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部 第9节

首頁
    曾經控制過這個争奪地區的全部。

    其中部分地區曾經不斷易手,所以造成友敵關系不斷的改變,就是因為這樣就有機會可以靠突然叛賣而争奪到一塊地方。

     這些争奪地區都有寶貴的礦藏,其中有些地方還生産重要的植物産品,例如橡膠,這在寒冷地帶必須用成本較大的方法來人工合成。

    但是主要是這些地方有無窮無盡的廉價勞動力儲備。

    不論哪一大國控制了赤道非洲,或者中東國家,或者南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亞群島,手頭也就掌握了幾十億報酬低廉、工作辛苦的苦力。

    這些地區的居民多多少少已經毫不掩飾地淪為奴隸,不斷地在征服者中間換手,當作煤或石油一樣使用,為的是要生産更多的軍備,占領更多的領土,控制更多的勞動力,再生産更多的軍備,占領更多的領土,控制更多的勞動力,如此周而複始,一而再再而三地繼續下去,永無休止。

    應該指出,戰争從來沒有真正超出争奪地區的邊緣。

    歐亞國的邊界在剛果河盆地與地中海北岸之間伸縮,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島嶼則不斷被大洋國或東亞國輪流占領。

    在蒙古,歐亞國和東亞國的分界線從來沒有穩定過。

    在北極周圍,三大國都聲稱擁有廣大領土,實際上這些地方都杳無人煙,未經勘探。

    不過力量對比卻一直總保持大緻上的平衡,每個超級國家的心髒地帶一直總沒有人侵犯過。

    此外,赤道一帶被剝削人民的勞動力,對于世界經濟來說,并非真正不可或缺。

    他們對世界财富并不增添什麼,因為不論他們生産什麼東西,都用于戰争目的,而進行戰争的目的總是争取能夠處在一個較有利的地位以便進行另一場戰争。

    這些奴隸人口的勞動力可以增快那場延續不斷的戰争的速率。

    但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世界社會的結構,以及維持這種結構的方法,基本上不會有什麼不同。

     現代戰争的重要目的(按照雙重思想的原則,核心黨裡的指導智囊是既承認又不承認的)是盡量用完機器的産品而不提高一般的生活水平。

    自從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工業社會中就潛伏着如何處理剩餘消費品的問題。

    在目前,很少人連飯也吃不飽,這個問題顯然并不迫切,即使沒有人為的破壞在進行,這個問題可能也不會迫切。

    今天的世界同1914年以前相比,是個貧瘠的、饑餓的、敗破的地方,如果同那個時代的人所展望的未來世界相比,更其是如此。

    在二十世紀初期,凡是有文化的人的心目中,幾乎莫不認為未來社會令人難以相信的富裕、悠閑,秩序井然、效率很高——這是一個由玻璃、鋼筋、潔白的混凝土構成的晶瑩奪目 的世界。

    科學技術當時正在神速發展,一般人很自然地認為以後也會這樣繼續發展下去。

    但是後來卻沒有如此,一部分原因是長期不斷的戰争造成了貧困,一部分原因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要依靠根據經驗的思維習慣,而在一個嚴格管制的社會裡,這種習慣是不能存在的。

    總的來說,今天的世界比五十年前原始。

    有些落後地區固然有了進步,不少技術——多少總是與戰争和警察偵探活動有關——有了發展,但大部分試驗和發明都停頓下來,五十年代原子戰争所造成的破壞從來沒有完全複原。

    盡管如此,機器所固有的危險仍舊存在。

    從機器問世之日起,凡是有識之士無不清楚,人類就不再需要從事辛勞的體力勞動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再需要人與人之間保持不平等了。

    如果當初有意識地把機器用于這個目的,什麼饑餓、過度的勞動、污穢、文盲、疾病都可以在幾代之内一掃而空。

    事實上,在十九世紀末葉和二十世紀初葉相交之間的大約五十年裡,機器雖然沒有用于這樣的目的,但是由于某種自動的過程,所生産的财富有時候不得不分配掉,客觀上确實大大地提高了一般人的生活水平。

     但同樣清楚的是,财富的全面增長有毀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确是毀滅——等級社會的威脅。

    世界上如果人人都工作時間短、吃得好、住的房子有浴室和電冰箱,私人有汽車甚至飛機,那麼最重要形式的不平等也許會早已消失了。

    财富一旦普及,它就不分彼此。

    沒有疑問,可以設想有這樣一個社會,從個人财物和奢侈品來說,财富是平均分配的,而權力仍留在少數特權階層人物的手中。

     但是實際上這種社會不能保持長期穩定。

    因為,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閑暇和生活保障,原來由于貧困而愚昧無知的絕大多數人就會學習文化,就會獨立思考;他們一旦做到這一點,遲早就會認識到少數特權階層的人沒有作用,他們就會把他們掃除掉。

    從長期來看,等級社會隻有在貧困和無知的基礎上才能存在。

    二十世紀初期有些思想家夢想恢複到過去的農業社會,那不是實際的解決辦法。

    那同機械化的趨勢相沖突,而後一個趨勢在整個世界裡都已幾乎帶有本能性質了,何況,任何國家要是工業落後,軍事上就會束手無策,必然會被比較先進的敵國所直接或間接控制。

     用限制生産來保持群衆貧困,也不是個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在資本主義最後階段,大概在1920年到1940年之間曾經大規模這麼做過。

    許多國家聽任經濟停滞,土地休耕,資本設備不增,大批人口不給工作而由國家救濟,保持半死半活。

    但這也造成軍事上的孱弱,由于它所造成的貧困并無必要,必然會引起反對。

    因此問題是,如何維持經濟的輪子繼續轉動而又不增加世界上的真正财富。

    物品必須生産,但不一定要分配出去。

    在實踐中,要做到這一點的唯一辦法是不斷打仗。

     戰争的基本行為就是毀滅,不一定是毀滅人的生命,而是毀滅人類的勞動産品。

    有些物資原來會使得群衆生活得太舒服了,因而從長期來說,也會使得他們太聰明了,戰争就是要把這些物資打得粉碎,化為輕煙,沉入海底。

    戰争武器即使沒有實際消耗掉,但繼續制造它們,仍是一方面消耗勞動力而另一方面又不生産消費品的方便辦法。

    例如水上浮動堡壘所耗勞動力可以制造好幾百艘貨輪。

    最後因為陳舊而把它拆卸成為廢料,這對無論誰都沒有物質上的好處,但為了建造新的水上浮動堡壘,卻又要化大量勞動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