四字。
标牒就能诠教而論若在處等下。
明假聲名等為教體。
等言十二處向内等。
以說依緣等者。
積聚法皆假故。
為所依為所緣之義非。
初不積聚。
但一物有故說依緣。
必積聚體非實有若在蘊等下。
明實聲名等為教體等言五蘊向内等。
雖有積聚下。
通伏難明蘊門實。
難雲。
積聚是假。
則蘊體可非假耶。
積聚名蘊故。
今通雲。
雖積聚假義。
釋于蘊五蘊一一法體無依緣義以立蘊門故。
蘊等門皆體實有聲名句等二句。
明通蘊處二故。
次句明教體通假實二故。
通有漏下。
結此部教體。
疏曰。
既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實。
故從所立名說假部。
謂能說者聲名句等。
若以處門是假。
若以蘊門是實。
通有漏者。
佛假名而說。
通無漏者。
佛實義而說。
部執疏雲。
大迦旃延先住無熱池測。
佛入滅後二百年時。
方從彼出。
至大衆部中。
于三藏教。
明此是世尊假名而說。
此是實義而說。
大衆部中。
有不信者。
亦有信者。
遂别分部。
【章】說一切有(至)勤求起故鈔曰。
七舉說一切有部。
婆沙百二十六(十二丁)說。
佛教名言。
善耶無記耶。
答。
或善或無記。
雲何善。
謂佛善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
雲何無記。
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
俱舍光記一餘(四十八丁)廣釋。
往見。
又依婆沙·俱舍。
此部計中自有二别。
一唯取名句等。
一唯取有漏善聲。
由是諸師有其三釋。
有說。
但以聲為教體。
以性是善。
三無數劫所勤求故。
名句文三但是佛教能诠作用。
非正教體。
是無記故。
有說。
但用名等為體能诠表故。
有說。
音聲及名句文為其教體。
今依婆沙評家正義。
以聲為體。
其名句文别雖有體。
但是作用。
唯無記故(已上開發取意)今此章由婆沙·俱舍但舉二計評家評取等者。
結有部教體。
此中唯有漏善聲者。
此部立前十五界唯有漏。
故佛十五界亦唯有漏。
雖有漏三劫勤求故名善。
今此所舉有部正義評取也。
周記曰。
問。
小乘師難般若經言。
汝受持無記名等。
如何得此大果耶。
般若論答曰。
汝法無記。
我法是善。
準此問答。
彼宗即以無記名以為教體。
如何今雲以善聲為教體耶。
答。
彼部救曰。
二十部内。
知汝于誰獨言我。
故以善聲為體亦不違。
又彼亦難即是婆沙以名而為體者。
非是此師。
故世親言。
汝唯無記。
若爾。
此問即無違妨。
【章】其經量部(至)無過未故鈔曰。
八示經部。
此師以不相應行為假空。
如俱舍師朋此部破有部。
故名等是假。
雖彼不立等下。
正明彼教體。
彼意。
名等但在聲屈曲故。
雖假雲名等。
其實是聲。
然無屈曲聲無诠表故。
是非教體。
故今雲仍不取聲等。
取有漏聲等者。
結此部教體。
有漏者。
立前十五界唯有漏故。
聲上假等者。
示無屈曲聲無诠表。
聲非教體然聲處攝者。
名等假立。
十二處門論其體聲處攝前薰于後等者。
此師計過未無體。
唯現在是法體故。
以假法為教體。
全無其理。
故以聲處攝者為教體也。
前謂前念。
後謂後念。
前念薰習後念。
現在唯一法有實體處。
展轉聚集為教體。
念念相續。
有屈曲聲薰一處。
為教體也。
問。
經部以聲為教體。
以何為證。
順正理論第十四卷破經部雲。
汝不應立名句文身即聲為體。
開發曰。
然依彼宗。
有作三釋。
一雲。
十二處中實聲為性。
離聲無别有能诠故。
二雲。
于實聲上有假屈曲以為體性。
法處所攝唯是意識所緣境故。
三雲。
通用法處聲處以之為性。
【章】如是合說(至)彰異計也鈔曰。
九總結小乘總是第一等二句。
此總結異計秘門也。
【章】顯大乘中(至)後顯中道鈔曰。
第四門中。
大文第五顯大乘教體。
此中大分有二。
初分科。
次正彰。
今即初也邊體者。
邊主所彰教體故。
雲邊體。
真空俗有故雲邊也。
中道者。
中主所明教體。
寄可言明教體中道。
故教體即可言。
以識變明教體。
三性義立即可言門。
中道故不言中體直雲中道也。
【章】顯邊體者(至)聲為教體鈔曰。
此一第二正彰。
此中亦大分為二段。
初邊主教體。
二中主教體。
初中有四。
初标。
二正彰邊體。
三邊·中對辨明俗有教體。
四結邊主教體。
今即初·二也龍猛清辨等者。
對法抄中。
雲依清辨明龍猛言。
又理趣述贊。
雲龍猛釋言。
就勝義谛一切皆空等。
今檢十二門論觀因緣門雲。
衆緣所生法。
是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者。
雲何有是法。
又中論說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等。
其餘說無自性文。
悉今所雲一切無相諸法皆空之文也。
今總合雲龍猛清辨鹹作是言也。
此是由龍猛所論。
清辨掌珍論中。
明此真空義。
何教何為體者。
理趣述贊及對法抄所言。
教無所教。
體亦非體也。
一切皆空無故。
世俗谛中等者。
清辨舉般若燈論說。
以俗有義明教體。
亦言亦勝義谛中說諸法空雲無教無體句言章等者。
明由般若燈論說立俗有之教體。
【章】梵雲缽陀(至)立以論名鈔曰。
二邊中對辨明俗有教體為迹者。
無垢贊一曰。
最初音聲能集顯法。
名之為迹。
教為理之迹。
如尋迹以得像。
故得教而觀義不立字·名。
初立此迹(雲雲)周記雲。
此翻為迹者。
如尋象迹所見變處即見其象。
若尋其句即見其義。
若梵雲幡陀。
則此雲足。
長聲呼故迹·足有别也(雲雲)當古之句者。
舊雲句。
新雲迹。
護法宗所言之名身·多名身。
但顯法體不顯義故句有二種等者。
此中初集法滿足之句。
清辨等所言句。
非護法宗之句。
所言名身·多名身。
如說不生亦不滅。
不來亦不去。
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此一一句義雖未圓。
亦名為句。
法滿足故二顯義周圓句者。
此即護法宗所言之句也非請辨宗之句。
所言梵雲縛迦。
此翻雲言者是也。
如說諸行無常。
有生滅法。
生滅滅已。
彼寂為樂。
此一一句義皆足故此當中道等者。
無垢贊中雲當護法名。
對法抄中雲當瑜伽宗所說名。
亦雲中道所說句。
由此等說。
護法論師由瑜伽論所立宗家。
今名中道也。
所說名者。
此有名及名身·多名身。
今取名身·多名身雲所說名也梵雲縛(去聲)迦等者。
無垢贊一雲。
梵雲縛迦。
此雲言也。
顯義周圓名之雲言。
即當護法所說之句。
即顯義周圓句也。
由外典釋。
古雲之言。
秦·漢已來乃有句稱。
故句與言其體是一也。
以法滿足名為句。
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