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病殘年,産不異于顔原,名未動于卿相,若不日飲醇酒,後欲安歸?汝以飲酒為非,吾不以飲酒為過。
昔周伯仁渡江,唯三日醒,吾不以為少;鄭康成一飲三百杯,吾不以為多。
然洪醉之後,有得有失,成厮養之志,是其得也。
使次公之狂,是其失也。
吾嘗譬酒之猶水,可以濟舟,亦可以覆舟。
故江谘議有言: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
’美哉江公,可與共論酒矣。
汝驚吾堕馬侍中之門,隐池武陵之第,鮂布朝野,自言焦悚。
某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吾生平所願,自沒之後,題吾墓雲‘陳故酒徒陳君之神道’,若斯志意,豈避南征之不複,賈誼之恸哭者哉?何水曹眼不識杯铛,吾口不離瓢杓,汝甯與何同日而醒,與吾同日而醉乎?政言其醒可及,其醉不可及也。
速營糟邱,吾将老焉,爾無多言,非爾所及。
”暄以落魄,不為中正所品,久不得調。
陳太康中,徐陵為吏部尚書,精簡人物,缙紳之士,皆向慕焉。
暄以玉帽簪插髻,紅絲布裹頭,袍拂踝,靴至膝,不陳爵裡,直上陵坐,陵不之識,命吏持下,暄徐步而出,舉止自若,竟無怍容。
作書謗陵,陵甚病之。
後主之在東宮,引為學士,及即位,遷通直散騎常侍,與義陽王叔達、尚書孔範、度支尚書袁權、侍中王誾、金紫光祿大夫陳褒、禦史中丞沈馞、散騎常侍王儀等,恒入禁中,陪侍遊宴,謂為狎客。
暄素通脫,以俳優自居,文章諧謬,語言不節,後主甚親昵而輕侮之,嘗倒懸于梁,臨之以刃,命使作賦,仍限以晷刻。
暄援筆即成,不以為病,而忄敖弄轉甚。
後主稍不能容,後遂搏艾為帽,加于其首,火以之,然及于發,垂泣求哀,聲聞于外而弗之釋。
會衛尉卿柳莊在坐,遽起撥之,拜謝曰:陳暄無罪,臣恐陛下有玩人之失,辄矯赦之,造次之愆,伏待刑憲。
”後主素重莊,意稍解,引暄出,命莊就坐。
經數日,暄發悸而死。
(《陳慶之列傳》)天帝召之歌耳賀蠩伯祖道養,工蔔筮,經遇工歌女人病死,為筮之,曰:此非死,天帝召之歌耳。
”乃以土塊加其心上,俄頃而蘇。
笑典氏曰:事本不經,取加蠩傳之首,蠩,儒者也,又甚不類,史乎史乎!嘻!”(《賀蠩列傳》)此皆是義事不可問朱異字彥和,吳郡錢塘人也,祖昭之,以學解稱于鄉,叔父謙之字處光,以義烈知名。
年數歲,所生母亡,昭之假葬于田側,為族人朱幼方燎火所焚,同産姊密語之,謙之雖小,便哀感如持喪,長不昏娶。
齊永明中,手刃殺幼方,詣獄自系,縣令申靈鮖表上之,齊武帝嘉其義,慮相報複,乃遣謙之随曹武西行。
将發,幼方子怿于津陽門伺殺謙之。
謙之兄巽之,即異父也,又刺殺怿,有司以聞。
”武帝曰:此皆是義事,不可問。
悉赦之。
”吳興沈豈頁聞而歎曰:弟死于孝,兄徇于義,孝友之節,萃此一門。
”(《朱異列傳》)囚之累日除陵,太清二年,兼通直散騎常侍,使魏,魏人授館宴賓。
是日甚熱,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熱,當由徐常侍來。
”陵即答曰:昔王肅至此,為魏始制禮儀,今我來聘,使卿複知寒暑。
”收大慚。
齊文襄為相,以收失言,囚之累日。
(《徐詀列傳》)鮑通直複是何許人而得如此鮑泉為通直侍郎,常乘高阛車,從數十左右,纟散蓋服玩甚精,道逢國子祭酒王承,承疑非舊貴,遣訪之,泉從者答曰:鮑通直。
”承怪焉,複欲尋之,遣逼車問:鮑通直複是何許人,而得如此?”都下少年遂為口實,見尚豪華人相戲曰:鮑通直複是何許人而得如此?”以為笑谑。
(《鮑泉列傳》)徒勞繞喙鮑泉既專征長沙,久而不,元帝乃數泉二十罪為書責之,曰:而如冠玉,還疑木偶,須似蹳毛,徒勞繞喙。
”乃從獄中起王僧辯代泉為都督,使舍人羅重歡領齋杖三百人與僧辯往。
及至長沙,遣通泉曰:羅舍人被令從王竟陵來。
”泉愕然顧左右曰:得王竟陵助我經略,賊不足平矣。
”乃拂席坐而待之。
僧辯入,乃背泉而坐曰:鮑郎,卿有罪,令旨使我鎖卿,卿勿以故意見期。
”令重歡出令示泉,鎖之床下,泉顔色自若,了無懼容,曰:稽緩王師,罪乃甘分,但恐後人,更思鮑泉之愦愦耳。
”僧辯色甚不平。
(同上)
騎背為馬郢州平,元帝以世子方諸為刺史,鮑泉為長史,行州府事。
方諸見泉和弱,每有谘陳,未嘗用,使泉伏床騎背為馬,書其衣,作其姓名。
由是州府盡相欺。
(同上)
好韻語時又有鮑行卿以博學大才稱,位後軍臨川王錄事,兼中書舍人,遷步兵校尉,上玉璧銘,武帝發诏褒賞好韻語。
及拜步兵,面謝帝曰:作舍人不免貧,得五校實大校。
”例皆如此。
(同上)
無處不逢鮑佐鮑泉弟客卿,位南康太守,客卿三子撿正至并才藝知名,俱為湘東王五佐,正好交遊,無日不适人。
人為之語曰:無處不逢鳥躁,無處不逢鮑佐。
”(同上)
豈羊質虎皮乎羊侃初為尚書郎,以力聞。
魏帝常問曰:郎官謂卿為虎,豈羊質虎皮乎?試作虎狀。
”侃因伏以手抉殿沒指,魏帝壯之,賜以珠劍。
(《羊侃列傳》)鼓吹恒置齋中胡僧後拜領軍将軍,厚自封植,以所加鼓吹,恒置齋中,對之自娛,人曰:此是羽儀,公名望隆重,不宜若此。
”答曰:我性愛之,恒須見耳。
”或出遊,亦以自随,入士笑之。
(《胡僧列傳》)腳數年不洗陰子春遷都督梁秦二州刺史,子春雖無佗才行,臨人以廉潔稱,閨門混雜,而身服垢,腳數年不洗,每洗則失财敗事,雲:在梁州,以洗足緻梁州敗。
”(《陰子春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