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禅門口訣,隻言調息為修禅之要,乃諸方法,厥有多途,即以調息一門言之,一者六妙門,二者十六特勝,三者通明觀。
六妙門者,一數,二随,三止,四觀,五還,六淨也。
于中修證,又分為十二。
如數有二種:一者修數,二者修相應。
乃至修淨與淨相應亦如是。
何謂修數?學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或數入,或數出,皆取便為之,但不得出入皆數。
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
何謂數相應?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
息既虛凝,心相漸細,患數為粗,意不欲數。
爾時學者,應當舍數修随。
一心依随息之出入,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随。
心既漸細,覺息長短,遍身出入,任運相依,應慮怡然凝靜,是名與随相應。
覺随為粗,心厭欲舍,如人疲極欲眠,不樂衆務。
爾時學者,應當舍随修止。
三止之中,但用制心止也。
制心息諸緣慮,不念數随,凝靜其心,是名修止。
複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内外相貌,如欲界未到地,定法持心,任運不動,是名止相應。
學者即念心雖寂靜,而無慧照破,不能脫離生死,應須照了,即舍止求觀。
于定心中,以心眼細觀此身中,細微入出息。
想如空中風,皮筋骨肉,髒腑血液,如芭蕉不實,内外不淨,甚可厭惡;複觀定中喜樂等受,悉有破壞之相,是苦非樂;又觀定中心識無常,生滅刹那不住,無可着處;複觀定中善惡等法,悉屬因緣,皆無自性。
是名修觀。
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筋骨、髒腑等物,及諸蟲戶,内外不淨,衆苦逼迫,刹那變易,一切諸法,悉無自性,心生悲喜,無所依倚,是名與觀相應。
觀解既發,心緣觀境,分别破析,覺念流動,非真實道,即舍觀修還。
既知觀從心發,若随析境,此則不會本源,應當返觀此心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則先已有觀,今數、随、止三法中,未嘗有觀。
若非觀心生,為滅生?為不滅生?若不滅生,即二心并。
若是滅生,滅法已謝,不能生現在。
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
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
空無觀心。
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忘,還源之要,是名修還。
從此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析,還本還源,是名與還相應。
學者當知,若離境智,欲歸于無境智,總不離境智之縛,心随二邊故也。
爾時當舍還修淨。
知道本淨,即不起妄想分别。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息妄想垢,是名修淨。
舉要言之,若能心常清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之相,是名修淨。
作是修時,忽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無心依倚,是名與淨相應。
證淨有二:一者相似證,謂似淨而實非淨也。
二者真實證,則三界垢盡矣。
又觀衆生空,名為觀;觀實法空,名為還;觀平等空,名為淨。
又空、三昧相應,名為觀;無相、三昧相應,名為還;無作、三昧相應,名為淨。
又一切外觀名為觀,一切内觀名為還,一切非内非外觀名為淨。
又從假入空觀名為觀,從空入假觀名為還,空假一心名為淨。
此六妙門,乃三世諸佛入道之本,因此證一切法門,降伏外道。
所謂十六特勝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此對代數息也。
學者既調息綿綿,專心在息,息若入時,知從鼻端入至臍;息若出時,知從臍出至鼻。
由此而知粗細,為風為氣。
為喘則粗,為息則細。
若覺粗時,即調之令細。
入息氣迫常易粗,出息澀遲常易細。
又知輕重,入息時輕,出息時重,入在身内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