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曾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結合?堵脊聿拘唷返募竊兀堆菀濉返背墒橛谠笃凇?br>4.“成書于明初”說。
持此說者較多,如歐陽健在《試論〈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一文(載《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中認為:周楞伽、王利器先生根據元代理學家趙偕的《趙寶峰先生集》卷首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等材料,認為羅貫中即門人名單中的羅本,這是可信的,按照門人之間“序齒”的通例,可以推算羅貫中的生年約在1315—1318年,卒年約在1385—1388年;再根據對《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小字注所謂“今地名”的分析,可以判斷:《三國志通俗演義》可能是羅貫中于明初開筆,其第十二卷的寫作時間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全書初稿的完成當在1371年之後。
其時,羅貫中在五十五歲左右,其知識和閱曆都足以勝任《演義》的寫作。
任昭坤在《從兵器辨〈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載《貴州文史叢刊》1986年第1期)中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裡叙述描寫的火器,絕大多數在明初才創制,或才有那個名稱,這證明《通俗演義》成書于明初。
《通俗演義》描述的火器,使用者都是孔明,可見在作者心目中,隻有孔明那樣智慧過人的人才能創制使用先進火器,這說明作者所處時代是以冷兵器為主的,這也與明初的兵器實際狀況相吻合。
5.“成書于明中葉”說。
張國光在《〈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于中葉辨》(載《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亦收入《三國演義研究集》)中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以《三國志平話》為基礎的,現存的《三國志平話》刊于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代表了當時講史話本的最高水平,然而篇幅隻有約8萬字,文筆相當粗糙、簡陋;而《三國志通俗演義》篇幅約80萬字,是《平話》的十倍,其描寫手法已接近成熟,因此,其誕生不能不遠在《平話》之後。
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第一個成熟的《三國演義》版本,它不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的作品,而是明代中後期的書商為了擡高其聲價而托名羅貫中的,為此書作序的庸愚子(蔣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
九十年代以來,張志合的《從〈花關索傳〉和〈義勇辭金〉雜劇看〈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成書年代》(載《河南大學學報》1990年第5期),李偉實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于明中葉弘治初年》(載《吉林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也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于明代中葉。
面對上述諸說,沈伯俊提出:要确定《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對作者的生平及其創作經曆有比較清晰的了解。
盡管一些學者對羅貫中是否元代理學家趙寶峰的門人羅本、羅貫中與張士誠的關系、羅貫中與施耐庵的關系等問題作了積極的探考,但因資料不足,見解歧異,尚難遽爾斷定《演義》成書的确切年代。
第二,确認作品的原本或者最接近原本的版本。
上述諸說,大都把嘉靖元年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視為最接近原本面貌的版本,甚至徑直把它當作原本,在此基礎上立論。
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嘉靖元年本乃是一個加工較多的整理本,而明代諸本《三國志傳》才更接近羅貫中原作的面貌(詳下)。
這樣,以往論述的可靠性就不得不打一個相當大的折扣。
第三,對作品(包括注文)進行全面而細緻的研究。
有的學者通過對書中小字注所提到的“今地名”來考證《演義》的成書年代,這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但是,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必須證明小字注均出自作者之手,否則,其價值就要大打折扣(按:陳鐵民已經指出小字注并非出自羅貫中之手,王長友在《武漢師院學報》1983年第2期發表《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小字注是作者手筆嗎?》一?模銜尉岡瓯鏡男∽腫⒉⒎親髡弑救聳直剩白髯時該書已流傳較久并得到推崇”,“作注者不但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作者同時代的人。
”張志合在《湖北大學學報》1994年第6期發表《〈三國演義〉中的小字注非一人一時所加》文,也指出“羅貫中決不可能就是嘉靖本的原作者,當然也決不會是其小注的作者。
”這些小字注也不是出自某一時某一人之手,而是伴随着《三國演義》的成書和流傳過程而存在的。
);其二,對小字注的考察,應當與對作品各個方面的研究結合起來,才能獲得可靠的結論,而以前對此所作的努力還很不夠。
結合以上各種因素,目前比較穩妥的說法仍然是:《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而成于明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校理本三國演義〉前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三)關于《三國演義》的版本源流
《三國演義》版本甚多,僅現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約30種,清代刊本70餘種。
各種版本數量之多,關系之複雜,都堪稱古代小說之最。
過去一個長時期中,人們對此缺乏認真細緻的研究,誤以為《三國》的版本問題比較簡單,形成這樣幾點普遍的誤解:(1)嘉靖元年(1522)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最接近羅貫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羅氏原作;(2)《三國演義》隻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個版本系統;(3)在衆多的《三國》版本中,最值得重視的隻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稱之為“羅本”)和毛綸、毛宗崗父子評改本(簡稱“毛本”)兩種。
正因為如此,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80年以前,中國大陸隻出版了嘉靖元年本的影印本和以毛本為基礎的整理本;各種文學史、小說史論述《三國演義》時,一般都主要針對毛本,附帶提及嘉靖元年本,而對其他版本幾乎不屑一提。
1968年,日本著名學者小川環樹博士指出:明代萬曆以後出版的若幹《三國》版本,包含嘉靖本完全沒有的有關關索的情節,可見它們并非都是出自嘉靖本(《中國小說史研究》,岩波書店出版)。
1976年,澳大利亞華裔著名學者柳存仁教授發表《羅貫中講史小說之真僞性質》一文(原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8卷第1期,收入劉世德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一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對《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