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則上,戰争計劃總是以在滿足了本國人口最低需要後把可能剩餘的物資耗盡為度。
實際上,對于本國人口的需要,估計總是過低,結果就造成生活必需品有一半長期短缺;但這被認為是個有利條件。
甚至對受到優待的一些階層,也有意把他們保持在艱苦的邊緣上徘徊,其所以采取這一方針,是因為在普遍匮乏的情況下,小小的特權就能夠顯得更加重要,從而擴大各個階層間的差别。
按二十世紀初期的标準來看,甚至核心黨内人物的生活條件,也是夠艱苦樸素的。
但是,他所享有的少數奢侈條件——設備完善的寬敞住處、料子較好的衣著、質量較好的飲食煙酒、兩三個仆人、私人汽車或直升飛機——使他所處境況與外圍黨員迥然不同,而外圍黨員同我們稱為“無産者”的下層群衆相比,又處在類似的有利地位。
整個社會的氣氛就是一個圍城的氣氛,誰有一塊馬肉就顯出了貧富的差異。
同時,因在打仗,自有危險,結果就是,要維持生存,把全部權力交給一個少數人階層就自然成了不可避免的條件。
下文還要述及,戰争不僅完成了必要的毀壞,而且所用方式在心理上是可以接受的。
原則上,要浪費世上的剩餘勞動力,盡可以修廟宇、蓋殿堂、築金字塔,挖了地洞再埋上,甚至先生産大量物品然後再付諸一炬。
但這隻能為等級社會提供經濟基礎,而不能提供感情基礎。
這裡操心的不是群衆的情緒,群衆的态度無關緊要,隻要他們保持不斷工作就行;要操心的是黨員的情緒。
甚至最起碼的黨員,也要使他既有能力,又很勤快,在很有限的限度内還要聰明,但是他也必須是個容易輕信、盲目無知的狂熱信徒,這種人的主導情緒是恐懼、仇恨、頌贊、欣喜若狂,換句話說,他的精神狀态必須要同戰争狀态相适應。
戰争是不是真的在打,這無關緊要。
戰争打得好打得壞,由于不可能有決定性的勝利,也無關緊要。
需要的隻是要保持戰争狀态的存在。
黨所要求于它黨員的,是智力的分裂,這在戰争的氣氛中比較容易做到,因此現在已經幾乎人人都是如此,地位越高,這種情況越顯著。
戰争歇斯底裡和對敵仇恨在核心黨内最為強烈。
核心黨員擔任行政領導,常常必須知道某一條戰訊不确,他可能常常發現,整個戰争是假的,或者根本沒有發生,或者其目的完全不是所宣布的目的;但是這種知識很容易用雙重思想的辦法來加以消除。
同時,核心黨員都莫名其妙地相信戰争是真的,最後必勝,大洋國将是全世界無可争議的主人,但他們決不會有人對這種信念會有片刻的動搖。
核心黨員人人都相信這未來的勝利,把它當作一個信條。
達到最後勝利的方法,或者是逐步攻占越來越多的領土,确立壓倒優勢的力量,或者是發明某種無敵新式武器。
謀求發明新式武器工作繼續不斷,凡是有創造性頭腦的人或者喜歡探索的人要為他們過剩的智力找個出路,這是極少數剩下來的活動之一。
目前在大洋國,舊觀念的科學幾乎已不再存在。
新話裡沒有“科學”這一詞彙。
過去所有的科學成就,其基礎就是根據經驗的思維方法,但是違反英社的最根本原則。
甚至技術進步也隻有在其産品能夠在某種方式上用于減少人類自由時才能達到。
在一切實用藝術方面,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反而倒退了。
土地由馬拉犁耕種,而書籍卻用機器寫作。
但在至關緊要的問題上——實際上就是說戰争和警察偵探活動上——卻仍鼓勵經驗的方法,或者至少是容忍這種方法的。
黨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征服整個地球,一個是永遠消滅獨立思考的可能性。
因此黨急于要解決的也有兩個大問題。
一個是如何在違背一個人本人意願情況下發現他在想些什麼,另外一個是如何在幾秒鐘之内未加警告就殺死好幾億人。
如果說目前還有科學研究在進行的話,這就是研究的題目。
今天的科學家隻有兩類。
一類是心理學家兼刑訊官,他們能極其細緻地研究一個人面部表情、姿态、聲調變化的意義,試驗藥物、震蕩療法、催眠、拷打的逼供效果。
另外一類是化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他們隻關心自己專業中同殺人滅生有關的學科。
在和平部的龐大實驗室裡,在巴西森林深處的試驗站裡,或者在澳大利亞的沙漠裡,或者在南極的人迹不到的小島上,一批批的專家們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
有的一心制訂未來戰争的後勤計劃;有的在設計體積越來越大的火箭彈,威力越來越強的爆炸物,厚度越來越打不穿的裝甲闆;有的在尋找更緻命的新毒氣,或者一種可以大量生産足以滅絕整個大陸的植物的可溶毒藥,或者繁殖不怕一切抗體的病菌;有的在努力制造一種象潛艇能在水下航行一樣能在地下行駛的車輛,或者象輪船一樣可以脫離基地而獨立行動的飛機;有的在探索甚至更加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能性。
例如通過架在幾千公裡以外空間的透鏡把太陽光束集中焦點,或者開發地球中心的熱量
來制造人為的地震和海嘯。
但是這些計劃沒有一項曾經接近完成過,這三個超級國家沒有一個能比别的兩國占先一步。
更使人奇怪的是,這三個大國由于有了原子彈,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一種武器,其威力比它們目前在從事研究的武器大得不知多少。
雖然由于習慣使然,黨總是說原子彈是它發明的,實際上原子彈早在1940年就問世了,十年後就首次大規模使用。
那時在許多工業中心,主要是在歐俄、西歐、北美,扔下了幾百個原子彈。
結果使得所有國家的統治集團相信,再扔幾個原子彈,有組織的社會就完了,那樣他們的權力也就完了。
自此以後,雖然沒有簽訂什麼正式協定,也沒暗示有什麼正式協定,原子彈就沒有再扔。
不過三大國還是繼續制造原子彈,儲存起來以備他們都相信遲早有一天要決戰時使用。
與此同時,三四十年之内戰争藝術幾乎沒有什麼進展。
當然,直升飛機比以前的用途更廣,轟炸機基本上為自動推進的投射體所代替,脆弱的軍艦讓位于幾乎不沉的水上浮動堡壘,但除此以外,很少變化。
坦克、潛艇、魚雷、機槍、甚至