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分义极略私记上

首頁
    明而得顯現。

    燈日等能照他故亦照自。

    故得心自緣(矣) 問。

    論雲。

    此若無者應不自境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境故(已上)意何。

    答。

    難前小乘顯有自證分也。

    意雲。

    若無自證分者先發善心後時應不自憶念。

    何則色心諸法曾為見分所緣故後時得憶念。

    然于自心所發之善惡心先後時不為見分所緣。

    以何為緣後得憶念。

    然有自證分故憶念不忘雲也。

    問。

    就此文立量方何。

    答。

    今所思念過去不曾更心等除宿命他心智等。

    餘心一切皆應不能憶(宗)不曾更故。

    如不曾更色等(已上。

    言曾更者過去為見分所緣義)也。

    問。

    此量法宗置除宿命他心智言意如何。

    答。

    為簡違宗過所置也。

    意雲。

    自許宿命他心智能緣。

    不曾更之境。

    故雲不緣者有違宗過故置簡别耳。

    問。

    自證分如何為後念為憶念因耶。

    答。

    疏第六雲。

    心等取境已。

    薰功能在本識中。

    足為後時有憶念因(已上)意雲。

    約第八識自證分雲也。

    餘識可準知之 問。

    第三理證何。

    答。

    論雲。

    所量能量量果别故。

    相見必有所依體故(已上)問。

    此文意何。

    答。

    相分是所量。

    見分是能量。

    此能量所量必有量果。

    謂自證分也。

    若無量果者心等量境可無益雲也(此義至下能量所量量果門具可知之)今案。

    前二理證别立第三分證也。

    今此文想立三分之理證也。

    故論雲。

    然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征各有三分等(已上)是即陳那菩薩義也。

    然先德為證自證分理證者不尋論文意也。

    問。

    立三分之教證何。

    答。

    集量論雲。

    似境相所量。

    能取相自證即能量及果。

    此三體無别(已上。

    集量論者陳那菩薩所造也。

    護法引以為證也)問。

    此文意何。

    答。

    言似境相者相分也。

    是所量也。

    能取相者見分。

    是能量也。

    自證者自證分也。

    即是量果也。

    故疏雲。

    相唯所量。

    見為能量。

    自證為量果。

    此頌意謂。

    今此三種體是一識。

    不離識故說之為唯。

    功能各别故說言三(已上)問。

    證自證分理證何。

    答。

    有二理證。

    一雲。

    此若無者誰證第三。

    心分既同應皆證故。

    二雲。

    又自證分應無有果。

    諸能量者必有果故(已上)問。

    初證文意何。

    答。

    為緣第二分既立第三分。

    若無第四分者以誰證第三分。

    如第二分心分而有證亦應第三分是心分。

    故有證言也。

    問。

    立量方何。

    答。

    立量雲。

    第三分心應有能照之心(宗)心分攝故(因)猶如見分(喻。

    反破量準知之)問。

    若第三分心以第四分為能證者。

    應亦有第五分為第四分為能證耶。

    答。

    後二分互以相緣。

    互以為證。

    故不可立第五分也。

    問。

    後理證意何。

    答。

    見分為能量之時以第三分為量果。

    今第三分為能量之時以誰為量果。

    故應别有第四分為第三分成量果雲也 問。

    立四分教證何。

    答。

    厚嚴經雲。

    衆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纏。

    見種種差别(已上)問。

    此文意何。

    答。

    論雲。

    此頌意說。

    衆生心性二分合成。

    若内若外。

    皆有所取能取。

    纏縛見有種種。

    或量非量。

    或現或比。

    多分差别。

    此中見者是見分故(已上)問。

    此文意何。

    答。

    衆生心有二性。

    謂内與外也。

    内一切分者是第三第四分也。

    外一切分者相及見也。

    見分通三量故别立第四分雲也。

    問。

    言所取能取纏意何。

    答。

    衆生四分具相縛粗重縛故雲所取能取纏也。

    顯幽抄雲。

    能取纏者粗重縛也。

    是能緣也。

    所取纏者相縛也。

    是所緣也。

    問。

    四分通無漏位。

    何故此雲纏縛(已上)答。

    且此就衆生四分故雲纏縛。

    無漏心等雖有四分而非纏縛。

    問。

    若爾何西明師疏雲此頌通無漏耶。

    答。

    燈師破之雲。

    今謂。

    此說違釋論。

    故論雲。

    示皆有。

    所取能取纏縛頌雲衆生。

    明衆生有此縛不通無漏(已上)問。

    見種種差别也意何。

    答。

    此句正證有第四分也。

    意雲。

    見分通三量故為第三分。

    不成量果故别立第四分也 問。

    一分教證何。

    答。

    楞伽經頌雲。

    由自心執着心似外境轉。

    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心(已上)問。

    此文意何。

    答。

    疏雲。

    此頌意言。

    外境無故唯有一心。

    由執着故似外境轉。

    定無外境。

    許有自心。

    不離心故總名一識(已上)意雲。

    衆生依遍計所執執有外境。

    此外境其體都無故。

    一心之外無有心外法言也。

    問。

    若唯一心者。

    何故經文說有五法事理。

    所謂心心所色不相應及無為也。

    既心外有心所等。

    雲何雲心外無法耶。

    答。

    疏雲。

    心所與心相應。

    色法心之所變。

    真如識之實性。

    四分識義用分。

    此上四類各一别義。

    又皆不離識。

    故并名唯無漏種子但具一義。

    謂不離識。

    故說名唯(已上)問。

    若色等攝為一心者。

    何故論唯雲此一心言亦攝心所不言攝色等耶。

    答。

    正說了别義故偏舉心所。

    不謂不攝色等總為一心也(文) 問。

    此四教理安慧等之同所依用欤。

    答。

    是唯護法菩薩義也。

    故疏雲。

    今此論文護法菩薩依四教理說四差别俱依他性。

    非安慧等諸師知見(已上)故知此所說二分三分四分一分是護法以教理說也。

    非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