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

首頁
    長者而使之。

    ”齊王曰:子無辭也。

    寡人豈責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為寡人令太子如堯乎?其如舜也?”(同上) 此不下九石齊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其嘗所用,不過三石,以試左右,左右皆試用之,中關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同上) 遽硑其耳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蒁其耳,(《不苟論自知篇》)吾将以汝兄代之唐尚敵年為史,其故人謂唐尚願之,以謂唐尚,唐尚曰:吾非不得為史也,羞而不為也。

    ”其故人不信也,及魏圍邯鄲,唐尚說惠王而解之圍,以與伯陽。

    其故人乃信其羞為史也。

    居有間,其故人為其兄請,唐尚曰:衛君死,吾将以汝兄代之。

    ”其故人反,興,再拜而信之。

    (《士容論》)戰國策不敢欺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

    周君患之,以告顔率,顔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于齊。

    ”顔率到齊,謂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畫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

    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願大王圖之。

    ”齊王大說,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罷。

    齊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顔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

    ”顔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塗之從而緻之齊?”齊王曰:“寡人将寄徑于梁。

    ”顔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

    鼎人梁,必不出。

    ”齊王曰:寡人将寄徑于楚。

    ”對曰:不可。

    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于葉庭之中,其日久矣。

    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曰:寡人終何之從而緻之齊?”顔率曰:敝邑固竊為王患之。

    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瓿耳,可懷挾提摯以至齊者。

    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止于齊者。

    昔周之代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睝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戎器被具,所以備者,稱此。

    今大王縱有其人,何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

    ”齊王曰:子之數來猶無與耳。

    ”顔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敝邑遷鼎以待命。

    ”齊王乃止。

    (《周策》)得兩國之金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

    蘇子為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

    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

    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

    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

    下水,東周必複種稻,種稻而複奪之。

    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

    ”西周君曰:善。

    ”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同上)事秦而好小利犀武敗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黨之急辭之。

    周君反,見梁囿而樂之也。

    棋母恢謂周君曰:溫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為君取之。

    ”反見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對曰:不怨,且誰怨乎?臣為王有患焉。

    周君,謀主也,而設以國為王磗秦,而王無之磗也。

    臣見其必以國事秦也。

    秦悉塞外之兵,與周之衆以攻南陽而兩上黨絕矣。

    ”魏王曰:然則奈何?”棋母恢曰:“周君形不好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許戍三萬人與溫囿。

    周君得以為辭于父兄百姓,而利溫囿以為樂,必不合于秦。

    臣嘗聞溫囿之利,計歲八十金;周君得溫囿其以事王者,歲得百二十金,是上黨無患而赢四十金。

    ”魏王因使孟卯緻溫囿于周君,而許之戍。

    (同上) 設為不嫁齊人見田骈曰:聞先生高義,設為不宦,而願為役。

    ”田骈曰:子何聞之?”對曰:臣聞之鄰人之女。

    ”田骈曰:何謂也?”對曰: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

    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

    今先生設為不宦,訾養千錘,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矣。

    ”田子辭。

    (《齊策》)吾以身為孟嘗君孟嘗君奉夏侯章以四馬、百人之食,遇之甚歡。

    夏侯章每言,未嘗不毀之也。

    或以告孟嘗君,孟嘗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董之。

    ”蘩菁以問夏侯公,夏侯公曰:孟嘗君重非諸侯也,而奉我四馬、百人之食,我無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毀之,以為之也,君所以得為長者,以吾毀之也,吾以身為孟嘗君,豈待言也哉?”(同上) 虎以為然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

    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而專屬之畏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食畏王之甲兵也,猶如百獸之畏虎也。

    ”(《楚策》)是以名母也秦敗魏于華,魏王且入朝于秦。

    周讠斤謂王曰: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學三年,反而名母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賢者,無過堯舜,堯舜名,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

    今母賢不過堯舜,母大不過天地,是以名母也。

    ’其母曰:子之于學者,将盡行之乎?願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學也,将有所不行也?願子之且以名母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