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原作演變出來的并列的分支。
”說嘉靖本是其餘各種明版《演義》來源的觀點值得重新考慮。
沈伯俊在《校理本三國演義》的《前言》中指出:①《三國演義》的各種明刊本并非“都是以嘉靖本為底本”,諸本《三國志傳》是自成體系的。
②從版本演變的角度來看,志傳本的祖本比較接近羅貫中的原作,甚至可能就是羅氏原作(當然,不同的志傳本的刻印者可能都有所改動);而嘉靖本則是一個經過較多修改加工,同時又頗有錯訛脫漏的版本。
因此,我們不僅應該在以往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嘉靖本和毛本的研究,而且應該充分重視對《三國志傳》的研究,特别要注意對各本《三國志傳》之間的比較,對志傳本與嘉靖本的比較。
1996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英國學者魏安的《三國演義版本考》一書,對現存的《三國》版本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全面、最細緻的研究。
他先後查考了二十六種不同的非毛評本版本,包括絕大多數學者以前無法看到或未予注意的兩種:一是上海圖書館所藏殘頁,其刊行年代很可能早于其他任何現存版本;二是西班牙愛思哥利亞修道院圖書館所藏嘉靖二十七年(1548)葉逢春本,其版心書名作《三國志傳》,卷端書名有《新刊通俗演義三國史傳》、《重刊三國志通俗演義》等數種,全書10卷(每卷24則),每半葉正文上面有圖像1幅。
怎樣确定各種版本之間的關系?魏安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通過“串句脫文”來比較。
他指出:“在一本書流傳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一種很特殊的抄寫錯誤,那就是如果在幾行之内再次出現相同的(或略同的)詞(或詞組),抄寫者在抄寫的時候很容易抄到第一次出現的詞(或詞組),然後在原文裡看錯地方,而從相同的詞(或詞組)第二次出現的地方繼續抄下去,結果是新抄的本子裡脫漏一段文字。
因為抄寫者是讀串了句子,這種抄寫錯誤可以名為“串句脫文”(英文叫做homoeoteleuton)。
”“因為串句脫文既容易辯認且多出現,所以是很适合作為确定版本關系的證據。
”“原則上可以判斷,假如甲本在一個地方有串句脫文,而乙本不脫文,那麼乙本不可能出于甲本,但甲本有可能出于乙本或者乙本的一個祖本;也可以判斷,假如幾種版本都有同一處串句脫文,它們必定都出于一個共同的祖本。
”他在各本《三國演義》裡總共找出了154個串句脫文例子。
在此基礎上,他将現存的《三國》版本分為ab、cd兩大系統,認為《三國演義》版本的基本演化關系是這樣:元末明初,羅貫中寫成原本《三國演義》;經過一段時間的流傳,羅氏原本演化為現存各種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其特色是正文分為10卷,每卷首記錄該卷的年代起訖,卷一首有總歌,有許多夾注,但是沒有任何關于(花)關索的情節,也沒有周靜軒的詠史詩;元祖本分化為ab系統的祖本和cd系統的祖本,分别在明中葉刊行,ab系統均為官本或江南本,其讀者多來自士大夫階層,cd系統均為閩本,其讀者多來自小市民階層;ab系統祖本的主要變化是:正文改分為12卷,每卷後記錄該卷的年代起訖,卷一首的總歌被去掉,正文中增入引自《資治通鑒綱目集覽》等史書的注釋及論贊,等等;cd系統祖本的主要變化是正文中增入周靜軒詩72首;由cd系統分出的c1分支,正文改分為20卷,增入花關索故事;d支,正文改分為20卷,正文中增入關索故事;ab系統中的b支,逐步演化出夏振宇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評本、毛本,等等。
魏安對版本的掌握相當全面,其研究方法具有創新意義,比較科學,因而其論述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當然,魏安的研究也有可議之處,盡管他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其結論是否完全正确,尚需作進一步的考察。
(四)關于《三國演義》的主題
作為一部作品思想内涵的核心,《三國演義》的主題曆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而由于其内涵極其豐富,人們對主題的概括又往往呈現出多義性。
“文革”以前,學術界對《三國》的主題的見解,可以歸納為四種主要觀點:(1)“正統”說;(2)“‘擁劉反曹’反映人民願望”說;(3)“忠義”說;(4)“反映三國興亡”說(詳見沈伯俊:《建國以來〈三國演義〉研究綜述》,載《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第4期;并收入《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文革”結束以後,《三國》研究逐漸開始複蘇。
1979年,楊毓龍發表《談〈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一文(載《江西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第3期),提出“歌頌理想英雄”說(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93頁,巴蜀書社1989年6月第1版)。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三國演義》研究日趨活躍,主題問題成為争論最為熱烈的問題之一。
有關主題的讨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關于《三國》主題的多種概括
自1980年起,學者們對《三國》的主題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讨,先後提出了十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
(1)“贊美智慧”說。
(朱世滋:《試論〈三國演義〉的主題》,載《丹東師專學報》1980年第2期,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93—694頁)
(2)“天下歸一”說。
(王志武:《試論〈三國演義〉的主要思想意義》,載《西北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94頁)
與“天下歸一”說相近的是“分合”說。
闡述此說者主要有李厚基、林骅的《三國演義簡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胡邦炜的《從“合久必分”到“分久必合”》(載《三國演義研究集》)等。
(3)“讴歌封建賢才”說。
(趙慶元:《封建賢才的熱情頌歌》,載《安徽師大學報》1981年第3期,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94頁)
(4)“悲劇”說。
(黃鈞:《我們民族的雄偉的曆史悲劇》,載《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并收入《三國演義研究集》,參見《三國演義辭典》第695頁)
(5)“總結争奪政權經驗”說。
(魯德才:《論〈三國演義〉的情節提煉對人物刻畫的意義》,載《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孫一珍:《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